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古建筑特点

(2011-11-24 16:10:43)
分类: 泉州民居文化

1.皇宫起

    官式大厝也称皇宫起,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关于皇宫起的来历,泉州有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传说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因皇后黄惠姑(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人)家乡滨海风烈,老家日出十八大窗,雨来十八漏空,因此特意恩赐黄皇后汝母厝皇宫起。然而由于在泉州本地话中,你母和你府的发音是相同的,这样,就使得恩赐皇宫起的范围由黄皇后娘家一家,扩大到泉州一府。于是乎,形成了千百年来,泉州晋水间别致典雅、富丽堂皇的皇宫式古民居建筑。

    官式大厝的布局,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其间数取奇数,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进深有一进(一落)、二进、三进,乃至四进、五进。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过了天井就是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和后轩,它的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上落。上落的房间也有讲究,兄弟分家时,以东大房为尊,其余类推。
  光厅暗房是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厅堂是祭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而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很小,房内幽暗。有的大厝前面加门庭(俗称大埕),东西两侧和后轩外面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用,并且在门庭四周筑起围墙,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为了避免外人窥视院内活动,大门只有逢大事时才开启,入门处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风,平时都由两侧边门进出。室内地面铺砌耐湿耐磨的红方砖,窗棂门扉则雕缕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厅口、天井、厢房、墙础、台阶、门庭等铺砌平整条石,四周墙面贴砌红砖,并构成各种几何形或吉庆喜彩的图案。大厝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铺设红瓦间瓦筒,檐口装配瓦当和滴水。而下房、厢房、护厝等次要房屋,则多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豪华仕绅的住宅,还在宅外增辟花园,园内挖池垒山,构筑亭榭,为居宅锦上添花。
  官式大厝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泉州现存明清时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有南安官桥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第石井的中宪晋江的杨阿苗故宅和青阳的庄用宾故居等。

 

 

如此,儿时我家的房子就是典型的“皇宫起”, 为二进三开间格局。一间下房作为饲养动物的地方,另一间为厨房,中间大门旁被改良成了一个房间用以出租。天井旁的厢房也被用来出租。正中的大厅贡有“公妈桌”供奉神明和祭祀先祖。大厅开有天窗,合乎光厅的称法。奶奶住在后轩,爸爸和叔叔分别住在东西大房。后房也用于出租了。房间里只有小小的天窗,掀开竹帘进入屋内,要开灯才能亮堂。最怀念的是天井里的水井,冬暖夏凉。木盆,老花猫,石臼制成的盆景盆,以及大门口两幅被偷儿剜走的壁画。

 

 

2.洋楼

   洋楼是沿海侨乡一种中西合壁式民居,俗称番仔楼,大多由在海外长期生活过的华侨构思设计,既表现出西洋的建筑风格,如科林多式的圆形廊柱、绿釉面的瓶式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有泉州传统民居官式大厝的特色,如龙脊凤檐、华丽外饰,砖石结构的门庭垣墙、楼房前后的花圃林木等。也许是与主人衣锦还乡、荣宗耀祖的心理有关,洋楼在设计建筑时,并不注重内部使用功能的改善,而是力求其外观的豪华气派。并在住宅正门的石匾上,极其醒目地镌刻上本屋主人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祖源,如李氏陇西衍派、陈氏颖川衍派、林氏九牧传芳等等,大门的两边以及石柱上,大多刻有隐含主人名字的冠头对联。这种中西合壁的洋楼,从平面布局到外观装璜都已经突破泉州人传统居住习俗,从而往往成为外地人对泉州侨乡民俗的第一个印象。

 

3.燕尾脊

     在华侨眼中,唐风宋韵犹存的燕尾脊民居,是其根脉之所系,精神的家园。燕尾脊也传递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愫。以往,华侨大多将妻子留在家乡,独自一人远涉重洋。番客婶(华侨的妻子)独自在家,寂寞煎熬,忽然听到燕语呢喃,春天的信使翩然而至,真是一种莫大的慰藉。成双成对的堂前燕,从此被侨乡人民奉为吉祥物。燕尾脊民居是时代的见证。到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去参观,那里汇聚着历史文化名城最为古老、传统的积淀。南建筑博物馆展馆展示900余幅表现各种闽南建筑类型、建筑构件的图片,以及多方搜集来的石、木、砖建筑构件、雕刻和建筑梁构实物,传统民居模型。

 

4.出砖入石

 
  出砖入石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因其外观而得名。相传明末,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地震过后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构筑成了这样一道独特的墙体,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沿袭成风。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

   古民居中屋檐上的水车堵,屋檐下的鸟踏,墙上出砖入石,屋脊上的翘脊曲线优美,十分清秀,给人一种腾飞的感觉,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种庄严、平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还有中西合壁。这一切都是闽南古建筑文化的特色,是它的独特个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风采。

 

 

5.泉州天后宫

 

 天后宫现在的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这些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而着称于世的古迹,1987年天后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由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依原貌修缮。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现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寝殿又称后殿,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干坤“。  
   {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惟一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当时,城区南门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庙宇规模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元时代,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之一,与欧亚各国有着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  
   历史上,由于妈祖故里莆田隶属泉州管辖,也由于泉州在宋元时期为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港口之一,许多移居海外的泉州籍移民经常到天后宫迎接妈祖赴海外奉祀。妈祖信仰随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海交贸易的兴盛及移民热潮的兴起而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影响深远。因泉州古称温陵,故有“温陵妈祖”之称。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的众多妈祖庙都由泉州及湄州天后宫“分神”而立。由于同源同宗,亲缘相承,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台胞和海外侨胞前来泉州天后宫朝拜,共仰海峡女神。  宋元时期,泉州的造船业也着称于世,当时国家出海贸易的船舶多为泉州所造。元代,泉州和海外通商的国家多达90多个,海上巨船入港有时多达300多艘,元政府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就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佑。明永乐五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的太监郑和,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其庙。此后朝廷遣派对外使节出使琉球、爪哇、满刺加等国,行前经常到天后宫祭拜。
    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上渊源关系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近期已举办“闽台民间艺术展”、“泉州古今字书展”、“闽台民俗风情摄影展”等展览。 }                           K.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泉州十八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