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活动记录
(2019-03-20 14:04:42)分类: 会议记录 |
时
|
地
|
主
|
|
活动方式:
座谈会 |
|
主持人:姚结 |
记录员:谢裕 |
出席者:课题组所有成员 |
|
活动记录: 姚洁: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因此,区域材料的提供应侧重于开放式、低结构,以诱导孩子们的游戏行为,让幼儿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从习惯于集体教学的高结构活动转向区域活动的低结构材料投放与指导,如何契合教育目标提供低结构的活动材料?如何观察幼儿在低结构材料中的活动并从中发现潜在的教育契机加以指导?我们在困惑中前行,从转变观念到转化行动,获得了一点小小的体会。 区域活动中,教师对于活动的目标、材料的选择、区域的玩法都要有较清晰的认识和初步的蓝图,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丰富低结构材料,引导幼儿打破思维极限,玩出花样、玩得精彩。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增加了幼儿对活动内容的选择空间和活动自由度,也造成了一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游戏困难。面对种种问题,教师需要观察分析:到底是材料的问题还是幼儿的问题,要介入帮助还是继续等待幼儿充分探索。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侧重于幼儿的自由游戏,让幼儿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因此,我们必须让幼儿通过更多摸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当幼儿的探索长期停留在表面没有进展或兴趣感消失殆尽时,教师的调整和干预才是最积极、最有意义的。 谢裕:在情境探索式低结构幼儿学习材料中比较常用的,师为幼儿提供一些手工纸、剪刀、纸板、玻璃珠等基本的材料,幼儿刚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肯定会抱着很多的疑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弓导作用积极对幼儿提出的这些“真问题”进行解答幼儿通过教师的介绍亲自进行实际操作,在使用低结构材料的过程中对他们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而且这种依靠低结构材料创设的情境探索环境要比教师制造出的生硬的环境要自然很多。 从生活中搜集来的低结构游戏材料多种多样教师针对幼儿的游戏需要和材料使用情况对有些材料适当调整或稍稍加工一下后再投放到相应的区域中会更能调动孩子游戏的兴趣,激发出他们无穷的想象,让他们的游戏创意更精彩。比如,我们将月饼盒的盒盖和盒底分别反贴_上一层即时贴,做成拼贴板。配合底板的大小,我们将孩子们带来的吸管剪成两段,这样吸管有直的,还有可随意拐弯的。看,区域游戏中,孩子们将火柴棒插在弯管的一端,火柴头高高翘起,变成了毛毛虫。接着又在毛毛虫的四周围.上吸管拼出了毛毛虫的家,还在家旁边拼出了一条路。投放吸管前,教师对吸管的一剪,不仅让材料与背景板匹配,同时丰富了吸管的品种满足了孩子们游戏时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富创意。 观察在教师看来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善观察——总是着急介入;不会观察——不知道该看什么,什么也看不见。那么对于这些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应弄清楚你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你看到了什么,看到的现象反应了什么教师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才能试图了解幼儿的:游戏意图,发现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教师提升的点。 彭叶媛: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应该选择质地好及色彩鲜艳的低结构材料这样才能对幼儿的感官起到直接的刺激作用,还可以将幼儿的建构兴趣激发出来。 要以主题为根据针对低结构材料进行选择和投放要想使建构游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每;次开展建构游戏活动之前,教师应该采用平等态度与孩子们商量最终将建构活动的主题确定下来,然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收集建构游戏当中的低结构材料这样不仅能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建构游戏,同时还可以使建构材料更丰富。 教师在将建构材料提供给幼儿的时候必须以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为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一旦发现幼儿对哪个区的兴趣减弱了,就要考虑是否投放新材料,或者更换区域主题。如在生活区提供串珠,教师可以将粗细不一的绳子及大小不同的穿孔提供给幼儿,这样能够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出自己喜欢的绳子和穿孔。 