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气质杂谈 |
分类: 哲理、励志、青春(原创) |
上小学时,老师每教一篇课文都会发一些时间来讲解课文的作者,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听,生怕落下了哪一句。课文的作者多半是现代大作家或者当时的文豪和达官贵人、政界显要,但不管是哪一类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谓“气自华”就是一种豪迈的气魄,一种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只有多读书,汲取前人的智慧、教训、科教成果,然后顺着前人铺就的阶梯不断进步,把阶梯延伸向前,那“气自华”就自然而来,咄咄而出。
当然,读书是需要专心致志的,尤其是需要对千古绝篇精读之。精读才能把书读懂,读透,甚至是读到可以背诵,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深入到文章的意境里去。读了文章还需要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了解作者写文的意图,作者的家庭背景,时代境遇。倘若你“眼在书上心已飞”“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是提升不了气质的,终究裹足不前。
金庸先生,是我从小崇拜的“侠客”。无数的侠客迷对金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崇拜他的才华,欣赏他的气宇,更有无数的人在临摹他的字句,沉浸在那些侠客故事里无法自拔。但金先生在浙江大学提下“终身读书”四个字,是对学子们的教导,更贴切的说是他自己对人生的总结,对自己锲而不舍精神的总结。“终身读书”是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参悟。“终身读书”是一语惊醒读书人啊!
当代社会,读书,写书,爱书,比比皆是,书籍的种类更是花样百出、目不暇接。当代的书,既有华美篇章层出不穷,也有文字垃圾铺天盖地。很多人盲目读书,盲目崇拜,自以为是青春美文,沾沾自喜,却不料后来“气自华”演变成了“气死人”“气嘟嘟”“气不打一处来”。由此可见,“气自华”也不是那么容易练成。
知识就好像一剂良药,一剂静心的良药,一剂雕琢自己的良药。每当身处闹市,心无旁骛,不被吵杂的声音吸引,心静而超然,默默地与书共鸣,那闹市里的是是非非、善善恶娥、美美丑丑、金金银银,统统与自己无关,抽去浮躁紊乱的思愁,找到清静之心、神仙之境,你一定会“气自华”。每当身心疲惫,境遇窘迫,你不是去责备社会,不去指责身边的人,不去自怨自艾,而是奋发图强,勇于面对,勇于改变,勇于汲取教训,最终读懂了社会这本烟波浩渺的书,你一定会“气自华”。
读书,更要悟书,明白自己读过的书仅仅是书海里的冰山一角。目光停留在字字句句里,面前摆上一杯香茗,细品,细闻,那手里的书卷自然就唤醒了你的灵感,连书里的字都灼灼放光。悟着悟着,你就懂得了“苟能发奋自立”,你就做到了“蝉虽噪”而“林俞静”。
孩提读书,为褪去幼稚,规矩言行;少年读书,为考取功名,谋求利禄;中年读书,为养精蓄锐,宁静致远;老年读书,为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人生一世,孜孜不倦地读书,读后而能用之,读后而能有为。怎么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