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五国(4)——奥地利

标签:
奥地利维也纳旅游 |
我是第二次到奥地利。记得当年去西欧,奥地利被列在西欧的名单里,这次来东欧,奥地利又被列在东欧名单里。正是由于奥地利地处中欧,所以才可以如此自由地横跨东西欧。
从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车程也只有3个小时,一路上看到的都是田园风光。领队在大巴上放《茜茜公主》电影录像,虽然这部电影我以前看过不止一遍,情节也很熟悉,但在前往奥地利的途中看这部讲述奥地利王室故事的影片感觉很应景。
到达维也纳那天是10月26日,这一天正赶上冬令时的第一天,维也纳与北京时间相差7个小时,而在夏令时,维也纳与北京的时差是6个小时。更巧的是,10月26日是奥地利的国庆日,我们非常幸运地看到了处于国庆节气氛中的维也纳。
这次到奥地利比我上次到奥地利,游览的内容要丰富很多,譬如重要景点奥地利的王宫美泉宫,上次没能进宫内,只是游览了宫外的后花园,而这次不仅能进宫内参观,还有旅行社特聘的中文讲解员进行详细地解说。美中不足的是天色阴沉,拍照的效果不好。此外,上次到美泉宫正好是鲜花盛开的5月,而这次则是初冬的凋谢景象。
美泉宫是1996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奥地利的皇宫被称之为代表了奥地利洛可可式建筑风格。 关于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我抄几句网上看到的介绍: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等其它领域。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我从讲解员对奥地利历史的介绍中听到的最多故事是关于特雷莎女王,这位女王在位40年(1740~1780),是当时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三国的统治者,她不仅有政治才华,还特能生孩子,一共生了16个孩子,其中12个男孩,4个女孩。真令人惊叹,生这么多孩子也不影响她治国有方。在我们参观美泉宫的过程中,看到有一个宽大的金床,听讲解员介绍,说这床是特雷莎女王的床,由于特雷莎女王中年以后越来越胖,最后体重超过了250斤,胖到除了躺着几乎不能动的地步,于是专门为她造了这个特大号的金床。我心说这女王也真是太能干了,都胖到不能动了,躺在床上还照样干出一番大事业。
我注意到,美泉宫内有茜茜公主的相片,看上去虽然没有电影里的演员那么美艳,但也确实有着出众的容貌。茜茜公主作为匈牙利人嫁给奥地利国王,为匈牙利谋得的最大利益是在1827年使匈牙利拥有了主权,在这之前,并不存在奥匈帝国,只有奥地利帝国称霸中欧,而奥地利帝国当时的领土包括了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及特兰西瓦尼亚等地。
除了美泉宫,游览的其它内容还有: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国会大厦、教堂、城市公园、特雷莎广场、霍夫堡等等。因为是国庆节,无论是哪个景点都堆满了当地人,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国会大厦的门口排了很长的队伍。
奥地利产生的大名人可真不少,包括物理学家玻尔兹曼、薛定谔,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哥德尔,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等等。
金色大厅的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这个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这里也是每年1月1日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金色大厅被誉为世界五大音乐厅之一,与柏林爱乐厅、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以及波士顿交响乐大厅并列。
由于正逢奥地利国庆节,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正在举行音乐会,所以我们没能进到金色大厅里面,只是享用了一下金色大厅的卫生间。
特雷莎广场其实并不广,再堆满了人就更显得狭小、拥挤。特雷莎广场中间有雕塑,四周有三个博物馆,包括艺术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特雷莎广场的对面就是霍夫堡,这是当年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帝的冬宫,夏宫则是美泉宫。
霍夫堡(德语:Hofburg)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宫廷城堡的意思,当年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这里统治了曾经很庞大的奥匈帝国。霍夫堡皇宫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279年,期间每一代皇帝都对自己的宫殿做了改建或扩建。因此,霍夫堡皇宫囊括了欧洲各种建筑风格: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以及上世纪末的仿古典式风格。霍夫堡皇宫的占地面积达二十四万平方米,有十八栋楼房、五十四个出口、十九座庭院和二千九百间房间,所以被称作城中之城。
在维也纳的行程中,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参加位于霍夫堡皇宫大门内的英雄广场上举行的节日集市,因为里面的游人多是当地的居民,可以从中感受当地人是如何过国庆节:有开演唱会的,有放电影的,有卖气球的,还有各种小吃摊位。我注意到有一个炸油饼的摊位,认真看了一下过程,跟咱们中国的炸油饼挺像的,差别只是他们在炸好的油饼上抹一些白色的调料,估计不是奶油就是奶酪。问了一下价格还挺贵,一个油饼4.5欧元。
霍夫堡里的这个节日集市很像中国的庙会,大人带着孩子涌到这里,除了买些吃的、玩的之外,主要就是凑热闹、看热闹。在国内我是最怕人多的地方,也不喜欢看热闹,可出国旅游就是看世界,包括看热闹,而只有人多才有热闹可看。实际上,能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跟着当地的奥地利人一起过国庆节并一起凑热闹是非常难得的,也感到非常开心。
到城市公园时天已黑,属于夜游了,看到的夜景也还不错,可惜光线太暗,拍出的照片质量太差。
奥地利盛产水晶,质量如何不得而知,但至少是真货。想起2006年在维也纳的行程中有水晶店的购物环节,当时的地接社是凯撒旅行社,地接导游带我们进的是一家小水晶店,里面卖的水晶价格比国内便宜很多,最便宜的仅相当于100多元人民币,那个地接女导游自己买了足有20件水晶首饰。这次在维也纳的行程中同样有水晶店的购物,但导游带我们进的是一家大水晶店。我不懂行,所以不敢说这里的价格比国内如何,但没看到一件水晶首饰低于4千元人民币。说起当年那小水晶店里100多元人民币的水晶首饰,真是恍如做梦。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的统计,奥地利的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是42408.58美元,位居世界第12名,相比较,中国是9161.97美元,排在第93名。显然,奥地利属于经济发达的富裕国家。此外,奥地利于1995年加入欧盟,并于1999年加入欧元区,所以在奥地利买东西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欧元,这一点对于我们游客来说很重要。
这次重游维也纳比上次感觉明显差的是天色,天公真是不作美,在维也纳的两天都是大阴天,拍出的照片都是一抹灰色,而2006年5月我看到的是阳光明媚的维也纳。当然,这次在奥地利的行程不仅比上次内容丰富,而且除了美泉宫内需要听讲解以外,其它景点基本上都属于“自由行”,尤其是在霍夫堡长达数小时的自由活动,那种自由自在漫游的感觉真好。
奥地利国会大厦
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楼门口
维也纳的教堂
特雷莎广场
霍夫堡内的节日景象
维也纳的街景
奥地利美泉宫
美泉宫的后花园
2006年在维也纳拍摄的美泉宫及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