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极日志(上)

(2019-10-04 00:57:30)
标签:

北极

科考船

旅游

  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的北部及北冰洋中的许多岛屿。北极圈为北纬66°34',北极点是北纬90

        按照极地国际公约,200人以上的船不能在极地登陆。所以,如果想登陆南极和北极,那就只能乘坐科考船。与能装几千人的豪华大邮轮相比,科考船最多只能装200人。不仅如此,科考船上也没有任何娱乐设施,没有游泳池、没有健身房,没有超市和商店,连电视都看不成,因为信号不好乃至没有信号,手机上网就更不可能了。可想而知,科考船上的生活是多么单调。

 对我来说,在海上即使是乘坐有众多娱乐设施的豪华邮轮也很无聊,更何况是设施简陋的科考船。不过,谁也无法否认极地游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权衡之后,我选择了去北极的最短线路:环绕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总之,我打算以最小的代价完成北极之行。

 斯瓦尔巴群岛是挪威的领地,位于北纬74°81°之间

  827日,离开气温35度的北京,飞8.5小时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然后转机飞1.5小时到挪威首都奥斯陆。到达奥斯陆之后已是当地时间晚上8点多,进入酒店之后就快10点了。再困再累也要做一件事情,即把所带的厚衣服都拿出来。

    8.28 船上第一天

 早晨6点半奔机场赶飞机,955起飞。航程是3.5小时,目的地是朗伊尔城,我们要在这里登船。朗伊尔城地处北纬78度,位于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的最大岛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朗伊尔城是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是世界上离北极最近的城市。

 8月底的朗伊尔城没有想象的冷,温度肯定在零上。朗伊尔城不大,到处都像是工地,游客可逛的也就是一条很小的主街。在街边有一系列店铺,包括纪念品店、小型超市、咖啡馆、快餐店,以及服装店。朗伊尔城的常驻居民不多,据说有一千多。如果没有游客,这里是相当冷清的。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朗伊尔城有多项世界之最,其中最奇特的是,朗伊尔城是世界上唯一禁止死亡的地方,重症病人必须送往挪威的本土。其原因是当地的温度较低,地表下几乎都是冻土层,造成了尸体不会自然腐烂。正是严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朗伊尔城推行严酷的"无死亡"政策。

 我们在朗伊尔城的午餐是比较简单的自助餐,谈不上好吃,只是能吃饱。下午345集合乘大巴去码头,4点钟左右开始陆续登船。这艘名为宏迪森号的科考船,是一艘新近下水的破冰船。从外面看,似乎只有5层,里面却分为7层。该船被凯撒旅行社包船,8个旅游团的160多名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包船对游客的最大好处是,有全方位的中文服务。

         上船一个小时之后,船方开欢迎会,继而是海上安全说明会,内容包括宣讲安全须知,演示如何穿三种不同的救生衣,如何乘坐救生艇,以及告知船上紧急出口的位置等等。开完安全说明会,立刻进行“弃船演习”,要求我们不仅要穿好冲锋衣、救生衣,还要携带沉重的救生包,里面有一件整身的防水服,穿上之后能保证即使泡在冰海里也不至于被冻死。

 我们整装之后要到不同的紧急出口集合,等候命令。船舱内温度有25度左右,穿着羽绒服和救生衣热得我直冒汗。走出船舱到甲板上的登艇区,寒风迎面而来,外面的气温是零度左右。这艘船有两条救生艇,每个能装100人,所以不用担心救生艇是否够用。

 上船后的首要感受就是:太忙碌了!这一忙就忙到了饭点,晚上7点半开始晚餐。进到餐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各种水果:猕猴桃、香蕉、苹果、李子、橘子、菠萝、葡萄、梨等等。由于是新船,旅行社的人不太了解船上的情况,所以事先介绍的与实际有很大出入。譬如,说每餐的蔬菜水果都很少,其实水果的品种很多,餐餐都能满足供应。至于蔬菜,量也不少,只是品种有限,此外烹饪手艺不高,几乎没啥味道。船上的这第一餐,我是饭菜没吃多少,但把水果几乎每样都吃了,不仅是吃了个水饱,还吃撑了。

