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最好的回报》刊于江苏《兴化日报》

(2012-06-19 15:30:01)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收藏、脚印(转载)
祝好  朋友


 

[转载]《最好的回报》刊于江苏《兴化日报》

这篇《最好的回报》是四月份上市的书的序言。承蒙编辑老师将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在报上整版发表,并配发文友蔷薇的文章《一朵幽香的千瓣莲》。感动。

 

怎么说呢?记得一位作家老师说过:文学,照亮生活。

其实更多的时候,于繁忙的生活奔忙之余,写点文字,也许喝彩寥寥,也许知者寥寥,但,这是一种观照内心的方法。

 

就像这小博客,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回访朋友们,一如春之闲花,任其开落。

也是一种观照内心的小块地方。

卞之琳的《断章》,每个人耳熟能详: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同一个风景,人在人生不同阶段,会在桥上、楼上、山上、云上不同的方位看风景。同时,这风景也就有了不同的况味。

十七岁,站在桥上看风景的年岁。迷离而惝恍。

三十岁,站在楼上看风景的年岁。自以为很高。

四十岁,站在山上看风景的年岁。山外还有山。

五十岁,站在云上看风景的年岁。山低而月小。

当然,在云上,也不是终点。

终点,是在天上。

每个人最终都将到达那里。

 

《最好的回报》刊于2012524日江苏《兴化日报》。

 

最好的回报

 

屈指算来,从正式提笔写点文字到今天,已经近三年了。三年时间,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不算久,但其间经历的明媚与忧伤,纠结与畅怀,却历历在目。

这本书算是一个作品合集,汇集了过去几年里在报刊发表的部分文章。看着一个个熟悉的题目,我都能一一想起当时写作它们时的情形,想起发表时它在某报刊杂志上的排版样式,想起那些有关于它们的点点滴滴。

从不觉得自己写得有多好,但一直觉得写得很快乐。我就像一位年轻的妈妈,文章是我的小女儿,在我的照料下,小女儿一点点地长大和成熟。到成书那一天,就是女儿出嫁那一天,女儿一出嫁,当妈的就不能再照顾她的生活了,更多的只是远远的观望和祝福。就像书一出版上市,写这本书的人更多的也只能观望和祝福,希望它遇上懂它、惜它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讲,这本书,是写给我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读者们。

再有,这本书,就是写给我的爸爸妈妈了。

也许,此刻,爸爸正在批改他永远也批改不完的作业;妈妈正在我远方的老家忙她永远也忙不完的活计,或者,妈妈正在为奶奶的96岁生日做准备吧。

再过几个礼拜,我的奶奶就要迎来她96岁生日了。96岁的奶奶,是我老家方圆百里之内最高寿的一位老人。

说起奶奶的高寿,老家的人都会说:还是她老人家的“下人”孝顺得好啊。“下人”是我老家的方言,意思是“晚辈”、“子孙”。

三年前93岁的奶奶突发脑溢血。那次情况相当严重,我从上海匆匆忙忙赶回老家时,奶奶已经不会说话,我在床头呼唤奶奶的时候,奶奶的眼神已经涣散。奶奶的思维已经如游丝一样,飘浮在天空的某一角落。此前奶奶已送过医院抢救,但医生最后摇摇头说:回去吧,准备准备吧。所有人都知道医生的话意味着什么。

回到家后,奶奶已不能进食,我爸爸就设法买到高营养注射液,通过奶奶已经微细的血管慢慢注入她体内。接着奶奶又开始发高烧,爸爸马上请来医生到家里来为奶奶退烧。

七十古稀,而奶奶九十三岁,已属高寿。村里就有人说不必再救,反正已这么大年纪了。我与爸爸谈及,爸爸说:“她是我亲娘,不管她多大年纪,她都是我亲娘。她在生死线上挣扎,如果我能够救她却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开人世,我会一辈子于心不安。如果我尽力救了,她还是走了,那我无话可说。”

奶奶终于被爸爸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但是半身不遂。一个半身不遂的九十多岁老人,对于照顾她的人来说该是何等的考验!

