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中心学校语文公开课评课交流主持词
(2019-07-22 18:20:4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日志 |
主持人:华阳中心学校
在这秋冬交替的季节,屋外阳光灿烂,今天三节语文课如同今天阳光灿烂绚丽,今天我聚集在一起享受小学语文课堂带来那份温馨和绚丽,感受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的无穷魅力,正是有着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那份执着与挚爱,才能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插上理想的翅膀,扬起自信的风帆,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说课】
今天下午,语文组评课交流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请今天上午三位执教老师进行简单的说课;
第二个环节,请五大组教师代表针对本组评课内容,就上午的三节课进行细胞式分析;
第三个环节,请王校长就本次语文公开课教研活动进行总结;
上午我们听了刘秀芹老师的《假如》、徐春燕老师的《陶罐和铁罐》、陈林霞老师的《金色的脚印》,三位老师都很用心地给我们上了一节公开示范课,在我们进入评课、议课之前。我提议大家用掌声对这三位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鼓掌)
为了上好这节课,三位执教老师认真的研读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虚心向老师们请教,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按照上午上课的顺序,由请三位执教老师分别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设计意图和教学后的思考。下面掌声由请刘秀老师、徐春燕老师、陈林霞老师。
再次谢谢三位老师辛勤的付出!刚才我们听了三位执教老师分别阐述自己这堂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以及课后思考。从她们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课堂的预设、实施及课后反思中,我们既看到了这节课的亮点又明白了这节课存在的点点不足。
【评课交流】
接下来的评课环节,就请各组代表老师这对本组交流的内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要谈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指出认为不足的地方。当然,更欢迎大家也可以谈谈假如是你上这节课,你又会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方法。总之,请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求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让我们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让教育的理念在这里延伸。下面按照观课、评课分组安排表的顺序进行细胞式评议交流,首先掌声由请教学时间分配组代表,问题分析组代表,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组代表,教师教学行为组代表,目标落实分析组代表,
感谢以上各组代表老师精彩的点评。分析很透彻,很实在,很到位,纵观今天上午的三节公开课教学效果来看,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下面我就上午的三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所呈现的效果谈一谈自己的观课感受。今天上午三节课,给我总体印象用六个三个来概括,刘老师的课是节和气的课,徐老师的课是一节秀气的课,陈老师的课是一节豪气的课。
下面我首先谈一谈刘老师执教《假如》这一课。这篇课文是一首美丽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刘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品读这首儿童诗。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刘老师教学伊始,借《神笔马良》这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现实与文本的对话。 其二,在情境体验中,品读文本。刘老师在教学课文第一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就是寒冷冬天的小树,你有怎样的感受,你会说些什么?以这个问题为引创设情境,随即抓住红红的、快活地词语创设情境,把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文本作了一个交融,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再走进生活中去。刘老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树,让学生与文中角色进行换位,设身处地体会小树的感受。这一环节教学设计意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悟词中品读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如果在文本教学侧重取舍上更放开些,课堂教学效果可能更好些。
第二节课是徐春燕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寓言,下面,我就从以下二个视角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寓言,就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是语文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徐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故事王国,童真童趣迎面而来。此外,这节课也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逼近中心意图。再来对照三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中,对于整体感知的处理是完全符合的。从复习检查生字词的读音,然后解释奚落”、一词语引领全文,以填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通过问题“谁在奚落谁?”导入新课,层层递进、逐步生发。
二、从“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角度评价这堂课。
如果让语文教师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答案肯定多种多样。俗话说 “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这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绚丽而又自然、平实。徐老师这节课,正是“简单语文”的生动演绎。导入课题、自主识字、通过具体句子语感知课文、注重朗读、以读代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环环相扣,线索明朗,轻松自然。但“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怎么不简单呢?
第一,通过建构阅读话题使课堂立体起来。所谓 “阅读话题”,就是为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中心意图而设置的交流主题。阅读是依托于阅读话题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与文本信息进行重组、创造的过程,在话题的建构中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的价值内涵。只有建构有价值的阅读话题,搭建和谐的“对话”平台,才能发挥感悟的创造性,构建起开阔的精神世界。以本节课来论,导入新课时,通过“谁在奚落谁?”形成“触动性话题”;初读句子时,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形成“感知性话题”;细读时,通过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如何对待铁罐的?”形成“探究性话题”;悟理时,通过“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呢?为什么?”形成综合性话题。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阅读话题也随之有了“温度、宽度、广度、深度”,具有了思维激发力、文本穿透力、研读支撑力。
第二,通过主题教学使课堂丰满起来。所谓“主题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实现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样,就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内容统整起来。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就利用了“神情”进行主题教学。如在学习铁罐的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又引导学生补充想象“铁罐还有怎样的神情?陶罐面度铁罐会是怎样的神情”有学生就能用铁罐的“火冒三丈”,“怒气冲冲”陶罐的“平静”“温和”来理解铁罐和陶罐的情感变化,不断丰盈铁罐和陶罐的形象。这节课如果教者在驾驭课堂上更放开些,课堂教学效果可能更好些。
第三节课是陈林霞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脚印》,在这节课上,陈老师显现她的那课堂的豪气,最突出的亮点是“明课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如果还要细抠语言文字,细抠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个标点,就不太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陈老师的课豪气,一是交代学法,如在初读文本后,抓住小狐狸,老狐狸,正太郎三者之间的关系,提炼出救、帮、放三个动词,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目的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用怎样的精炼的语言来归纳课文内容。再如:在学习4——17自然段时,在师生互动学习中概括出 “引狗”,然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概括的内容如啃木桩、做窝、明知上有虎,偏向虎山行,(深入虎穴)调虎离山等,其目的是梳理故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们知道解读一个文本有八个字: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如果说精读课文是八个字的话,那么略读课文着重在四个字——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少管或不管。除非某篇课文的遣词造句非常有特点,很有特色,一般情况不管。二是学生做主,选读课文。在梳理了故事内容之后,陈老师就抓了 “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哪个场景让你感动,为什么”这样的开放问题,学生凭着自己的体验,提炼“最感动”,这既是信息的提取,更是情趣的体验。
第三,略读课也需要聚焦细节,引发争辩。明显消瘦的老狐狸咬铁链苦心解救小狐狸,是文本中的一个感人片段,“如果是你,铁链解还是不解?”这个问题不在乎哪个结论,而在乎的是怎么紧扣课文,在乎的是争辩能力,更是通过争论,让学生知道,正太郎不放是因为让老狐狸自己去救,小狐狸感激老狐狸,感受动物与动物之间那种亲情,这种亲情是正太郎想给的,导致最后感人结尾。这是本篇课文一条隐形动物与动,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线索。这节课如果教者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更放开些,课堂教学效果可能更好些。
任何一节公开课都不尽完美,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今天我想多谈不足,通过上午三节语文课只想说说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我把总结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世上美文千千万,教材只选一二三,教材佳句千千万,教学只选一二三。今天的三节课课堂教学似乎还没有痛下杀手。把你认为喜欢的割掉,把你最喜欢的留下。以上只是我对三节课不成熟几点思考,有不当之处尽请三老师、在座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最后,请汪校长对今天的教研活动作总结,同时为我们今后的教研活动提出改进的建议。
【结束语】
今天我们的教研活动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三位辛勤付出老师,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与交流,有了我们这些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有心人、相信小学语文课堂因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