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2023-07-16 14:14:24)
标签:

蒙古

游记

文图/上官子木(北京)

 很多年前就听过那首很凄美的歌《乌兰巴托的夜》,这首歌挺难唱的,我听了不知多少遍却一直都不会唱,也只记住了一句歌词:乌兰巴托的夜,那么静,那么静……

 我们到达乌兰巴托是在早晨,看到的是乌兰巴托热闹的白昼,而不是寂静的夜晚。在乌兰巴托有三天的行程,节奏是前紧后松。由于期望值不高,我对乌兰巴托景点的实际感受不仅比想象得要好,而且还好很多。原以为外蒙是穷国,景观的视觉效果一定是不如内蒙。可没想到,外蒙的繁盛与内蒙的萧条,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乌兰巴托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苏和巴托广场,苏和巴托是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1992)的开国领袖,尽管外蒙自19922月起,国名改为蒙古国并开始实施总统制民主议会制,但苏和巴托的历史地位并没有改变。

 苏和巴托广场的面积大得远超乎想象,我原本以为是个不起眼的小广场。在我去过的一百多个国家里,拥有大广场的国家总共也没几个,苏和巴托广场的面积即使进不了前三名,也肯定能进前五名。此外,苏和巴托广场四周的建筑也是出乎意料地气派。

 仔细逛苏和巴托广场,感慨颇多,因为这个广场非常接地气,颠覆了我以往的广场概念。在苏和巴托广场上居然有篮球架,几个小伙子正在打篮球。广场上还能摆地摊,也能卖小吃,有的小吃店竟然摆了几张餐桌且坐满了食客。最令我惊讶的是,广场上不仅有卫生间,占地面积还挺大且造型还颇有特色,想不引人注意都难。另外,人家的广场上一个警卫都没有,展现的是坦然自信、平安祥和的氛围。

 我为自己对广场的狭隘认知感到汗颜,公共场所不就是一个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的地方吗,为何看到人家的多功能广场,我会感到大惊小怪呢?由此,还是应该走出去多看看,不仅是发达国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不发达的国家也照样有值得我们反省的方面。

 博格达汗冬宫听着名字感觉很宏大,联想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然而,博格达汗冬宫从里到外都很小,还不让照相,只能拍一下宫门口,这袖珍冬宫的大门也很小且缺少富贵相。不过,冬宫附近的佛教庙宇牌坊却是既高大又精美且很有气势。看到匾额上四个金色的汉字:乐善好施,那瞬间的感觉恍如就在国内。

 乌兰巴托的博格达汗冬宫最早修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曾经是清代外蒙古最高宗教领袖居住的场所,建筑风格体现的是蒙藏文化,但建造工程却是汉式手法。总之,蒙族文化中混杂着很多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元素。

 苏军纪念塔位于乌兰巴托斋桑山上,是为纪念二战中牺牲的苏军将士而建。圆形的纪念塔台占地近500平方米,有高27米的苏军战士雕塑,而纪念塔那环形画卷则记录着当年的各种历史事件。对我来说,这纪念塔从外形到内容都很熟悉,因为前苏联的诸多加盟共和国都有类似的纪念雕塑,地点也多选择在城市的制高点。我估计,当初是前苏联出钱统一在这些卫星小国建造的纪念系列。

 与苏军纪念塔相呼应的是一座坦克纪念碑,位于斋桑山下。1943年二战时期,蒙古人民捐款给苏联红军购买了一批坦克,还组建了名叫革命蒙古坦克纵队。为了记住这段历史,蒙古人建了这座以一辆当年的坦克车为造型的纪念碑。
  蒙古国与前苏联的关系比较微妙,通过蒙文的文字改革不难看出蒙对苏的依附关系。外蒙自1946年开始便放弃了传统蒙文的使用,转而推广西里尔蒙文。所谓西里尔蒙文,其实就是用俄文字母拼写蒙文。所以,外蒙如今使用的看着很像俄文的蒙文,咱们中国内蒙的蒙古人是不认识的,因为内蒙人一直在沿用传统的蒙文。无论怎么说,这个民族的文字现象还是蛮怪诞的。蒙古国官方前几年曾经宣布,要在2025年改回到传统的蒙文。我看,没那么容易,文字改革永远是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回首汉字改革的历程,繁体变简体的功与过,至今都说不清。