 吃完晚餐已是8点半,起身走出餐厅,发现原本平稳的船开始晃动到站不稳的程度。令我感到糟糕的是,随着船的晃动、身体的晃动,胃里的食物也在晃动。到了晚上9点,大家都已经困倦累乏了,可是广播又发出通知,让所有游客按顺序分批去领防水靴。这一天的活动安排太满了,全都折腾完就快10点了。此时船晃动的幅度更大了,我开始感觉到胃里的食物已不再是左右运动,而是不断地在向上运动。我努力地压了又压,坚持了大概半个多小时,最后终于压不住了。不过,等所有的食物都吐出来之后,马上感到很舒服。尽管船晃动的幅度并没减少,但我已经没啥不适的感觉了,很快就在船的晃动中昏睡。回想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晕过船,估计这次出现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吃的水果过多。

        记得出发前,领队介绍情况时说北极的船很平稳,几乎没听说有晕船的。没想到登船的第一天,这北冰洋就给我一个下马威,让我领略了北极地区的海面并非风平浪静。不过,除了这第一天,后来的几天,船倒是确实比较平稳。所以总的来看,领队也没说错。

   8.29 船上第二天

 我在船上的头一宿睡到了自然醒,由于早饭时间是8点到9点,即使睡到8点半也不耽误吃早餐。这艘船没有电梯,餐厅在4楼,咖啡厅兼会议室在5层,而客房是在367层,所以,大家每天都要上上下下不断地爬楼梯,挺练腿脚的。另外,船上的所有门都非常沉,包括房间门和楼道里数不清的门,这又挺练臂力的。

上午9点开会,探险队员与大家见面。探险队的队长是英国人,副队长是中国大陆人,十几名队员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波兰、荷兰、南非、中国台湾等等。此外,探险队员是男女老少俱全,岁数最小的是90后,最大的是75岁!联想到中国人到75岁出门旅游都有各种限制了,可人家老外75岁还当探险队员,这差距还真是大得没法比。这些探险队员的主要任务是作为游客登陆时的向导并保护游客的安全,他们都配备枪支,用以对付北极熊。在北极登陆时,随时都要提防北极熊的袭击。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些探险队员几乎都具备与极地相关的专业背景,譬如,生于德国的女探险队员罗思丽,本科专业是海洋生物学,硕士专业是海洋地理学。出生在荷兰的帅哥约翰,大学的专业是海洋地质学,硕士阶段主攻冰川学。1993年出生在波兰的赛蒙,是最年轻的探险队员,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生物学和地理学。瘦高个的英国人劳伦斯拥有地质学的博士学位,他2010年第一次到北极就是为了完成有关极地冰川的博士论文。我是不免觉得,博士当探险队员有点大材小用。

 这一天的早晨,我们的船停靠在位于北纬79度的新奥尔松。上午的活动内容是,游客们分批登陆,在陆地上的游览时间是1个半小时。由于北极熊经常在新奥尔松出没,所以探险队员都是背着枪登陆。此外,危险地带都有标识,禁止游客自由穿行。

 新奥尔松几乎没有居民,但这里有至少8个国家的科考站,包括中国北极黄河站。中国的科考站很容易辨认,因为门前有一对石狮子,该科考站是2004年建立的。

 新奥尔松的主街上有个小卖部,主要卖一些纪念品,游客们踊跃地在这里买明信片。售货员估计是兼职的,因为营业时间非常短。离小卖部不远处的小房子是新奥尔松的邮局,邮局门口有个小邮箱,这是所有游客必定拍照的打卡景点。所谓邮局其实里面没任何设施,只是在仅仅几平米的小房间里有个小桌子,上面放着一圆一方两枚供游客留作纪念的印章。游客们先在小卖部买明信片,然后到邮局自己盖章,最后投放到邮箱里。

