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TI笔译 陈林   Altogether Autumn试译及浅评

(2011-10-18 15:18:53)
标签:

杂谈

译文:

人生渐秋

该是种植球茎的时候了,我却一拖再拖,因为,若现在就种,就必须在那依然怒放的群花丛中硬生生地开出一方土地。这些花朵都是一年生的,因自然的滋养而开得极为繁盛,满眼都是那一片片的紫色、橙色还有粉色,你能感受到她们的激动与喜悦。若此时她们拔去,那又与谋杀何异?因此,我耐心地等待着,直到那某一日,青霜降下,为花儿们盖上一层寒凉的霜被。渐渐的,在睡梦中,她们会接受死神温柔的拥抱,慢慢地枯萎。现在,我在院子里踱着步子,满腹疑问,只努力试着抓住夏末的余日。

树上依旧挂满了树叶,白桦叶开始转黄,飘零散落,如五彩的溪流,绵延不绝。再过不久,十一月就要降临,一同而来的,还有那秋日里的风雨和厚重的乌云,悬于我们的头顶,一如湿透了的破布。不用多理会吧,我想着,双眼望着那闪闪的草坪,草坪上映着那巨大的、如谜团一般的树影。茵茵绿草之间,牛群还在悠然地甩着尾巴。一切都是那样得宁静,却又充满了生机,翠菊、大丽花、向日葵、玫瑰,各种花儿在这宁静之中竞相怒放,争妍斗艳,好不热闹!

早晨渐渐转凉,晚间亦尽是寒意,让你寒战不绝,即使上了床,足间也依然冰凉。然而午间则是大不一样,太阳光射入庭院,带走草尖的湿气,蝶舞蜂飞的时候又到了,看着窗上蛛网的反影,像极了闪闪发光的银丝。在那树丛间,在那灌木中,藏着一年辛勤耕耘后丰收的果实:梅子,山毛榉实、栗子还有橡树果等。

此时,我的脑海中突然映出了小女儿的模样。小女儿现在住在阿姆斯特丹。很快,她就会打电话回来问我“你种球茎了吗?”我会玩笑似得对她说,我还在等她回来和我一块儿种呢。之后,我们俩都会陷入怀旧不可自拔,因为旧时我们常在一起种的。在她比三岁半稍大一点儿的时候,一个秋日的下午,阳光明媚,她帮着我一块儿种球茎,言语间尽是孩童的乐趣与热情。

秋末的一个下午,我把她带回了家,她在我身边的日子已然不多,学校里已经为她预留了名额。这孩子,手里拿着小桶小锹,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跳来跑去,用土把球茎埋了起来,口里欢快地喊着:“天黑咯,天黑咯,”抑或“睡觉觉,苗苗要去睡觉觉咯!” 可爱的小声音不曾停绝。她还发现了“宝贝球茎”、“小孩球茎”和“爸妈球茎”——爸妈球茎长在了一处,看上去似乎是很惬意地靠在了一起。她和我一起勤勤恳恳种着球茎的时候,我非常仔细地观察着她。她是那么地小巧可爱,还没有学步的孩子大,肚子也是小小的,圆圆的。

她尚在童年时,我们每到秋日便会一起种球茎。虽年年都在重复,但我却看到,我的小女儿却是年年都有不同——一她从蹒跚学步的小孩儿,慢慢长成了女学生,从一个爱幻想的小女孩儿,变为了一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充满了对未来的野心,且从未有过不着边际的念想。她喜欢把手插在口袋里,过去那让她快乐幻想,也已烟消云散,不可复现。她长了一双高挑细长的腿,下颚的轮廓也起了变化,头发也剪了。秋日又至,我自思道:别了,玫瑰;别了,别了,蝴蝶;别了,女学生。我一边听她说着自己的故事,一边和她一起费力地在土里挖了个坑,播下了春天的希望。

女大十八变,还未等我意识过来,她已一下子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比我还高。球茎依然在种,但往日的欢声笑语却被沉默所代替,我们之间不若以前一般,从一个话题聊到另一个话题了。我怀念她房间以前的样子,里面现在贴满了各种海报,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以前,那儿摆着各种各样的瓶子盒子,里面装满了她的各种宝贝,还放着白色的鹅软石,铜做的胸针、还有水彩画。这些就是她还是孩子时的宝贝,那时候的她对钱还一无所知,就想听爸爸妈妈给她好好读读故事,见到蜘蛛进她屋时还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问:“他愿意的和我交朋友吗?”。

之后又是一个秋天,她没再回来,只剩我一人在院子里种球茎,我知道,以后将经常如此了。但每到秋天,我的小女儿总会和我聊起种球茎的事,言语间总是充满了怀旧,怀念童年时的无忧无虑,怀念院子里的那种静谧,怀念那秋末的那些时日。我和她都极希望自己能有部时光机,带着我们回到过去,哪怕只有一日也好。

 

                                                 

译文评论:

