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百岁老人|(重庆)大先生尹从华:百年教育路一生赤子心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尹氏资讯 |
零零后·百岁老人|(重庆)大先生尹从华:百年教育路 一生赤子心
央广网2025-09-09
编者按:
何止以米,期之以茶。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百岁老人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更是山城生态宜居度、人文包容性与民生幸福值的鲜活映现。
为弘扬爱老敬老精神、挖掘重庆长寿文化的精神内核,助推银发经济发展,央广网重庆频道联合重庆市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推出融媒体栏目《零零后·百岁老人》。与100位百岁老人对话,挖掘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的传奇故事,解码山城长寿密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银发经济IP。
尹老的人生传奇,在于青年时期的“学霸”传奇,从全省高中毕业会考状元到特种考试人事行政人员考试状元,虽然隔着重庆到南京的千里复员辗转,在求学道路上,他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中年时期的“曲折”传奇,从重庆教师进修学院讲坛到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坛,中间隔着21年的“空档期”,仍没磨灭他对书本的执着与热爱;老年时期的“生命”传奇,从广受大学生爱戴的退休教师到见证世纪历史的百岁长者,伴随着与时俱进的自我革命,一生为教育做奉献。
“百岁老人应该都是‘炼’出来的,而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的境地。这正是尹从华老师百岁高寿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周晓风在看望尹老时说。
尹老的后辈学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凌孟华教授,向记者展示学院为尹老编辑印制的《百年风华:尹从华教授教育教学思想文集》,“尹老的教育教学,在于丰厚的学养积淀,充分的教学投入,高尚的教学情怀。先生的积淀与素养,非常人能及,尤其是‘照例不带讲稿’的风格与‘根本不用教材就能够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的记诵功夫,让人敬佩。尹老的学术研究,在于严格的史料意识,开放的学术格局,鲜明的创新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尹老以自己的学术敏感、学术智慧与学术实践,与蒋洛平、刘安章、冯成藻、吴向北、戴少瑶等前辈一起,引领、开创并推动了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抗战大后方文学研究,形成了学院发掘研究抗战大后方文学历史资源的学术传统和鲜明特色,在学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尹从华与老伴(央广网发 杨济铭 摄)
1.央广网:除了规律的饮食作息,您每天必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些习惯又如何塑造了您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享您长寿的“秘诀”吗?
尹从华:读书、散步、写日记都是我日常必做的事情。读书是我的爱好,也可以说是我的终身大事,数十年如一日。我喜欢读好书,包括中外国古现代文学作品,都是我学习的内容。此外,我每天都要看《新闻联播》,这些知识让我感到很快乐。
我的日常生活还包括散步,散步可以活动筋骨,每天我和老伴到校园里面散步一到两次,雨天我就在家里面来回走动,这样对身体很有必要,有益健康。
“母家书香”的启蒙,让我每天坚持写日记,从1979年坚持到现在已经四十几年了,我写了110几册日记,已经堆满一整面墙柜。文学可以给予我心灵安慰,虽然现在102岁了,前几天,我还为家里阳台上开得正艳的三角梅做了一首诗。“阳台春意浓,角梅火样红;人在画图中,心与天地通。”
尹老向记者展示自己堆积满柜的日记本(央广网记者 白刁尹 摄)
我以前热爱写长篇论文。退休以后,经常写一些小东西,包括短文章和四言五言七言新格律体诗。写新格律体诗可以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充分表达我的思想感情,这些诗也算打油诗,发在网上或是群里,学友们都竖起大拇指鼓励我,“强!强!强!”
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与基因有关与环境都有关。乐观积极的心态,合理的膳食,适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与治疗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我要谈的,是精神方面的因素。
关于长寿秘诀,我想从我写的有关精神永动的几首小诗说起,它们比较精炼形象地表现了我长寿的经验。“枯藤老树发新芽,心血浸润绽春花;老当益壮赤子情,黄昏夕照媲朝霞。”“百岁不稀奇,人人皆可期;养身又养心,勤善须坚持。”以上这些小诗,都是我心系的家国情怀。它是挥就新时代正能量,克服“精神熵增”的重要武器。享受百岁高龄要养身养心,要坚持勤善。
其次,被广大学友尊为尹老为学、治事、养生的十六字诀:“天天学习、天天休息、天天用心、天天开心。”这16个字是2017年1月,我在一次老同志餐敘会上分享的养生经验,当时受到大家的肯定与赞赏。我也一直保留着这句话,作为自己长寿、养生的“秘诀”。
2.央广网:您对提高国民期望寿命与国民健康素质有哪些意见建议?在您迎来103岁生日时,如果能许下一个承载着百年人生智慧的愿望,您最想看到怎样的图景?