教师必须对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予以充分尊重,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合理指导,让幼儿保持良好兴趣最终对幼儿个性及能力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总之,在建构游戏当中,教师必须合理地投放低结构材料,这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游戏条件最终使低结构游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徐超琴:低结构材料的选择也不是随意性的,也是要遵循一定的投放原则。如我们在益智区域里投放了“易拉罐”这一生活化物品后,幼儿首先想到的是去用易拉罐进行桌面搭建,然后是排序,比高矮,再然后是钓鱼、敲鼓等等等。生活中可用来做低结构材料的物品很多,比如筷子、纸杯、纸盘、种子、吸管、石头、盒子等。 低结构材料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就是:材料要有吸引力,教师要通过观察孩子对环境材料的反应及表现,及时调整材料的提供方式。如:在给小班益智区投放纸牌后,发现几乎没有幼儿选择,教师将纸牌替换成了瓶盖,很快吸引到;了幼儿的关注。材料便于探索,比如轮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太大了,不方便进行探素。材料要丰富多元,适合“一物多玩”,幼儿存在兴趣和能力的差异,提供材料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材料安全卫生,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避免幼儿吞噬或者割伤等。 低结构材料的适时适宜提供对于教师也有很大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研究孩子,排查、挑选最适合的材料,才能使孩子在安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游戏。总之,作为教师就应该精心为幼儿创设适合的区角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和区角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也使低结构的材料真正成为区角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 宋倩琳:低结构材料大部分是原状态的,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和开发,由于低结构材料不限制内容和玩法,加上幼儿的想象力丰富,这就使得低结构材料在美工区进行开发的空间比较大。比如一次性的纸杯、纸盘、包装盒、饮料瓶等,这些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物品。有的幼儿用这些材料进行改装和装饰;有的幼儿根据材料上的颜色和图形进行各种动植物的裁剪;还有的幼儿动手能力比较强,将这些材料进行改装和变形,创做出一系列的简单物品,比如:小猫、小鸭子、花朵、房子等。教师通过对低结构材料的开发,可以引导幼儿做出不同的作品,比如:将纸杯的外壁剪开,呈辐射状,然后引导幼儿将杯底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一朵菊花就制作成功了;将纸盘的周围剪开,并向同一个方向弯曲,然后在纸盘中间插入一根绳,涂上颜色,一个五彩的转盘便制作成功了;将五颜六色的包装纸裁剪成花瓣的形状,按照幼儿的认知贴成一个圆形,一朵彩色的花朵出现了,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找一些绿色的纸板剪成叶子和茎,这样,一株盛开的植物就完成了。看似毫无规则的低结构材料在幼儿的手中,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形象、美好的事物,因此,幼儿教师要对低结构材料进行大力开发,为幼儿的美工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不断地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用低结构材料进行美工制作的时候,幼儿往往不能自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进行相应的思考,通过和幼儿的交流,让幼儿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让活动顺利地开展。比如有的幼儿用低结构的材料搭建好了一个房子,拿给我进行展示,我发现房子没有门,于是对幼儿进行启发:“这个房子真漂亮,咦,我怎么进去呢?”幼儿说:“老师请进。”我有问幼儿:“这个门怎么没有顶啊?”幼儿忽然明白,然后找了个废纸板,进行裁剪后,搭在了两个盒子上面。通过老师的帮助,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帮助幼儿发现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完成作品。 由于低结构材料都是从生活中获得的,会出现不同的种类,这就使得在进行美工的时候,幼儿常常会出现争抢自己喜欢的材料的事情,教师进行口头的禁止也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进行交流,协调幼儿的一些共性困惑。比如有的幼儿制作了一段时间就失去兴趣,开始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破坏其他小朋友的制作,教师提醒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协调,让幼儿一起进行制作和探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分工,可以协调制作的有效进行。 