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距辨识蜂与蝇(增加两张对照图片)     作者:李秋弟

(2012-05-18 18:08:04)
标签:

科普摄影

趣味昆虫

文化

杂谈

分类: 科普摄影-生态摄影

http://s5/middle/92d34b31tc04cc3396684&690    作者:李秋弟" TITLE="微距辨识蜂与蝇(增加两张对照图片)     作者:李秋弟" />
                                                     漂亮的扁腹食蚜蝇    李秋弟/摄影
微距辨识蜂与蝇

■李秋弟
 
蜂和蝇是昆虫中的两个家族,分别属于膜翅目和双翅目。
    一般人当然不会把普通的家蝇看做蜜蜂。但是,有几种色彩艳丽的“蝇”却很容易使人们把它们与蜜蜂“鱼目混珠”。粗粗看去,它们的样貌确实有些相似。然而从昆虫分类的角度看,它们之间的差别又是很大的。
例如,常见的两三种食蚜蝇之所以被缺乏昆虫知识的人士误认为是蜜蜂,不仅因为它们身体上与蜜蜂有着近似色彩和花纹,有着相似的体形,而且它的成虫有着和蜜蜂几乎相同的“饮食习惯”和觅食方式——总是在花间飞来飞去,吃花粉与花蜜。所以,许多不知底里的摄影爱好者就常常在照片说明上出错。不仅如此,在前两年某知名的科普杂志举办的摄影大赛评选中,一幅食蚜蝇的照片竟通过了编辑、评委的层层审查,最后被冠以“蜜蜂”之名入选,之后又通过众多爱好者大规模转发演示文件流传全国——确实是“贻笑大方”了。
试想,许多人手持数千元乃至数万元的高科技装备——数字相机,渴望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却满足于浮光掠影地欣赏“美”,却不愿意顺便学习一些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的知识,这难道不是有点可悲吗?有人说,几个名称错误无伤大雅,知不知道一个地方或者一种生物确切叫什么并不重要。在他们看来,强调知识的准确性,类似于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炫耀自己知道茴香豆“茴”字的几种写法。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笔者以为,这种不求甚解的思维方式是应该改变的,而通过流行、时尚和爱好而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也应该是科普摄影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广义上说,“美”,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的摄影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出现了知识性错误,作品的“美”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理应受到批评。
 

http://s10/middle/92d34b31tc04cdd362a09&690    作者:李秋弟" TITLE="微距辨识蜂与蝇(增加两张对照图片)     作者:李秋弟" />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普通苍蝇,请注意它的触角与食蚜蝇近似,与蜜蜂区别明显。李秋弟/摄影

拍摄前的观察
食蚜蝇在口器、触角、翅膀与飞行姿态等方面都与蜜蜂有明显的不同。如果仔细观察,特别是通过两者清晰的照片进行对比,它们还是很容易区别的:首先,蜜蜂是嚼吸式的“混合型”口器——它有两只牙可以咀嚼花粉,还有一支吸管式的口器用以吸食花蜜;而蝇类包括食蚜蝇则是舐吸式的口器,“用餐”时会像一条大舌头在花蕊上舔来舔去。其次,蜜蜂的触角一般为屈膝状,而食蚜蝇的触角则为两粒突起,上有几根刚毛。蜜蜂的翅脉似凹凸的油膜,而食蚜蝇的翅膀则平直无奇。最后,蝇类后翅已经演化为一对平衡棒,食蚜蝇也不例外。
 http://s1/middle/92d34b31tc04ce95f0790&690    作者:李秋弟" TITLE="微距辨识蜂与蝇(增加两张对照图片)     作者:李秋弟" />
                                                                       正在“用餐”的一种食蚜蝇  李秋弟/摄影
拍摄要点
蜜蜂和食蚜蝇总在飞来飞去地忙碌,在落下以后吃东西时,会有相对静止的短暂时刻,这是拍摄它们的很好时机。另外,食蚜蝇的飞行技能绝对算得上“高超”,经常会在空中做“悬停飞行”,这也是拍摄它们动态的良好时机。但是,由于它体形小的缘故,需要拍摄者敏锐的观察力。
1.使用长焦距镜头,或便携式数码相机的长焦端。如有可能,使用微距镜头效果更好。这样可以拍出较大的影像。
2.设置快门优先的曝光模式捕捉动态。可选择1/500秒选择以上的快门速度拍摄“用餐”时的食蚜蝇,以1/80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拍摄飞行中的食蚜蝇。
3.设置光圈优先曝光模式控制景深。
4.应用相机的多点自动对焦功能。建议有经验的人士使用手动对焦,以便尽可能在捕捉到清晰的趣味点时按下快门。
5.注意光线方向、背景和构图的简洁。
人的视力虽然强大,具有许多高级镜头不具备的功能,但是它也有难以克服的局限。例如对于真正“就在眼前”的东西和小到一定程度的东西,就会看不清楚。因此借助数字相机的近摄功能和微距镜头,可以延展我们的视力,留下许多前所未见的珍贵资料,形象地反映许多生物特征的细微差别和自然之美,启发人们去探究更多的自然奥秘。
 
(原载2012年5月18日《中国科学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