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一个为孩子创造童年欢乐的父亲

(2016-09-11 21:30:43)
标签:

父亲

童年

中美

教育

       美国人凯思五十多岁,身高超过一米八。然而,这个大块头的壮汉却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凡是走进凯思办公室的人都会注意到,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非常精美的镜框,里面镶嵌着一张写满字的贺卡。这显然是个“历史文物”,因为字迹已经褪色,很多字都已经模糊不清了。原来这是十多年前,凯思的女儿柯莉十四、五岁时在父亲节写给凯思的贺卡:

          我为什么爱我的爸爸

   因为他曾在我幼时冲浴时,向我猛浇凉水;

   因为他送我的圣诞礼物是个呆气十足的眼镜;

   因为他总是替我改写英语作文;

   因为他总是在我伤心哭泣时也陪着我哭;

   因为他为我买了一辆轿车;

   因为他总是在家庭打嗝、放屁比赛中获胜;

   因为他总是在妈妈说“不”时说“是”;

   因为他把我从小木筏上推入河里而使我过了一个刺激的水上生日;

   因为他曾使我在雨中垂钓了整整六个小时;

   因为他会为了我而去赴死;

   因为他在童年时每天要步行在六英尺厚的积雪中;

   因为他与四个女性(其中包括一条狗)生活在一起,而且始终微笑;

   因为他是我爸爸。

   

         父亲节快乐!

                              爱你的柯莉

       凯思的父亲形象在女儿柯莉的笔下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和蔼可亲、富有幽默感;总能给孩子带来惊喜;与孩子同欢乐共悲伤;善于理解孩子;为孩子营造新奇而丰富的生活,这是一个美国女儿眼中好父亲的形象。当我把这张贺卡上的文字译成中文之后,始终萦绕在我头脑中的一个问题是,美国人为父与中国人为父有什么差异。

       凯思作为父亲,最令女儿满意的显然是他的风趣幽默、别出新裁以及对孩子的珍爱。美国人特别注重幽默感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使是小孩子评价父亲时也少不了这两大内容,而父爱的表现方式则往往带有文化特征,譬如,买车对美国人来说就是一种重要的示爱方式。当然,在美国,即使是中产阶级家庭,为十四、五岁的孩子买车也是不多见的,因而,凯思为女儿买车使孩子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父亲心目中有多么重要。

      中国的孩子们小时候多由母亲管理,父亲参与孩子的活动有限。中国的父亲替孩子改写作文的不多,因为有的父亲是想做却做不了,有的父亲则是能做却不肯做。至于当孩子伤心时陪着孩子哭,这对中国的父亲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中国家庭中的父子关系是等级式的,表现出威严是为父者的重要特征。因而,和蔼可亲、总是微笑、与孩子同欢乐共悲伤的父亲在中国并不多见,中国的父亲更注重父道尊严。

      凯思在其女儿的笔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不断地为孩子的童年增添快乐,包括滑稽可笑的节日礼物、刺激冒险的生日活动、以及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孩子充分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丰富和新奇。当然,让孩子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中,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不过,中国的父母往往希望儿女能尽早地为未来的幸福做准备,而不惜以童年的快乐为代价。

      中国的父亲不会象凯思那样细致地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中国的孩子也就不可能产生象美国孩子对父亲那样细腻的感情。尤其是到了十四、五岁,进入青春期的中国孩子很少会对父亲有强烈的感情流露。

       中国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普遍比较生硬,使得亲子间的融合度较低。另外,与美国的父亲相比,中国的父亲缺少幽默感、思维比较单调、缺乏发散思维,这不仅导致了家庭生活的情趣较少,而且使亲子间的交往方式缺少多样性。

       中国的孩子夸赞父亲,总离不开父亲如何辛劳、勤勉地养家,以及如何谆谆教导儿女正直做人。在中国孩子的作文中所出现的中国父亲的形象,基本上有这三种类型:虽然没有文化但充满父爱,忍辱负重,为儿女的学业牺牲自己的一切;有文化、有知识的父亲,以身作则,教子有方;事业心强、责任心重的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难得顾家,树立以工作为中心的父亲形象。总之,中国的父亲往往被儿女作为力量的象征,大山般的依靠。

       中美的孩子在赞赏父亲时,所侧重的内容是很不相同的。美国的孩子表达的是对父亲的喜欢,因为父亲是一个生活中的好伴侣。中国的孩子表达的是对父亲的尊重,因为父亲是孩子人生中的好向导。伴随着孩子的童年,美国的父亲主要是扮演玩伴的角色,中国的父亲则主要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孩子的世界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世界,他们所需要的父亲是与儿童世界紧密相连的父亲。中国的父亲与孩子之间的身体距离比较近,而美国父亲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则更近一些。

      摆放在凯思办公桌上的精美镜框,镶嵌着一段亲子之情,记载着难以忘怀的天伦之乐。凯思的父爱为女儿带来了整个童年的快乐时光,而女儿对父亲的情感表白又成为凯思对岁月最美好的回忆。

 

(注:此文载《少年儿童研究》2002年第12期)

 

相关的故事:

      我其实并不认识凯思,他是我的老同学苏姗的同事。苏姗在美国定居后,经常和我通电话聊天,她聊到的很多在美国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成了我的写作素材,尤其是她儿子在美国上中小学时的各种学校经历都被我作为中美教育比较的个案研究资料。某次聊天,苏珊向我描述了凯思,并认为我可以写点什么,但我当时没觉得有啥可写的。

       苏姗是个既热情又非常有韧性的人,她坚信凯思是个我能为他写出东西的人,于是又把凯思女儿写的父亲节贺卡复印给我看。苏珊的苦心没白费,等我读完凯思女儿写得像散文诗一样的父亲节贺词之后,还真是产生了不少想法,感到确实有值得写的内容,正巧有《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编辑约稿。于是我先是把散文诗形式的几行英文原文翻译成中文,然后附上了我的读后感。

      当初我起的标题是“中美两国父亲的差异”,编辑在刊载时把标题改为“做一个为孩子创造童年欢乐的父亲”。显然,编辑改的标题比我的原标题生动,就是稍微有点长。此外,我发现英文与中文的视觉审美差异还是相当大的,原本颇有散文诗韵味的几行英文译成中文之后就是几句白开水般直白的大白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