我的妈妈,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也教会了我怎样为人儿女。

在奶奶半身不遂的日子里,妈妈悉心照料奶奶的吃喝拉撒,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幸好爸爸仍积极为奶奶进行治疗,托在省城大医院工作的学生为奶奶买药。

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看到了爸爸妈妈的辛劳,神明被感动了,于是又重新赐予了奶奶灵活的双腿和身体。

如今三年过去了,奶奶活得好好的,吃饭也香,还不喜欢闲着,爱东家西家地串门子。人老了就成了小孩子,奶奶有时候会像小孩子一样不讲理,小闹腾,妈妈都宽容地笑着。

这些年,我像出巢的小燕一样在远离爸妈视野的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离得远了,自然不能周全地照顾他们,有时候就会心生歉疚。爸妈就说:“只要孩子在外过得好,爸妈比吃什么山珍海味都高兴。”短短一句话,往往让我哽了喉头。

一直记得作家史铁生说,当他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当他的文章第一次获奖的时候,他多希望他的母亲还在人世,让她高兴高兴啊,可是,母亲为他这个残疾儿子操碎了心,49岁就积劳成疾离开了他。

每次想到这里,我都暗自庆幸——我是多么幸运啊,每次取得一点点小小的哪怕微不足道的成绩,我都可以跟妈妈分享快乐。听到妈妈欣慰的笑声,所有夤夜工作的辛苦都一笔勾销。

常常在这种时候,不可扼制地,我的眼前就会浮现一张苍老悲郁的脸,我仔细辨认,发现那是海子母亲的脸。

几年之前,我去了与我老家一江之隔的安徽怀宁高河查湾村,去那里看望海子,准确地说,去看望海子永远安息的地方。我从来不知道,我与海子的地理距离,竟离得如此之近。

那是一块不高的土丘,上面绿草萋萋,土丘四周用石头环砌。附近有一些空酒瓶,有绿色的啤酒瓶,有透明的白酒瓶,我想那是崇仰海子高蹈灵魂的人们带来给海子喝的吧。他们心疼年轻的海子在那个小酒馆里,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我的诗歌,你给我酒喝。那个世俗的小酒馆老板面带蔑色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请你别在这儿朗诵诗歌!这句话深深刺伤了视诗歌为神圣的海子。

1964年出生的海子,经历了半饥饿状态下的童年与少年,1979年,年仅15岁的海子就考上了北京大学,这实在是件太了不起的事。之所以说了不起,是因为那时候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简直就像古代考上状元一样的稀罕,况且是考上北大,况且只有15岁,况且是从那样一个贫穷而闭塞的小村里!

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海子,想到将要看到和乘上真正的火车而兴奋得晚上睡不着。海子母亲东挪西借了30元钱,让海子带上,15岁的安徽乡村少年海子,穿着一双胶鞋,带着一个简陋的木箱子,怀着激动的心情乘上了神秘的火车,往北京的方向前进。

大学毕业后的海子第一个月工资90元,他寄了60元给母亲,母亲很欣慰,海子是个孝顺的孩子。可是瘦弱的母亲怎么能料到,短短几年之后,她就要永远失去她的儿子?

决意离开之前,海子想了些什么,已无从知晓。但为何要选择在山海关这个“天下第一关”离开?是他的心里有难以逾越的“关卡”吗?

要走了,还带着那几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德拉小说》,是舍不得这些朝夕相处的灵魂伙伴吗?还有那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多么善解人意的一个人,担心自己走后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自己留下一纸声明。让那山海关的血色铁轨与血色残阳,都由他瘦弱的身躯独自承受。

可是海子,你对每个人都如此善解人意,可是为什么就不想想自己的母亲,你难道想不到,年仅25岁的你走之后母亲会为你几乎哭瞎双眼?你苍老的母亲说:海子上大学,参加工作,每次回来又回去,我每次送他,都哭。

你说: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荒凉的大地上承接着更加荒凉的天空……可是你知道吗?你走之后的荒凉岁月里承接的是母亲更加荒凉的心。

你的死真的与任何人无关吗?哪怕与任何人无关,也与你的母亲有关。你到另一个世界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谁都管不着,你也谁都可以不管,但你唯一不能不管的就是你的母亲!

