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中的柴火》发《东江湖》2016年2期

(2016-08-23 17:46:44)
标签:

布衣粗食

文化

朱钟洋

分类: 生活、点滴、记录(原创)

《记忆中的柴火》发《东江湖》2016年2期

记忆中的柴火

/朱钟洋

一九八六年,因国家兴建东江电站,我们全家移民到罗霄山脉一个叫龙溪的小乡镇。我在龙溪度过了九年,从一个孩子变成了少年。在那里,家家用柴火灶做饭、烧水、煮猪食;冬天,柴火还被烧成木炭,成了冬天取暖的必备品。在那里,为了保持柴火干燥,家家都建有一个简易树皮屋,从山里伐来的柴火就堆放在树皮屋里,堆成一个大大的柴火垛。

到龙溪两个月后,继父便在我家的土砖屋旁搭建了一个树皮屋。从那一天起,我们姐弟三人就得跟着大人上山伐柴火、背柴火。

屋后的大山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但大多是受保护的杉树林和竹林,允许山里人伐柴火的林子则在靠近山顶不宜植树造林的地方了,离家足足有五六里路那么远。

顺着蜿蜒陡峭的山路走到山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但我们不能歇息,因为我们必须赶在太阳落山前伐一大捆柴火并背下山去,要不,等太阳一落山,天就黑了。在山里,夜间走山路是很危险的,一怕一脚踏空跌落到山崖去,二怕夜里有蛇虫出没。

伐柴火的工具主要是柴刀。一把柴刀一般有三四斤重,用久了手掌都要磨出血泡来,手臂则又酸又痛。当然,伐柴火也可以用专制的镰刀,镰刀一斤左右,用起来要轻松很多,但镰刀不耐用,还没有伐多少柴火就钝了,伐不动了,所以用它的人很少。

当柴火伐了很多后,就用青藤捆成一大把,然后用肩膀背起来,一直背回家。背柴火算是个难活。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而背着柴火下山就更难了。幸好,山里人都学会了左右肩膀轮换着背柴火,否则,一路下来,人的肩膀不被柴火压塌才怪呢。

我家伐柴火,起先是由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的。但后来因为母亲要种菜换钱,所以伐柴火的任务就全交给了我们姐弟三人了。大姐最大,也最懂事,可以一口气伐下百来斤柴火。大哥比我才大一岁,但大哥自诩人长得结实,总爱和大姐较劲。我呢,年纪最小,是大姐大哥关照的对象,柴火伐少了,大姐再加把劲伐一把给我;柴火背不动了,下山时候,走着走着就落后了,大姐便再折回来,帮我背一程。阳光穿过细细密密的树叶,变成斑驳的光怪陆琪的阳光碎片落在山路上,我常常追着那些碎片跑,总想把它们踩在脚下。大姐看着我笑,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树林里,常常可以看到调皮的松树、黑褐色的飞蛾、排着队爬树的蚂蚁、吐着丝线的青虫,但最吓人的是“两头蛇”,据说,那是一种变异了的小蛇,剧毒无比。有一天,我们就和“两头蛇”偶遇了,它横躺在山路中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它长着黑褐相交的皮肤,尾巴和头一样大,而且两边还有圆黑点,像要把人活吞下去的坏眼睛。我们又怕又好奇,不得已,我们使劲跺脚,希望把它吓走,可就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它一会儿往前走,一会儿又退回来,折腾了好一会,依旧是在原地。原来,“两头蛇”这个家伙也有可笑的时候,并不像村民描述得那么恐怖可怕。后来,我们还听人说,“两头蛇”是长不大的,出生没多久就会死去,于是,我们又为“两头蛇”起了怜悯之心了。有了这些奇奇怪怪的动物们相伴,我们很快忘记了伐柴火的辛苦,心情也变得轻松开心了。

在冬天里,伐柴火是件很折磨人的事情。北风呼呼钻过树林,吹得人直哆嗦,手也冷得通红麻木了。可是,冬天也是家里用柴火最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顶着北风上山。有时候,我实在冷得受不了了,把手里的柴刀一丢,使劲戳手、跺脚。这时候,再看大哥,他居然冲我咧嘴一笑——“我感觉手暖呼呼的呢”。奇了怪了,他居然不怕冷?还未等我想明白,大哥便走到我面前,拉下裤子,对着手心撒了一大泡尿,顿时,手心冒出了蒸腾的热气。虽然,大哥的做法很是令人恶心,但确实是暖手的妙招。多年后,上山伐柴火的很多细节我都不记得了,唯有这个妙招我是记忆犹新,我想,定是因为这件事既恶心又温暖的缘故。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山里人的生活条件逐步好起来了,水泥公路一直修到了村口。也就水泥路修通的之后,山外的蜂窝煤运到了村口,走进了千家万户。丢下柴刀的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赚着花花绿绿的票子,有些还在大城市买房定居了。

渐渐,我也长成了一个英俊少年,走出了大山,开始在城市里谋生。前年,我们又举家般到了县城,老屋后那座郁郁葱葱的大山,最终变成了一道抹不去了记忆了。而那些伐柴火的旧时光,它让我知道了大自然是多么神奇,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劳动的快乐。

 

作者:朱钟洋  QQ:1165443033   电话:131073559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