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24式太极拳的由来(转)
(2011-10-30 20:30:20)
首先回顾一下《24式简化太极拳》(以下简称24式)产生的过程:
“1954年,国家体委对武术工作制定了“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成立了武术研究室。决定从太极拳着手,编定统一规范的武术教材,为普及开展武术活动创造条件。为此,国家体委邀请吴图南、陈发科、高瑞周、田镇峰、李天骥、唐豪等太极拳名家共同商讨,制定了精简太极拳初稿,其内容由各流派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组成。初稿公布后,普遍反映内容不够简明,广泛普及比较困难。1955年国家体委武术处毛伯浩、李天骥、唐豪、吴高明等专家再次研究,决定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按着简练明确、易学易练的原则,选择主要内容重新编排,保留太极拳的传统风貌,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遵循上述方案,经过反复修订,终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编审的统一武术教材——简化太极拳,由于其全套共有24个动作,故又称24式简化太极拳。”
初稿被否掉后,李天骥先生是24式的主创人员。
李天骥(1914~1996),河北省安新县人。在牛胜先写的《怀念恩师李天骥》一文中这样描述:“恩师李天骥自幼从父亲李玉琳习武。先习少林拳、弹腿,后习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术等拳械,并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程有功等武术前辈的指点。武当剑法学于李景林,摔跤学于中国一代跤王杨法武,可以说恩师是一位能练、能打、能推、能摔、能器械格斗的全面的大武术家,被中国武术界公认为“功底深厚,发力适时”。”
以上提到的人物:李玉琳习少林、形意、八卦,是孙禄堂老先生著名的弟子之一,1929年参加过杨澄甫先生创编的“杨式81式太极拳”的修订工作;李存义是第三代形意拳宗师;张兆东系河北形意名家;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精通形意、八卦;程有功是八卦掌宗师;李景林近代武术大师,幼承父艺,从学技击,精通武当剑术。
李天骥先生在创编24式上功劳显著,其创编意义在《24式太极拳简朴出繁华》一文中已经有祥细叙述,本文不再赘述。
当时24式刚刚创编完成,需要在全国推广,首先是要在北京推广普及。李天骥先生找到了我的师爷崔毅士,经过交流沟通,崔师爷毅然决然地让自己的女儿崔秀辰和他的徒弟都去跟李天骥学习这套拳,这在当时的推广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将这套拳称作24式太极拳,很少再提“简化”二字。虽然这套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但据知情人士说,套路创编时参考了苏联体操专家的意见,所以现在看到的蹬脚、下势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大差别。24式讲究唯美,动作更舒展大度,高要蹬得起,低要下得去,是一种展示和表现给别人观赏的拳。传统杨式太极拳讲究技击,虚实转换贯穿始终,动作特点虽然同样是舒展大方,但是圆活饱满,周身一家,无过不及的特点,24式是远远赶不上的,这是由24式太极拳全民健身、集体表演,要求整齐化一的发展方向所决定。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