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柯氏宗祠:先祖高风亮节耀四方

(2015-06-09 09:16:54)
标签:

杂谈

 

本报记者 许岚 文/摄
       6日,艳阳高照,记者来到了中华柯氏宗祠,只见画楼雄伟,巧夺天工,紫烟腾阁,瑞气绕梁,映衬着蓝天白云,蔚为壮观。宗祠管理员柯尊海说,柯姓是阳新大姓,千百年来熙熙攘攘已有十余万人,如今新落成的中华柯氏宗祠属于全国柯姓,每年清明前后,全国柯氏族人都会云集到此,虔诚祭拜。在柯尊海老人的讲述下,我们缅怀着柯氏先祖们的高风亮节,时光流转在千百年间。

梅里衍庆传千古

走近恢宏大气的中华柯氏宗祠,只见左边偏门高悬四字“梅里衍庆”,追溯商周时期那段极其遥远的岁月,原来这里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

殷商末年,周族部落首领周古公亶父,发扬光大了前代奋斗的基业,他膝下三子,长子泰伯(又称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个个贤能有才。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这位夫人贤良淑德,才学兼备,为周族的兴盛起了重大作用。相传,太任为周族诞下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其时天降祥瑞,寓意深远,姬昌自幼天赋过人、品德高尚,周古公疼爱有加,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都寄托在了孙子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如今能兴盛周族的,可不就是小昌吗?”

可按照周人的传统,周古公去世后,应由长子泰伯继承王位,其次虞仲,而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继承王位的机会。希望传位给小儿子,又不忍其他儿子伤心,于是周古公终日郁郁寡欢,愁眉不展。一日,周古公病重卧床,泰伯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带着弟弟虞仲离开了周地,他们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入乡随俗,断发纹身,与当地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向世人宣告自己愿为蛮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由此彻底成全了小弟季历。

泰伯、虞仲到达荆蛮之地后,带去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欢迎,他们被俩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泰伯为主君,建立吴国。此时,殷商政局动荡,中原诸侯混战不已,泰伯唯恐战乱祸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东南梅里建造了一座城市。相传该城地域广阔,仿佛世外桃源,人们在此耕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不息。

泰伯无子,他去世后,虞仲继立为吴君,他将哥哥葬在梅里。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哭声震天,入葬那日,人们纷纷前去送行,因姬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他们便各采一束拴在腰间,以示哀悼之情。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许多地区的丧葬礼俗。多年后,周文王不负祖父周古公的厚望,为灭商兴族苦心经营,其子周武王姬发继位后,一举灭商,建立起西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西周初期,泰伯、虞仲得到周王朝大力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了更强大的吴国,因此,后世吴氏子孙多将泰伯、虞仲尊为始祖。

柯氏大成宗谱不仅记载了泰伯兄弟主动让位,在江苏梅里建城立业的故事,还接着说,虞仲六世孙柯相辅佐周共王有功,会诸侯于柯山,其曾孙柯卢公为纪念柯相,确定本氏家族为柯姓,并尊柯相公为得姓始祖。此后,卢公后裔为纪念“卢公确定本氏家族为柯姓”这一英明决策,亦尊柯卢公为柯姓始祖。

在中华柯氏宗祠的墙头,昭示了柯姓源流:“吾族柯氏,历史悠远,根系西周,吴王嫡传,得姓鼻祖柯相王侯,封治柯山,郡受济阳,村之奎表。其曾孙柯卢,仰慕柯山,泛舟太湖,定姓为柯,肇开门楼,后人尊称卢公为柯氏始姐是也。”由此看来,吴姓与柯姓的汉人,不仅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柯氏宗祠和吴氏宗祠,都可见到“梅里衍庆”或“梅里高风”的牌匾高悬门前。就这样,泰伯兄弟的忠孝仁义、高风亮节被代代歌颂、流传千古。

柯山毓秀耀四方

走进中华柯氏宗祠的大殿内,只见装饰华美、金碧辉煌,八根朱漆柱子上方,高挂着匾额“柯山毓秀”,四周牌匾林立,有的写着:“功德永存”、有的写着“国母同庚”,有的写着“状元及第”、有的写着“瑞鹊重楼”……柯尊海说,这每个牌匾的背后,都有一段美丽温馨的故事,一种高风亮节的弘扬,它们是柯氏家族的才子精英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经久不衰,闪耀四方。

柯成公,字德修,号乐源,世居江南宣州宁国府赢德县梅里村(今安徽省境内),唐穆宗年间因护送公主和番有功,官封河南十八州,后逢汉葛之乱,奉命监督押运粮草有失,被罢官还乡。那时,宣州连年饥荒,又遭黄巢起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柯成公大为不忍,于是广散家财,倾囊周济灾民。到了唐僖宗年间,柯成公见烽烟不熄,迁徙至江西瑞昌大泥坑,躬耕数年,又遇饥荒,于是慷慨送粮,救活数千百姓,功德永存。

黄梅戏《成公传》生动演绎了柯成公不畏强权、顺利和番的故事。当日,柯成公奉旨出使辽国,辽国大王威胁道:“不和亲便发兵!”柯成公毫无惧色,先责备了辽国不守前约,妄动兵戈,又晓之以理道:“我帝有好生之德,为免两国生灵涂炭之苦,可待我回朝秉明此事,再作定夺!”回朝后,柯成公恳切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唐穆宗只得忍痛应允,于是柯成公亲自护送公主远赴大漠,侍奉一年,直到确认两地和平,百姓安定,这才放心归京。

中华柯氏族务理事会在《柯姓已成为阳新大姓》一文指出,柯姓在其他地区可能是个小姓,然而在阳新却是个大姓,分布着许多村落,他们都是柯成公的后裔,从江西瑞昌迁徙而来。

宋朝年间,柯述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相传有一年,柯述在漳州当辅佐官,其时正逢饥荒,百姓困苦,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赈济各路灾民,还亲自住在灾区,以便随时关切民生。不知何时,有两只奇怪的小鸟飞了过来,在柯述临时住的小屋梁上垒窝,等柯述回到住所,两只小鸟也围绕着他格外亲昵。不久,柯述完成工作回了州城,两只小鸟一路追他数十里,叽叽喳喳不忍离去,于是人人称异,传为佳话。这便是“瑞鹊重楼”的故事,如今在一些柯氏宗祠,还能见到“异鹊堂”的堂号,纪念这位先祖的仁德爱心。

清乾隆年间,一日,正逢皇太后六十大寿,普天同庆,四海升平,金銮大殿上,皇帝宴请满朝文武百官,共享清歌曼舞、奇珍佳肴。只见大家个个笑逐颜开,唯有柯瑾闷闷不乐,若有所思。乾隆见状,龙颜不悦,问道:“今值太后六十大寿,柯爱卿为何面带愁容而不悦呢?”柯瑾连忙跪下,回答说:“回禀皇上,今天也是我母亲六十大寿,微臣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道,实为不孝,故愧疚不已。”乾隆听后,笑道:“柯爱卿如此孝道,正是国母同庚呀!”柯瑾立即跪地叩头谢恩。之后,乾隆御赐一块“国母同庚”金匾送与柯瑾,他将此匾挂于家乡祠堂内,让节孝之道代代传承。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www_hbyxx_cn/d6dd94ec02f9bb2ce010048694903697.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