今日读到了Altogether Autumn的三篇译作,出自三位老师之手——陆谷孙、周仁华、王海秋。读过之后,自己再译,发现在很多地方,三篇译文都表现了自己的精妙之处。以下我认为有代表性的一些部分,自己在翻译时,在这些地方遇到了一些困难:

(1)标题;

本文标题Altogether Autumn的字面意思是“共同秋日”,但如果就照直翻译,则过于机械,没有感情,也没有文采。很难有引人注意的效果,更无法表达原文以及译者的感情。对于这个标题,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陆——人间尽秋;周——挡不住的秋天;王——分享秋日。我觉得,这三种译法各有其妙:人间尽秋——表明了这种情感的普遍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不仅是“我”和小女儿,为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尽是如此。我认为,这种译法,能够很好地唤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毕竟,子女与父母,谁人没有类似的经历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间尽秋”这个译名是很精当的。如果说陆谷孙老师这情感的普遍性提点出来的话,那么周仁华老师的译题——挡不住的秋天,则是体现出了一种无奈。秋天挡不住,我们没有办法去挡住秋天,甚至连逃避都不可能,因为无论如何,秋天总是会到的。正如原文最后一句所说那样:“How both of us would dearly love to have a time machine. To go back, just for a day”原文中的虚拟语气正说明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这其中蕴含着深深的无奈。而“挡不住的秋天”,我认为,是把这种无奈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而王海秋老师的译法——分享秋日,又与前面两位老师很不一样,分享——这个词给人以快乐的感觉,似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创新之感,亦给人以希望——虽然以后“我”得一个人种球茎了,但是过去美好的记忆却不会消散,女儿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总在“我”的身边,但她也一定如“我”一般,一直珍藏着那段记忆。”过去的美好回忆就这样得到了“分享”,有时想起,也是一种幸福,原来秋日也不是总让人感伤的。

(2)具体原文中的某些地方;

[1]第一段中的Pulling out all the annuals which nature has allowed to erupt in overpowering purple, orange and pink, a final cry of joy.” 其”which nature has allowed to erupt…”和”a final cry of joy” 这两处修辞。原文中,这两处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前一处三位老师的处理方法有小的区别,陆谷孙老师把”nature has allowed”的译为“造化恩赐”。颇有我国古典文化的色彩。周仁华和王海秋老师虽然都把”nature”译为“大自然,但明显态度是不一样的。周的译文表现了“大自然”的残酷与冷峻,又暗含了对生命逝去的无奈——“大自然一年只许诺了它们一次生机”;而王的译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显然是更为乐观的。后面的”a final cry of joy”

我认为周仁华老师的译文是比较精妙的,他把“annuals”和“a finnal cry of joy”,连成了一个整体,衔接得极为紧凑,以至于a finnal cry of joy已不用再译出来了。而陆谷孙老师和王海秋老师则更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也是处理得非常得当。相比之下,这样更显出花儿的生气勃勃。

[2]原文中的“cold, creaky crust”这一处的处理也是较为困难的。此处陆谷孙老师的译文“凛冽的霜晶”,用一个连绵词时译文的音韵很好地与原文中“头韵”相契合;周仁华老师翻译得较为有趣:“清冷的,嚓嚓作响的冰衣”既用了比喻,将crust喻为“冰衣”,又将冰霜清脆的声响也表现了出来,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而王海秋老师的译文则比较忠实。

[3] 第三段的第二句“But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the sun breaks through, evaporating the mist on the grass, butterflies and wasps appear…”这一句中的”the sun breaks thrugh”,这里的难点不在于译出意思,而在于表现太阳的“强势”。太阳是“闯入”的。王海秋老师的译法我认为把这种暗含的“强势”表现得很足:太阳便“破云而出”。表现出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陆谷孙老师也是用主动的形式来翻译这一句的,太阳拨开云雾,显得非常大气,而周仁华老师的译文“太阳便得以突出重围”,则稍显被动。

[4]最后一段“How both of us would dearly love to have a time machine. To go back, just for a day”。这一句的处理,难点也在如何充分地表达感情。周仁华老师在处理这段文字时采用了感叹句式,句尾感叹。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望和很深的无奈。而陆谷孙老师在抒情之中,理性的成分更大,有如在观察“我”与“小女儿”一般,王海秋老师则更强调了“渴望”,虽然时光机是不可能的,但从他的译文中,无奈之色较淡。

     通读了三篇译文,我觉得,从原文的感情色彩来看,周仁华老师的译文与原文的契合度很高。而陆谷孙老师和王海秋老师则将自己对此文的感情投入了译文之中,尤其是王海秋老师,一反“悲秋”的传统,将快乐的感情引入其中。从文采来看,无疑三篇译文都是上成之作,陆谷孙老师在个别文句的处理上更加得生活化、口语化,如“单干的命”、“大姑娘”等等。从文句的处理上,周仁华老师的译文较为注重“意义”和“形式”的隐性连结,即内涵的意义来处理句子结构。然而,无论三篇译文有何不同,它们无疑都是精彩的译文,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钻研。

 

 

 

                                                               陈林 MTI笔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