 新奥尔松的主街上有座罗阿尔德·阿蒙森的雕像。这位罗阿尔德·阿蒙森生于1872年,是挪威极地探险家。他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 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位于北极圈以北800公里,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也是世界上最险峻的航线。

 新奥尔松的景致不错,远处有雪山,近处有河流,眼前还有漂亮的小房子。

 午餐时间是12301330。这天的下午2点又是开会,内容是演示如何穿乘坐冲锋艇的救生衣,以及“水手握”,即上下冲锋艇的时候,要握住相助者的前臂。名堂真是多,头一天演习的时候穿的救生衣是平时经常看到的那种很普通的救生衣,不用学就会穿。这第二天学穿的救生衣,没人教的话,还真不知该如何穿。不仅穿衣方式复杂,而且这救生衣还挺沉的,穿在身上就犹如负重训练的沙袋。

 下午的活动内容是,乘坐冲锋艇巡游lylen honk古冰湖。全体游客分成红、黄、蓝三组,然后分组巡游。所谓巡游就是坐在冲锋艇里,在湖面上游逛而不登陆。这个古冰湖很漂亮,也有冰川的地貌,令我不禁想起冰岛的冰湖。当然,北极的冰湖面积更大,冰也更多。

 傍晚6点我们又到咖啡厅开会。这次是船长举行欢迎酒会,其间提供香槟酒、鸡尾酒,以及各种西式糕点。船长是个老帅哥,特别有范儿,我看他完全可以本色出演电影里的船长。

 北极地区是极昼极夜,冬天没白天,夏天没黑夜。这天的夜里12点多,船上发出警报,提醒大家去看在北极难得一见的太阳。可惜我睡着了,没听到警报。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我在家里睡觉稍有动静就醒来且半夜12点以前很难入睡;而在船上却不到12点就已沉睡到连警报都听不见的程度。

   8.30 船上第三天

 与船上的前两天非常忙碌相反的是,第三天我们都闲着没事干,因为这一天既无巡游,也无登陆。上午930安排了讲座,标题是:南极和北极。当我们听讲座听到一半时,传来了广播通知:我们的船已经到达了北纬81度。讲座暂停,大家都涌上船头的甲板,欣赏北纬81度的北冰洋风光。这是我们的航行中离北极点最近的地方。

 北冰洋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一片辽阔的水域,离北极点越近,海面上的冰块就越大。北纬81度的北冰洋上除了大冰块以外,还能看到几只自由飞翔的北极鸥。其实,看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冰海的景观挺单调的,于是,大家很快又回到咖啡厅继续听讲座。

 听完讲座之后,我来到7层的驾驶舱参观,这里对游客天天都开放。我在驾驶舱里逗留了足有1个多小时才离开,刚开始游客不多,后来进来的人越来越多,我有点替船方担心,这么多游客,不影响驾驶舱的正常工作吗?

 下午和晚上都是放录像,是有关北极的多集记录片,每次放一集,内容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幸亏有好看的记录片,否则没有登陆活动时的船上生活会很无聊。


朗伊尔城的港口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朗伊尔城的主街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朗伊尔城的餐厅

北极日志(上)

探险队员约翰在作自我介绍

北极日志(上)

新奥尔松的港口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新奥尔松纪念品店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新奥尔松邮局

北极日志(上)

中国北极黄河站

北极日志(上)

阿尔德·阿蒙森的雕像

北极日志(上)

新奥尔松博物馆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挎枪的探险队员劳伦斯博士

北极日志(上)

新奥尔松的湖光山色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lylen honk古冰湖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船上的驾驶舱

北极日志(上)

既帅又酷的船长

北极日志(上)

北纬81度的北冰洋

北极日志(上)

北极日志(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