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上官子木
上官子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205
  • 关注人气: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赞扬的力量(译文)

(2015-09-29 23:06:21)
标签:

散文

教育

                      (美国) 汤姆·克雷布特里 

                          上官子木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饭后,我和妻子以及我们的朋友(一对夫妇)在院子里聊天。他们的儿子,一个六岁的男孩一直在安静地玩他的玩具,他的表现真不错,可是,哪个大人都没想到对他夸赞几句。

    至少过了有一个钟头,小男孩终于耐不住寂寞而跑到大人这儿边来,他用报纸卷了一个纸筒敲打他爸爸的头。他的妈妈立刻大声喊到:“你这个淘气的孩子,真讨厌!”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父亲,我感到孩子母亲的做法实在不公平。小男孩的行为表现一直很好,却没人注意他,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他借助于坏行为,结果,一下子就达到了目的。

    当孩子表现出一些不太好的行为的最初阶段,原本只需要大人给予少许点射般的警告,而许多父母却给予了重炮轰击。尤其错误的是,在孩子表现不佳时,父母们会大声斥责,甚至给予更严厉的惩罚,而在孩子表现良好时,父母们却往往忘记了赞扬。

    我的另一位朋友就知道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她总是不失时机地赞扬她的四个孩子。我记得有一次与她一起喝茶,孩子们喝完了茶就把茶具洗干净了,做母亲的于是连声称赞:“你们都是好样的!”午茶结束后,她以亲切的拥抱表达了对孩子们良好行为赞赏。

    这位朋友告诉我,在少数情况下,孩子们也会有不佳表现,此时,她就面容严肃地注视着犯错误的孩子,然后慢慢地数到十。我不禁问到:“数到十了以后,又会怎么样呢?”朋友的眼神很得意,“我从来也没有数到过十,孩子们总是很快就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其实,“赞扬”在儿童教育上的功效比批评或惩罚要有效得多。人们大量使用“惩罚”主要是为了能立杆见影,却没有意识到一个拥抱,几句赞美的话会有更大的威力。和孩子们在一起,如果不会使用奖励,就犹如步入了玫瑰园,将被各种棘手的问题所包围。

    “赞扬”带给孩子们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荣誉与责任。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感受到自己是独特的、杰出的、有价值的。因此,在指出别人的短处时,千万别忘了让人家看到自己的长处。

    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机会来体验荣誉感,这种方法既可降低负性行为的发生率,同时又给良好行为以重点强调。格雷戈里是个六岁的男孩,长得体格健硕,也是幼儿园里最大的孩子。他简直是个小霸王,譬如,他经常在幼儿园的院子里狂奔,并撞倒所有正在玩的其他孩子。针对这个令人头疼的小霸王,身为儿童心理学家的我,为幼儿园的园长出了一个主意。

    快到圣诞节了,我们为格雷戈里制作了一个纸型金色头盔,并让他在“耶稣诞生”一剧中扮演圣经中的勇士哥利亚。园长告诉他:“你是一个非常强壮的勇士,但你必须照看好婴儿耶稣、他的母亲玛丽亚以及其他的孩子们。”

    格雷戈里是这台节目的明星,他表演得非常出色,为此他感到很自豪。所以,演出结束后,他仍然舍不得摘掉那顶金色的头盔。不过,当他戴着头盔在院子里玩时,则向所有的孩子保证,绝不伤害任何人。他的老师由此赞扬了他。对于格雷戈里,以往的惩罚总是难以奏效,而如今的荣誉和赏识却使他彻底转变了。

    任何孩子都需要在承担一定的责任时得到帮助和鼓励,这种训练的教育作用在于,使每个孩子既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又要对别人的需要负责。

    詹姆斯是个四岁的男孩,他的母亲通过电话向我咨询:“我的儿子声音总是非常大。”我问她:“大到什么程度?”她回答:“大到烦扰邻居并吓坏其他孩子的程度。”詹姆斯的母亲带着他来我的诊所,我发现他的声音的确是出奇地大。为了使他的声音降低一些,他的母亲想尽了办法,包括骂他,甚至打他。

    如何使詹姆斯的音量降低使我大伤脑筋,不过我最终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拿了一个易拉罐的盖儿,在上面打了两个洞,然后穿上一根线并挂在詹姆斯的脖子上,这样那个盖儿就挂在他的胸前了。

    “这是干什么的?”詹姆斯一嗓子喊出,震得我那诊室的窗子格格作响。

    我向詹姆斯展示了一个收音机的音量控制旋钮,告诉他如何调大或调小音量。然后要求他说话的时候用这个易拉罐的盖儿作为自己的音量控制旋钮。只要他的声音一大,他的母亲就会提醒他:“把音量调小点儿”。当他的音量适中时,他的母亲就说:“很好”,而我在一旁则补上一句:“太棒了!”

    很快,詹姆斯就学会了用正常的音量说话。你看,一点儿小技巧加上赞扬,就可以获得极佳的效果。

    给予孩子赞扬、荣誉和责任就是给他们尊重,并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周围的其他孩子都是有极为有益的。

    几年前,当我刚刚开始做一个心理医生的实习生时,我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做助手,他可从来没夸奖过我。有一天我问他:“我做的怎么样?”他听了以后显得很惊讶:“你干得很好,这还用问吗?”

    我之所以问是因为我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渴望“赞扬”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没有赞扬,我们对自己不会有太高的要求,而有了赞扬,我们会心甘情愿地尽全力而为。试想,“你真棒!”“你这手艺真行!”“你干得太好了!”这些赞誉之词对你自身能产生何等的效果,你就不难想象赞美的话和其它带有鼓励意味的表达对别人,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会形成多么强大的推动作用。

    孩子们需要充满肯定和鼓励的赞扬,这是对他们所做所为的欣赏。记住,不要过度赞扬,但一定要有赞扬。毫无疑问,我们都需要赞扬。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8期, 译文载《中华家教》1998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