中唐时期诗歌特点.徐汉峰日记第298号[2311]
(2019-07-09 05:11:59)中唐时期诗歌特点.徐汉峰日记第298号[2311]
徐 汉 峰.湖北职院2019.3.6
诗人辈出一群群, 意境幽冷为特征.
工整精炼艺术美, 关心现实是诗魂.
中唐时期,就是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大和末年(公元771·—835年)的60年。中唐前期,即大历年间(公元771—779年),是唐诗发展的低潮。这时,新一代的文学巨匠还没有出现。活跃在诗坛上的,是以“大历十才子”(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和夏侯审)为代表的一个诗人群体。这些人大都对战乱造成的社会破坏有一定的亲身感受,并在诗中作了某些反映。但他们更多的表现个人伤时哀世、悲欢离合的心曲。他们的山水诗以意境幽冷、狭窄为特征,艺术技巧圆熟,描写逼真,工整精炼。他们在艺术上有所追求,但尚难开一代风气。当时还有以元结、顾况、戎昱、戴叔伦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继承杜甫的批判精神,写了一些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
在大历诗坛上艺术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的诗人是刘长卿和韦应物。他们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疾苦。
刘长卿(公元?—约789年)有一些抒写政治失意、反映动乱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优秀作品,如《长沙过贾谊宅》、《送从军六首》、《平蕃曲》、《疲兵篇》、《穆棱关北逢人归渔阳》等。他的五言绝句和律诗造诣很高。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四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山村雪夜的图景。
韦应物(约公元737—约791年),写了较多讽刺豪门贵族的奢侈享乐和同情劳动人民的贫困痛苦的乐府诗。他的七律《寄李儋元锡》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之句,诚恳地披露了当官清廉正直,同情人民,敢于自我反省,历来受到赞扬。他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唐代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中唐前期这些诗人的创作活动,为中唐中期诗歌的复兴作了良好的准备。唐德宗贞元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785—820年),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短暂的回升现象。唐诗发展的有一个高峰出现了。它的标志就是两大诗歌流派的崛起。一个是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为羽翼;另一个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羽翼。他们面对诗歌创作“极盛难继”的困境,敢于追求变化创新,努力从博大精深的杜甫诗歌中汲取开拓创新的思想艺术营养。白派诗人对杜甫的继承,侧重在他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他们学习杜甫“因事立题”、用乐府诗写时事的精神,在理论上和创作上大力提倡用乐府诗反映民生疾苦,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他写的讽喻诗170多首,其中“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有的反映农民的贫困痛苦,有的讽刺统治者横征暴敛,有的揭露豪门贵族的荒淫无耻,有的反对穷兵黩武,有的同情妇女的不幸。白居易观察社会的犀利目光几乎注射到每一个角落使讽刺诗具有丰富现实内容和和强烈的战斗精神。这样有组织有计划地针砭时弊,是前人的乐府诗不曾有过的。白居易更努力追求诗歌语言的通俗流畅、平易浅近,使他的诗歌朗朗上口又耐人咀嚼。《观刈麦》、《杜陵叟》、《新丰折臂翁》、《卖炭翁》、《轻肥》、《买花》等篇,是这一类诗中完美的佳作。白居易还写了许多以景抒情的“闲适诗”和“杂律诗”。其中有不少历来传诵的名篇。如16岁时创作的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把咏抒言志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诗人名扬天下。七律《钱塘湖春行》:“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和七绝《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篇写景非常优美动人。五绝《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用平易的口语,表现出熟脱不拘的友谊。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最著名。《长恨歌》写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前半篇对玄宗的好色荒淫和贵妃恃宠而娇导致安史叛乱有所讽刺。后半篇却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玄宗的相思之情,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爱情的歌颂。《琵琶行》通过抒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寄寓自己不得志的悲愤。全篇写实,更有写实意义。这两首长诗的艺术成就很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缠绵委婉,布局严谨得当,情节完整曲折,语言流畅优美。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一位写实的艺术大师,他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歌语言浅显平易,意到笔随,富于情味,雅俗共赏,因此在唐代极负盛名,直到后代诗人继承和学习了他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