 蒙古的寺庙大多是藏传佛教,乌兰巴托的甘丹寺是蒙古最大的且香火最旺的寺庙,鼎盛时期曾有600多名僧侣,现在仍有常驻僧人150多名。甘丹寺里有蒙古的国宝,是高达25米的观音菩萨镀金塑像。可以说,甘丹寺是乌兰巴托最有看头的人文景点。

 甘丹寺其实是一组寺庙群,包括了一系列建筑,由五座僧院组成,不仅有翻旧如新的老建筑,也有刚建好没几年的新建筑。比较吸引我的是,能够近距离参观寺里的喇嘛们诵经学经过程。这样的场面让我不由地联想起1980年代末,我在西藏看到的年轻喇嘛们在寺院里辩经的生动场景。

 甘丹寺里的僧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研学佛经时,有一个喇嘛手提大茶壶不停地给每个人续酥油茶,而年轻的喇嘛们边喝奶茶边听老主持讲经布道,感觉他们这佛经课上得真是蛮惬意也蛮悠闲的。

 在乌兰巴托的第一晚,我们看了一场蒙古民族表演,包括歌舞,民乐,杂技柔术等,最精彩的当然还是蒙古人的绝技呼麦。我以为歌舞表演里会有独唱《乌兰巴托的夜》,遗憾的是,这个真没有。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出埃及记》这么气壮山河的名曲,蒙古人用一把笛子,两把马头琴,两台古筝,还有几个管乐就给对付出来了。我感觉这么轻量级的器乐阵容,真有点对不起宏大叙事的《出埃及记》,那一瞬间我想到的是中国的一句名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结尾倒数第二个节目是器乐合奏《阿里郎》,我旁边坐的是一群韩国人,他们很卖力气地高声喝彩。最后的压轴节目是《星条旗永不落》,估计观众里有美国人,但喝彩声显然远不及韩国人。我挺奇怪,观众最多的是中国人,怎么没演奏一首中国的歌曲?导游在旁说了一句,韩国人可能给钱了。

 最后说说外蒙不如内蒙的地方,譬如,外蒙的酒店比内蒙的酒店问题更多。看到报修声和抱怨声不断,导游告诉我们,眼下的中国旅游团已经把蒙古国的旅游业挤爆了,与我们同时到达的一个三十多人的新疆团,整团的人当晚都没有热水洗澡。听到这个信息,团里的人都立刻提升了幸福感,庆幸自己遇到的问题还不算大。我的运气更是超级好,除了没有床头灯以及浴室里的吹风机坏了以外,没遇到别的硬件问题。外蒙的酒店不存在空调问题,因为根本就没空调,好在晚上很凉爽,没空调也不觉得热。

 外蒙的酒店有一点是胜过了内蒙,即提供的卫生纸是内蒙酒店的三倍。我心想,国内的酒店啥时能解决“卫生纸综合症”,啥时才算真正改进了旅游业的服务理念。

 对于离不开手机的人来说,外蒙酒店最大的问题是房间里没有网,只能在一层大堂里上网,而内蒙的酒店不存在网络问题。综合来看,跟内蒙的酒店比,外蒙的酒店显得问题确实更多一些。尤其对比鲜明的是,两家酒店都包早餐,内蒙酒店的早餐还说得过去,而外蒙酒店的早餐就过于简陋了。总之,外蒙的旅游业在接待能力方面比不怎么样的内蒙更不怎么样。

 一边写这篇博文,一边听各种版本的《乌兰巴托的夜》。感觉还是歌手谭维维唱得更有味道,不仅是更有蒙古味,而且把这首歌从伤感到高亢诠释得五味杂陈。

 乌兰巴托的夜,行人不多,但车流不断。所以,乌兰巴托的夜,其实并不像歌词里说得那么静……


 

蒙古国议会大厦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苏和巴托纪念碑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苏和巴托广场一角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在广场上打篮球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在广场上玩排球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广场地摊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广场小吃摊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广场的卫生间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广场周边的建筑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博格达汗冬宫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冬宫的宫门很袖珍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冬宫附近的佛教庙宇古迹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苏军纪念塔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坦克纪念碑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甘丹寺一角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别看门脸小,里面就是课堂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在游客的人来人往中静心诵经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甘丹寺的国宝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观众在马头琴的迎宾曲中进入剧场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蒙古民族歌舞和民乐表演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全体演员谢幕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乌兰巴托的夜

去蒙古避暑(2)——乌兰巴托的夜与昼

(转自上官子木博客的新浪微博2023-7-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