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之镇园之宝
——巨大隐形“龟”
杨春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宅有:镇宅之剑;园有:镇园之宝;河有:镇河之牛;海有:镇海之楼。民间所称谓“镇物”。
如:大禹治水时,在黄河边铸铁牛,以镇水害。清。乾隆皇帝效仿大禹治水,在颐和园之昆明湖南岸铸制铜牛。铭曰:“夏禹治水,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又如:玉泉山、北海、景山等皇家园林,都有一峰突起的塔、楼、亭、阁等耸之为镇全园的建筑。那么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有没有镇园之宝呢?
现在看,回答是肯定的。
有热心人会存疑:圆明园面积这么大,园内一无一峰突起的高山;二无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特有的中轴线与特别高大的建筑,谁来统领全园的呢?
对于圆明园的镇园之宝在哪里?专家学者在找,园林爱好者在找,热心的老百姓也在找……
相传圆明园的镇园之宝是:“九缸十八窑”。
据传说:这九缸十八窑里装满了金、银、珠、宝。圆明园占地5200亩,草木繁茂,泉流清佳。几代皇帝常住于此地,只有九缸十八窑的宝物才能镇住这园子。
至今,这一传说还是许多野老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年日寇侵占北京的时候,鬼子也听到了这一传说,根据中国原有在皇家园内设“镇园之宝”的惯例,深信圆明园内肯定有宝物,并把圆明园内的“海岳开襟”处,揣杜为“海里开金”,认定“海岳开襟”的地下埋有“九缸十八窑”的财宝。于是便派工兵把海岳开襟挖了个底儿朝天,结果费了九驴蠢猪之蛮力也没有找到。望兴而来败兴而去。
为了搞清楚圆明园有无镇园之宝的事,笔者也一直留心关注。
自从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至今的一百多年中,圆明园经历了至少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多次劫难。面对遗址上所剩无几的遗物,凭着有限的资料,笔者无意中领悟并察觉了圆明园遗址上的“镇园之宝”:巨大的隐形‘龟’。
按照圆明园全盛时期的地形图考证,隐形“龟”隐现在圆明园遗址的山水遗物之间,以水为线,以陆地为面,身长1
200余米,宽700余米,头朝南,尾朝北。
具体的位置:“龟”的头位于圆明园“大宫门影壁”至“正大光明殿”景观处;龟尾在圆明园“水木明瑟”至“澹泊宁静”景观处;“龟身”圆盖儿在“杏花春馆”、“上下天光”、“慈云普护”、“碧桐书院”、“天然图画”、“镂月开云”、“九州清晏舫”、“茹古涵今”、“坦坦荡荡”等景观处;龟的两个前足“长春仙馆”、“前天脱”;“龟”的两个后足,“麯院风荷”和“万方安和”’景观处。
据杨乃济先生所著的《圆明园》一书言,清内务府满文专档记载:雍正二年,山东德平县,知县张钟子查看圆明园风水,《论圆明园爻(念:窑)象》一文:圆明园取用从《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皇极居中,八方朝拱,洪范九畴,实出于此。
上文提到:取用从《洛书》。笔者认为:就是指园内的隐形“龟”。戴九指的是隐形“龟”的头部;履一指的是“龟尾”;“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指的是“龟身”与“龟足”。
据孙国中先生的《河图 ·
洛书解析》一书记载,文中数字,是大禹治水时有神龟负文面裂于背,有一至九的数字,这些数字就是后来八卦的起源、九州的代名词。
龟形数字,法《洛书》建龟形效禹王治理国家洪范九畴。一曰五行,二曰敬用五事;三曰农用八政;四曰:协用五纪;五曰:建用黄极;六曰:七用三德;七曰民用稽疑;八曰年用庶微;九月想用五福,威用六极。
实际上圆明园建“龟”形又是座右铭。正因为雍正皇帝效天法祖,霄衣旰食,日理万机,才有了清王朝康、乾盛世之时代。可惜现在象征龟头的大宫门已无明显痕迹,门外的影壁被移到颐和园北宫门外去了;象征龟尾的“水木明瑟”至“澹泊宁静”,已找不到什么像样的遗迹。它们基本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了。眼下,当年的巨龟,头已无,尾已断,只有龟身因水系残迹还模糊可辨了。
现在国家正提倡开发文化产业,如遇慧眼英才之仁人志士,把这支巨大的隐形龟,沿原形水路挖出来,即可以保护圆明园遗址,再现“神龟”形态,也是以万园之园之正气,完善爱国主义之内涵,完善丰富圆明园遗址公园。
以上所文,圆明园隐形“龟”是镇园之宝的说法,此为一家之言,不成定论,有待商榷,实为抛砖引玉,恳请专家指正。
此文写于一九九四年冬
大有庄 霁清轩
附注:此文曾发表于《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刊》第8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