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之行(10)——巴拿马运河

标签:
巴拿马运河巴拿马旅游 |
国土呈S形的巴拿马,像一条纽带一样连接着北美洲和南美洲。
巴拿马的东面是哥伦比亚,西面是哥斯达黎加,南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而加勒比海属于西半球热带大西洋海域。位于巴拿马地峡上的巴拿马运河,从北至南将大西洋与太平洋连接在一起,所以巴拿马运河被喻为“世界桥梁”。
按照行程,我们在巴拿马的第二项游览内容是参观巴拿马运河。具体地点是位于太平洋岸上的米拉弗洛雷斯闸门(miraflores locks),这里设有多层观望台,每层都挤满了游客。时间很充裕,我们在这里观赏了船只通过运河水闸门的过程,包括开关闸门以及升降水位。
到巴拿马之前,除了巴拿马运河,我对巴拿马是一无所知。我估计多数国人都知道巴拿马运河,倒不是因为巴拿马运河是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而是因为巴拿马运河是中学世界地理课上的必讲内容。
世界七大工程奇迹,是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出的七项最大型的工程:巴拿马的巴拿马运河、荷兰的北海保护工程、美国的帝国大厦和金门大桥、加拿大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巴西的伊泰普大坝,以及英国和法国的英法海底隧道。毫无疑问,在这七大工程奇迹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工程的难度在于:因大西洋水平面高出太平洋6米之多,所以巴拿马运河不但需要设置不止一个水闸,而且这水闸的建造还必须坚固,整个运作过程也必须非常严密,否则就会造成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
巴拿马运河最初开凿于1880年,当时是由负责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法国人斐迪南.德.雷赛布组织的“巴拿马洋际运河公司”投资。苏伊士运河的成功开通,让法国人对开凿巴拿马运河信心满满。然而,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式无船闸运河,而巴拿马运河则是一条高出海平面的船闸式运河。法国人低估了巴拿马运河在施工上的难度,从而导致了工程技术上的诸多失误。不仅如此,法国人也没有想到,巴拿马地峡一带的气候条件极端恶劣,结果因医疗水平有限,各种热带流行疾病致使数万工人和技术人员死亡。施工九年之后,整个巴拿马运河工程陷入了难以解救的绝境,法国人终因资金链断裂于1889年宣布放弃。可叹!法国人以耗资20亿法郎的代价换来的是惨败的结局。
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对世界各国的海运都有益,但最大的受益国无疑是美国,因为离得近。美国为获得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可谓费尽心机,首先是与哥伦比亚共和国谈判签约,因为当时巴拿马只是哥伦比亚的一个省。得知哥伦比亚议会没有批准,美国又想出了损招,与巴拿马的反政府军谈判,以帮他们独立为条件换取运河开发权。1903年,巴拿马政府在强大靠山美国的扶植下宣布独立,美国政府又立刻在巴拿马靠近哥伦比亚的地段举行“军事演习”,以军事威胁迫使哥伦比亚政府承认巴拿马的独立。
财大气粗的美国最终以1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了运河区16公里宽的永久租界权。1904年,美国又以4000万美元的代价,从法国人手里收购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开发权。此外,美国人吸取了法国人的教训,在防治热带疾病方面做了充分的医疗技术准备。如此历时10年之后,巴拿马运河终于在1914年通航。
巴拿马和美国的关系极为特殊,都说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而巴拿马就是这后院的大门,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巴拿马运河。正是因为巴拿马运河对美国的重要性,所以美国才想方设法地控制巴拿马。
巴拿马原来属于经济发展缓慢的穷国,但自从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有了来钱快的大营生,经济开始飞速发展。金融业更是发达,世界各国的银行都到巴拿马首都安营扎寨。导游介绍,一艘船经过巴拿马运河需要交的过路费,少则30~40万美元,多则100万到数百万美元。想到每天都有数不清的船只经过巴拿马运河,我不禁感叹,巴拿马运河就是巴拿马的财神爷,为巴拿马带来了滚滚财源。
当然,我们游客看到的巴拿马,有着明显的两面性,既有繁华的一面,也有破旧的一面。譬如,我们在巴拿马的入住酒店,周围的环境就是脏乱的小街道,破旧的房子。酒店本身也不怎么样,房间非常小,床直接对着房门,可谓推门见床。这样的条件,其实算不上酒店,只能算小客栈。
巴拿马运河
米拉弗洛雷斯闸门
大客轮缓慢过水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