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河南长葛这村(尹家堂)就建了学校!在校生800多人……

分类: 尹氏资讯 |
57年前,河南长葛这村(尹家堂)
就建了学校!在校生800多人……
原创 长葛融媒 今日长葛
2025年09月08日 河南
一个村庄,年产值35亿元;一片烟叶,曾种出千亩“黄金田”;一道寨墙,守护过方圆十里的安宁——这便是长葛老城镇的尹家堂社区。
明初迁徙至此的尹氏家族,用600多年的时间将荒土变为“银家堂”,而今更以科技企业集群和“尊师重教”的文化理念,续写着新的传奇。
“到了尹家堂,也就安全了。”
尹家堂社区原名姬家村,明朝永乐元年,尹姓始祖尹长寿不远千里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五十三都迁居至此,在此扎根繁衍。明成化四年,尹氏先辈在村东南角修建了一座观音堂,占地十余亩,分前殿、中殿、大殿,规模宏大。此后,人们便称该村为“尹家堂”。
先辈们在长葛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筑起守护家园的屏障。
清中后期,村民们同心协力垒起了坚固的寨墙。寨墙底宽五丈,顶宽一丈五,高三丈,周长十里,蔚为壮观。墙顶外侧密布两千多个垛口,设有望口和射口,寨墙四角建有岗楼,墙内还有环庄马道,东、西、北三面均建有高大雄伟的寨门。
在土匪猖獗的年代,尹家堂因为有寨墙而易守难攻,俨然一座守护一方平安的坚实堡垒。“只要有敌人来犯,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都会牵着牲口,拉着家当往这儿跑。只要跑到尹家堂,也就安全了。”70岁高龄的本村老人尹中安说。
这座寨墙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完成其历史使命,逐渐废止,但它所体现的团结、智慧和自强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尹家堂人的记忆里。
全村种烟1000多亩,曾是全县“扛把子”
尹家堂人骨子里就有着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精神。
1916年,长葛开始引进烤烟种植。当时,尹家堂村民尹大正在许昌英美烟公司做木工,带回烟种后由村民翦双成试种成功。次年,该村有27户村民种植烟叶共50余亩。
从小面积试种到大面积种植,尹家堂所产烟叶色泽金黄、油分充足、香气浓郁,燃烧后灰白质佳,深受市场欢迎。尹家堂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打造了一片“烟草王国”,开创了长葛农业种植的新篇章。
据村民翦中夺回忆,尹家堂种烟叶的顶峰时期是1982年,全村烟叶种植面积1000多亩,光是烟炕就有100多个。每到烟叶丰收季,长葛烟站还会专门在这里设置站点,便于收烟叶。
“由于尹家堂烟叶产量高、品质好,县里经常组织各村来观摩学习。我也多次代表尹家堂作现场报告,分享种植经验和管理办法。”87岁高龄的本村老人尹铁锤说。
被称“银家堂”,读书、种地、看病不要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尹家堂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工商业却相对薄弱,仅有少量手工作坊,但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这里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1972年,村大队建起了占地6亩的面粉厂,拥有大型面粉机4台,日产量达到3万斤。在此基础上,机耕站、发电站、机械加工厂、木头厂、油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工业年产值达到30余万元,其中单是木头厂一天的纯利润就能有600多元。
集体经济的壮大,让村民们享受到了“三免”福利:学生免交书杂费;耕地施肥、播种不收费;社员在村看病不要钱……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厚的福利待遇使尹家堂人成了周边村民羡慕的对象,大家甚至称尹家堂为“银家堂”。
“那时候周边几个村的姑娘都想嫁进尹家堂。介绍对象时一听对方是尹家堂的,就像捡到宝了,婚事十有八九都能成。”尹铁锤笑着说。
尹家堂人抱团创业,年产值上亿元!
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尹家堂人经商办企业的无穷潜力。一些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开始投身个体经营,尤其是废旧塑料回收与加工行业。
从最初的走街串巷回收,到骑车、汽车运输,再到坐摊收购、分类、粗加工、造粒……产业链不断延伸,规模持续扩大。到1995年底,从事废旧塑料回收与加工行业的个体户已发展到375家,年产值上亿元,从业人员上万人,形成了显著的集群效应。
进入21世纪,尹家堂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14年,尹家堂人先后成立了“河南聚晶高分子有限公司”、德丰钢构等更具规模和技术含量的企业。
至2014年,全村个体企业已发展到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家,年创总产值高达35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老城镇名副其实的“经济强村”。
与此同时,商贸繁荣也日新月异。2000年,村“两委”规划建设了从村北门到村卫生室的主干道商业一条街,形成了农历逢二、逢七的物资交流会传统。到2019年,村内大小超市、饭店已发展到70余家,市井繁华,生活便利。
重视文化教育,“金秋助学”托举全村希望
尹家堂不仅在经济上奋力争先,在文化教育上也从未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文化事业迎来大发展,识字班、农民夜校提高了村民文化水平。
1968年,尹家堂办起了小学和初中,在校生800余人。历经1978年、1988年等多次筹资建校,布局调整,教育设施不断完善。
进入新时代,村“两委”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建起了占地20亩的村文化大院,里面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室等文体设施,配备了健身器材。成立了腰鼓队、盘鼓队、广场舞队、扇子舞队等群众性文艺团体,社区文化生活异常活跃。
今年8月,尹家堂还举办了第五届“金秋助学”活动,现场为43名学子发放34400元助学金和行李箱。
“5年来,‘金秋助学’累计表彰学子200多名。今年是成绩最好的一年,整个社区出了6名研究生、24名本科生,还出了一名北大生。”提到此处,尹家堂社区党总支书记梁书军非常欣慰,“家乡的建设需要注入新鲜血液,而这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正是全村的希望。希望他们能感念家乡的托举,将来有所成就时,也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为家乡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