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西藏
(2012-01-15 20:14:23)
西藏的魅力,用“魂牵梦绕”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我去西藏是1988年8月,一晃就过去二十多年了,至今对西藏依然有着再度重游的激情。
如今的人们乘飞机去西藏、坐火车去西藏、骑自行车去西藏、徒步去西藏,总之没人觉得去西藏有啥新鲜的。然而,在二十世纪80年代,自费旅游去西藏却是一个足以令周围人惊诧的举动,因为当时北京人的自费旅游也就是去看看苏杭而已。
那个年代,飞机票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又没有火车,进藏只能依靠汽车或是搭货运大卡车。我本来打算的是搭大卡车进藏,但在格尔木没找到可搭的车,就临时改乘公交大巴了。现在依然记得由格尔木至拉萨的单程汽车票价是60元,这个价格应该说是挺高的,因为当时一个大学本科生毕业后每月的工资是45元。
从西藏回来后,马上写了一篇散文“穿越青藏高原”,正好有编辑约稿,该文发表在1988年9月14日的北京科技报副刊上。然后,又写了一篇散文“逛拉萨八角街”,并利用去广州出差的机会亲自登门把手写的原稿送到散文刊物《随笔》杂志社,该文发表在《随笔》杂志1989年第3期上。
那年月还没有计算机,查看现在的电脑里也没有录入这些原稿。今天特意从书架上找出《随笔》杂志当年寄来的样刊,看了自己当初写的“逛拉萨八角街”,感觉里面的内容一点不遥远,那些二十多年前的境遇好像没过去多久,印象还挺清晰。心中暗下决心,有空的时候一定要把此文录入电脑、放进自己的博客。
在拉萨,环绕大昭寺的商业街称“八角街”,也有称“八廓街”,都是藏名汉译的结果。我最初是随大流称之为“八角街”,后看到有文人郑重撰文分析正误,并判断“八廓街”为正而“八角街”为误,所以后来写“雪域素描”时改称“八廓街”。不过,现在看来,大家还是习惯叫“八角街”。
在看电脑里存放的原稿时,意外地发现关于老徐的描写居然有两段是没发表过的:
“老徐与他的汉族同事不太相同的是,他不怎么谈自己的家乡,尤其是当着妻子的面,他也不像这些汉族同事那样爱提退休后回老家度晚年的话题。老徐在西藏有着太多的牵挂,他自己一生的事业、一生的经历乃至一生的情感都与这块神秘的土地难以割离。
作为这个团结家庭的支住,老徐细心地照顾着有病的妻子和残疾的儿子,惦念着远在内地学习的女儿。我从没听过老徐抱怨生活,他那深沉的眼神总给我一种参悟得道的感觉。”
不知老徐现况如何了,尽管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脑海里仍能回放出一幅镜像:瘦小身材的老徐和他那高挑漂亮的藏族妻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