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原野》悲剧式解析
(2012-10-11 18:24:23)
标签:
转载 |
分类: 资料 |
原野上,戴着镣铐的仇虎从囚车上跳下来。他砸开脚铐,准备找害死父亲的焦阎王报仇,却发现焦阎王已死。昔日恋人金子也嫁给了焦阎王的儿子——自己的朋友焦大星。大星爱金子却又惧怕母亲,瞎眼的焦母心狠手辣,对金子异常狠毒。仇虎的突然出现令焦母十分不安。深夜,仇虎潜入金子房中,表示复仇后就带她远走高飞。这时,大星回到家,焦母要他用家法拷打金子,正在他进退两难时,仇虎大模大样地闯进来,大星与仇虎对饮,不久烂醉如泥。仇虎以为大星和焦母要加害自己,便杀死了软弱的大星。与此同时,焦母来到仇虎床前,举起铁拐打了下去,才发现是自己的孙子睡在那里。仇虎已经带着金子跑了。焦母抱着死去的小孙子在黑暗中呼喊,引来了侦缉队。黑夜,仇虎和金子在原野上奔跑,最终仇虎将匕首插入了自己的心脏。
《原野》全剧渗透着一种悲剧的美和一种心灵的震撼。
首先是古希腊悲剧的力度美。我在这里不得不再次引用前人的观点:悲剧英雄是强有力的,他们一行动,必有巨大的结果。《原野》中的仇虎和金子正是这样的人。仇虎的复仇必有血腥的结果,即使有焦母的软硬兼施和金子的苦苦求情,即使知道牺牲品是无辜的,他也一定要把自己的意志进行到底。金子追求真爱,追求自由,也可以说是不顾一切。为了掩护仇虎,她甚至可以去媚惑拖着鼻涕、令人作呕的白傻子;当真相暴露在大星面前时,她又是那样理直气壮,毫无畏惧;最后和仇虎在黑森林里面临着恐惧的折磨时,她也没有一丝的后悔。他们相爱的方式也是这样奇特和强烈,没有柔情细语,甚至也没有大难后重逢的抱头痛哭,有的只是打和烈火一样的爱,烧毁了自身也不后悔。
其次是莎士比亚悲剧的内心张力美。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大的张力往往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哈姆莱特》如此,《麦克白》如此,就是不太有名的《科里奥兰纳斯》,也是内心冲突导向悲剧结局的典范。在《原野》中,仇虎的悲剧也正是由他的内心冲突造成的。一方面是杀父夺妻、逼死妹妹的深仇大恨,一方面又是罪魁祸首焦阎王已死,报仇就必然要伤害无辜的良心谴责。仇虎最终的死亡,正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这种谴责。
在这里,以复仇为界,复仇前后仇虎和金子的态度对比是有趣的。复仇前,仇虎的心灵完全被仇恨占据,虽然动手时有所犹豫,但基本上还是不顾一切的;金子却一再念及大星的无辜,不愿仇虎伤害给了她无限痛苦的人。但是,当复仇的任务一旦完成,形势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仇虎由复仇的斗士一变而成了被罪恶感折磨的囚犯;而金子却能做到不背负愧疚和悔恨,反而坚强地来劝慰他。仇虎逃跑时在黑森林里捡到了来时扔下的铁镣,然后就“一直拿着铁镣”。这意味着他被悔恨和罪恶感所束缚、被自己的心狱所囚禁。但是到了最后一刻,他“一转身,用力地把铁镣掷到了远远的铁轨上,铛啷一声”。他通过主动选择死亡拯救了自己,在最后一刻走出了心狱,获得了自由。扔掉铁镣正是走出心狱的象征。“黑森林”的意象,铁镣的象征意义,又使《原野》带上了某种形而上的色彩,具有了一种哲理美。 还有就是哲学美。
以上三点,正是《原野》的魅力所在。
不存在所谓“悲观主义”的悲剧,即使是没有抗争的“小人物悲剧”。因为把这一切写出来,摆在人的面前逼人正视,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因为经历了这样多的苦难和困境,人类还顽强的存在、反思和斗争,本身就是一种做人的尊严。
前一篇:古代汉语自测试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