那次从查湾回来,我想了很多,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我只是在内心默默地告诉自己:这一生既然做了父母的孩子,就不要让他们为我担心,为我难过。回到上海后,我写了篇小短文《爱的最好回报》。里面有一句话:如果我们真的爱自己的亲人,我们就要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工作,好好的学习,让他们放心,让他们欣慰。

我想好了,等书出版上市之后,我要寄一本给爸妈。妈妈不识字,就让爸爸读给她听。

谢有顺说:因为写作,生活不会甘于平庸,不会陷于空虚,不会沦于尘俗,我靠叙述自己而获得生命的意义。

我知道我写得可能远远不够好,甚至,稚嫩。但不要紧,苍鹰不是一天学会飞翔的。

在这个繁嚣的时代,写作是艰苦的,更是寂寞的。

但我还是要感谢文字。是文字让我拓展了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我只此一次的生命呈现了最大可能的美。

我知道我应该感谢许多人。广大读者、编辑、父母、师长、朋友……

但最好的感谢,是继续不断的努力……

是为序。

                                                                          纳兰泽芸

                                                                 201111                                  

 

一朵幽香的千瓣莲

/蔷薇

 

我不止一次地读过纳兰泽芸的文章,她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读上好几遍。我也不止一次地向朋友或同学推荐过纳兰泽芸的文字,无论他们是不是文学爱好者。如今,无论是我,还是她,她们,都被纳兰泽芸的文字深深地吸引。

 第一次接触纳兰泽芸的文章是《像蚌那样成就美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她的名字,美得倾城。满族人吧?我当时心想。

 后来,点击她的博客,发现关注她及访问她的有很多人,莫名地惊讶。她是什么样的女子,又是什么样的文字,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气?

 辗转得知她的QQ,聊起来,发现我们竟是同乡,欣喜不已。古往今来,但凡才华的女子,都有一些孤傲,少了些温情,但是与纳兰泽芸的聊天中,我发现她并没有文人的自负与清高,也没有小资的腔调与情怀,如邻家小妹,如旧时同学,让你隔阂尽消,万虑齐除。因为忙,QQ她并不常常在线,但是,我经常在博客里收到她发来的纸条,有祝福,有勉励,有挂记,有分享……

 在她的博文后面,引来无数的留言与评论,而她每言必复,这种尊重在博客里非常少见。她是《读者》的签约作但是虚怀若谷,她“羞赧”地认为,自己笔下的那点东西,稚嫩得不能承载起一个叫“书”的名词。她写了1000多篇文章,才答应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而这本书里,全是她的精心之作。

 且看取题,清新柔美,比如《聆听二胡如水的美》、《蓝墨水上游的千瓣莲》、《分出一节指骨让父辈抚摸》、《潜入光阴的河流为你找寻尊严》……每读一遍,都会透入心髓。

 不仅是题目,文章更是令人深省,像《此生还能见你多少次》、《人人都是百万富翁》、《你的朋友真的遍天下吗》、《与快乐一墙之隔的忏悔》……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她以另一种角度带给读者触目惊心的震撼。

 父母的爱情在她的笔下成就了《爱是一场甜蜜的苦役》,在父亲的精心照顾下,奶奶的病情化险为夷,于是有了《突如其来的生命奇迹》,《晚三秒,再关门》展现了陌生人之间的尊重,还有小说《永远在你的前面》……这些温暖人心的情感,都是来自于生活。

 从阅读中来,再到阅读中去。书评,或叫读书感悟,是大家不陌生的话题,但她写作的角度是这样的:《青春,背负着伊卡洛斯的翅膀》、《笔下美丽,旖旎而来》、《宽恕与美沉淀于榆荫下的清潭》、《相错于流年的彼岸花》……

 有作家这样盛赞:“温情与理性相融,哲思与绰约并重。”诚如斯言。

 说到这里,如果你以为她是专职作家,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她是一位普通白领,在外企工作,先生常出差,照顾女儿的责任自然就落在她的身上。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下班了,还要去幼儿园里接女儿,然后回家做饭,给孩子讲故事,直到孩子沉入梦乡,她才开始静坐在灯下,阅读,写作。她说,我可以在朝九晚五之余,逛街、跳舞、泡吧、喝咖啡……但这种夤夜秉烛的生活,是我内心愿意选择的一种方式。

 是的,我注意到了,她博客的更新时间,许多都是在夜晚。

 有人说,是才华让她取得了如此斐然的成绩。但我更愿意相信,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是勤奋与坚持,让这朵“幽香的千瓣莲”在当今文坛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青年作家。

 

0

前一篇:感恩的心
后一篇:圆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