贺菊花:在中大班的区域活动中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活动区域界限,除了设置动手动脑、创意设计,以及模拟建筑工地等最常见的投放低结构材料的区角空间之外,还要鼓励让幼儿自由的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和活动方式,让低结构材料在其他区角中也流动起来,通过个性化玩法的探索和创新,实现游戏经验的积累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例如我们班主要是将多种低结构材料分类投放在了美工区,但其实所有区角游戏的幼儿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来取用,比如娃娃家的孩子们突然想要去野炊,他们会去美工区拿一些冰糕棒来铺设烧烤用的隔离网。 大多数的低结构材料的特点是组合性强,但同时单一性强,而且色彩偏朴素不吸引幼儿,在幼儿对某种低结构材料本身的特性逐渐失去操作兴趣时教师可以适当对材料进行色彩或形象的添加,进行“包装变身”,进一步激发材料的功能性。例如我们班一位做木材加工的家长带来许多小木块的边角料,这位家长非常有心,为了便于幼儿游戏他将所有的木块切割成统一的尺寸并进行了打磨。 陈秋艳:在区域活动低结构材料应用的辅导中,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中,不要急于干预,而是先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看幼儿是否可以自行处理,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如果幼儿没有办法继续游戏,教师就要将玩法通过照片、图片等形式,张贴在区域活动的显眼位置进行简单直观的介绍,让幼儿能直观的学习到推荐的玩法,同时可以观察玩伴的玩法,通过相互借鉴和交流,积累游戏经验、创造学习新玩法。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进行启发式总结,介绍幼儿的游戏玩法、用到的材料,以及怎样组合材料,使幼儿脑海中组合产生更多的游戏玩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比如我们班益智区中投放的纸杯塔游戏,孩子们在用一次性纸杯搭建纸杯塔时,一开始是以搭建的层数高度为目标,在掌握了技巧和方法,能够熟练搭建与身高相近的纸杯塔之后,教师提高了游戏难度,增加了立体纸杯塔的图片供幼儿自己探索尝试,对遇到困难的幼儿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游戏,示范搭建的关键点,渐渐的孩子们又学会了搭建三面、四面的立体纸杯塔。之后又陆续添加纸板、地板贴线等辅助物丰富纸杯塔的搭建形式,后来孩子们还自己创造出了躺在地板上用自己的身体轮廓搭建纸杯塔的游戏,将纸杯摞起来变成长长弯弯的拱桥,或者望远镜等许多教师们始料不及的玩法。简单的几个纸杯从学期初一直玩到期末,孩子们学会了多种搭建的技能,并且乐在其中,真正成为了游戏的主人。 黄薇:教师在投放低结构材料时,还要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所选取的材料可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幼儿能够更加熟悉所运用的材料,也能够帮助幼儿模拟生活,使其感受到不同的生活状态,提高幼儿的独立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在活动区域设立一个材料供给处,在供给处中投放大量丰富多彩的材料,幼儿在进行活动时,一旦缺少材料可去供给处进行“购买”,以此来提升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并能有效地提升其动手能力。并且,通过“购买”材料,幼儿能够提前感受其将来要经历的生活,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意動手的难易程度要基于幼儿的发展水平,以确保幼儿的正确发展。 区域活动是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模块,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其中投放的材料必须要具备安全无害的特点。此外,为了区域活动更有效地开展,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投放不同类型的低结构材料,运用其可塑性较高的特点,促进幼儿积极动手参与,在游戏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以此提升幼儿动手能力,启发其想象力及创造力,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臧晓珍:幼儿自由选择的低结构材料,给了幼儿更多的想象与创造空间,不断变化出的新玩法,突出了材料作为“物”的元素参与游戏,使得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所隐藏的“潜语”或者心理层面的意义,在与材料的对话过程中得以呈现,他们可以从固定的游戏模式中跳出来,研发自己的游戏。 张文渊:把老师们收集低结构材料的文献研究,制成“漂流书”供各班学习观看。各班调整区域游戏材料,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低结构材料的这些应用优势发挥其,将其合理、科学的方式投放到区域中去,并在操作中得出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