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教育系列——家庭中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2014-08-11 17:29:56)
标签:

杂谈

http://s8/mw690/002GOusxgy6La8m9RZ5b7

所谓"生命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广义上来说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一直被"功利"所包围,生命教育反而成为教育的盲点。新闻、媒体几乎隔几天就有报道学生由于不重视自己、他人的生命而造成的一幕幕悲剧。痛定思痛,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孩子对生命如此漠视和残忍?正是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孩子才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也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那么在家庭中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呢?

 一方面家长要自己先拥有积极正向的生命信念,为孩子树立榜样 ;另一方面,要关注生活中与孩子互动的小细节,挖掘教育契机,培养孩子的生命智慧。 

现实生活中,一些突如其来的灾变,不是人的能力所能左右的。当灾变发生或发生后都是在考量我们的生命智慧,能否机智应对关系到生命的安全和损失的大小。大灾变毕竟很少,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小矛盾的解决就是生命教育的一次很好历练。家庭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细节。下面我来分享几个家庭中借由生活细节进行生命教育的案例。

案例1:

有一次妈妈陪贝贝看关于动物胎生和卵生的绘本,小家伙突然问妈妈“那我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妈妈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就答应儿子考虑一下再给她答案,后来有朋友向贝贝妈推荐了相关绘本,问题才得到解决,但过了一段时间,当贝贝又问妈妈“那为什么妈妈会生孩子,爸爸不会生孩子”的时候,贝贝妈又犯难了,不知道该不该回答孩子的这类问题……

解析:

几乎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对自己的生命来源产生疑问,这类问题通常会让家长恐慌,因为他们以为孩子想跟他们打听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实际情况却是,孩子只是对自己何以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到好奇,家长给他们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的回答就可以了,比如,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简单地跟他们说“你是妈妈生出来的”,孩子得到答案后,往往会满足一段时间,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他们又会对自己的生命起源产生更深层次的疑问,问些类似贝贝这样“为什么妈妈会生宝宝爸爸不会生宝宝?”之类的问题,这个时候,家长也要尽量用浅显易懂的答案回应他们,比如“因为妈妈的肚子里有个叫子宫的东西,小宝宝可以在里面成长,爸爸身体里没有这个东西,自然不能生宝宝了。”总之,这是一个常问常新的问题,考验着家长的教育智慧,所幸的是,当前市面上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绘本,为这方面的亲子互动提供了越来越生动的载体,对直接谈论这个话题感到不自然的家长们,不妨为孩子选购一些此类绘本,如《小威向前冲》、《圆圆的肚脐》等,作为亲子共读的素材,如此,既向孩子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又避免了直面问题的尴尬,更重要的是,这些绘本不仅注重相关生理知识的传授,还有非常贴心的心理发展关怀,非常适合孩子接受。

http://s3/mw690/002GOusxgy6La8nS2rw72

案例2:

前几天妈妈跟豆豆一起看到一个画面:一个妈妈被大火烧死了,她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妈妈。当时妈妈怕吓到豆豆,没怎么跟她讲,结果豆豆念叨了好几天“宝宝的妈妈没了”,“被火烧死了”、“豆豆的妈妈在这里陪豆豆”之类的话,还老说“妈妈豆豆不死”之类的,豆豆妈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解析:

当孩子被迫面对死亡时,他们原来那种永远会同亲人在一起的思维定势就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亲人随时可能死亡的新观念,在这种新的认知没有找到平衡支点之前,孩子就可能处在焦虑之中,担心自己和亲人随时都会死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反应,不要因为觉得“晦气”而制止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倾听他们的担忧,给他们必要的安慰,比如,告诉孩子,他不会死的,现在父母是不会死的,会陪他慢慢长大,即使有一天会死亡,也会是她长的很老很老之后,这种方式,通常会让孩子相对放松地接受,甚至为自己的焦虑找到一个支点。同时,也可以结合孩子看到的灾难场景,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比如,可以告诉孩子,虽然生活中难免会有灾难发生,但只要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还是可以不死的。例如日本发生地震的时候,可以进行如何在地震中逃生的教育,前段时间上海发生火灾之后,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如何在火灾中逃生的教育。

总之,遇到这类情况,家长要懂得共鸣孩子的痛苦感受,坦然地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否则,家长遮遮掩掩的态度反而会让孩子嗅到更可怕的气息。反之,如果借机启动关于如何保护生命的教育,则是更值得推荐的做法。

只要大家留心发现和挖掘,生活里这样的教育小契机比比皆是。

除此以外呢,大家更应该善于借助绘本的力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让每一株小小的生命之树健康茁壮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