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著看書
(2011-11-18 09:31:41)
年少的時候想看書又沒錢買書,所以經常在書店裏站著看書。
上中學的時候,還是文革時代,書店裏除了紅寶書,幾乎沒有別的書,所以,我那時站著看書並不是在普通的書店裏,而是在北京西單的一家所謂的“內部書店”,其實就是一個舊書專賣店。在幾乎所有的書都被稱之為“毒草”的時候,舊書店成了這些“毒草”最好的歸宿。舊書店裏賣的書都非常便宜,很多世界名家的精品書只有幾毛錢一本。不過那時的中學生兜裏一分錢沒有是極正常的,所以我去舊書店只是看書並不買書。
某日在舊書店裏,看到一本蘇聯的心理學大學教科書,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接觸心理學的專業書,從頭翻到尾,沒覺得有太大的吸引力。然而,無意中翻到前言,裏面有一段話卻讓我連看了好幾遍,反復琢磨那含義乃至琢磨至今。這段話是說,心理學是個很特殊的學科,並不是每個人都適於學,有的人雖智商很高,能在其他學科裏學得很出色並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卻不適合學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由此告誡讀者,如果打算學心理學的話,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自身特點是否與心理學相適宜,否則最好不要選擇這門專業,以免貽誤終生。這段很耐人尋味的話使我對心理學這門學科產生了好奇心,一個人到底需具備什麼樣的特點才適合於學心理學,而什麼樣的人就不適合學心理學呢?遺憾的是,當時我從那本書裏居然怎麼也找不到答案。
以後,也許是出於尋找答案或解脫懸念,我一直很注意看心理學方面的書,久之便看出了興趣。但是在考大學的時候,我幾經猶豫卻沒有報心理學專業,就因為那本蘇聯教科書裏的那段話。我想,既然實在搞不清自己是否適合於學心理學,還是不要選擇這門專業,以免被貽誤終生。有趣的是,在過了很多年且換了很多行業而開始從事社科研究工作之時,我自然而然地把心理學作為最初的研究方向,因為不管適合不適合,這是我當時在社科方面最熟知的領域。
上大學以後,已是改革開放時代,書店裏的新書已多到不用再光顧舊書店了。然而兜裏的錢還是很有限,買書只能買與專業有關的書。所以在整個大學期間,凡書店裏賣的那些與我的專業無關卻與個人興趣有關的書,我都是在書店裏站著看的。作為理工科的學生,《路透社與路透其人》這本書我只能在書店裏站著讀完。這本小書令當時的我十分激動,從路透社的創業過程,我發現新聞行業是個很誘人且充滿刺激的事業。於是,後來在我的履歷表裏就增添了一段記者、編輯的經歷。
如今的我還是經常站著看書,倒不是因兜裏缺買書的錢,而是因家裏缺放書的空間。
站著看書挺累的,但只要書不太厚,也能把整本書看完。站著看書多為粗翻略讀,但只要書確有精彩之處,也同樣能影響人生。
载《中華讀書報》2002年10月9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