尹从华:根据最新统计快报结果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达到79岁,提前实现了“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既定的努力方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与健康素质近年来也逐步提高,这是可喜的现象。享受百岁高龄要养身养心,要坚持勤善。《尚节》说“天道酬勤”,《道德经》说“天道不亲,常与善人。”,《中庸》说“大德必得其寿。”我认为助人为乐的人,身体的免疫力较好。反之,喜欢自己消费享乐,不做好事的人身体免疫力较低。
我认为,做好全民医保是基础目标,做好全民健康管理是更重要的目标。要提高全民平均寿与全民健康素质,必须把全民医保方案与健康中国纲要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我深信,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下,全民医保不断完善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健康中国”规划与若干举措彻底落实情况下,我国人口期望年龄与健康素质会不断提高。
我明年103岁时,我的愿望是希望全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这个目标是可实现的、有理论依据的。百岁的人会逐渐增多,实现中国代代人长寿是每个人的梦想,希望大家都“相期以茶”,活到108岁!
3.央广网:百年人生,哪段经历最深刻改变了您的人生轨迹?最初是什么触动了您的学术理想?
尹从华: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语文,考试都名列前茅。在读大学期间,我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还是爱好文学。早晚自习我都在朗诵《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段经历也让我打下了国学的基础,对后来很有帮助。1947年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良,学校把我推荐到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处工作,通过笔试和口试后,我被正式录用。
1949年1月我请求离职,回到我的故乡重庆从事文教工作,那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从政治领域转到文化领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一转变我深受《典论论文》的影响,正如那段经典名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吏之辞,不拖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教书育人是我最热爱的事情,1979年3月我到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任教,一直到1989年退休。
4.央广网:您一生桃李满天下,致力于教育与学术,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您眼中,教育真正的价值和使命是什么?您对学生的培养您最注重什么?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您围绕教育提出过哪些重要提案?
尹从华:教育是一项社会活动,是一门科学,它的目的是要塑造学生的美好精神世界,美好的心灵,同时要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教育首先是要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办事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才能真正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认真学习贯彻教育方针,这是我们广大教育者最迫切的任务。
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教育家精神全面而深刻,我们教育工作者都要学习教育家精神,身体力行,贯彻教育方针,为教育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为科技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的作用。
作为人大代表,我在市人大会议上先后提出多项提案建议,包括加强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还为重师呼吁,助力重师图书馆整修、解决校外公交停车安全隐患等问题。
尹老在阳台浇花(央广网发 杨济铭 摄)
我认为文学教育除了塑造精神世界、美好心灵、健康性格外,还要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繁荣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意识。
文学教育与读书写作输入正能量,是对抗、克服精神熵增的重要武器。当今学术界把各种学科归纳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文学教育与别的学科教育有本质的区别。这主要是学科研究的目标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文学教育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艺术形象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对象是人,目的是立人,潜移默化,感染熏陶。感情是文学的灵魂,用感情拨动读者的心弦,点燃读者的智光,以情动人,同频共振,发挥文学的功能。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各种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少成功的学者都是兼包并容、融会贯通的人。
尹老介绍墙上文物(央广网发 杨济铭 摄)
5.央广网: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您百年人生的核心感悟,最想为当代青年留下怎样的人生箴言?
尹从华:“感恩戴德”这四个字,是我百年人生感悟的浓缩。感天地福泽之恩、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诲之恩,感组织培育之恩,感同学同志扶持之恩。在我几十年教书育人生涯中,我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素质,他们的爱国精神与创新能力。教书育人就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精金美玉,锦绣文章。珍惜韶华,放飞梦想。心有大我,乘风破浪!青年学子要继续精进,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贡献能量,为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记者手记】
精神矍铄 声如洪钟 这位百岁老人不简单
初次听闻尹从华教授,是在重师文学院毕业学生口耳相传的佳话中。有人说他深耕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讲课激情飞扬,言辞间仿佛将文字嚼碎,见血见肉地摊给学生看;有人说他目光如炬,炯炯的目光从眼镜后破壁而出,射向满场,引领学生沉醉于文学的海洋。这些生动的描述,让我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教授充满了敬意与好奇。
采访那天,得知尹老已提前半小时在楼下等我们,这让踩点到的我们羞愧难当。102岁的他听力不好,几乎听不见我们讲话,但他说话却中气十足,声音响荡整个楼道。尹老一边握手一边说:“感谢你们,欢迎你们。”这句话他从头说到尾。
尹老家的客厅有着不一样的“装潢”,以书画为壁,以照片为纸。入门便能看见“师恩如海”“恩师如父”的两幅字高高悬挂。屋内简洁、古朴,卧室里沙发铺着我儿时才能见到的暗红色毛毯。阳台上齐齐摆放着七八个盆栽,三角红梅开得正好,为悠然的生活增添一抹艳丽。
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尹老的状态颠覆了我对百岁老人的刻板印象。当天,他穿上黑皮鞋和衬衣,板板正正地坐这沙发上,开拍前还特意让老伴儿为他擦干净了脸。尹老的老伴朱老师告诉我们:“尹教授每天都要下楼散步,为了这次采访顺利,他连续一周没出门,在家准备问题回答,这不,昨天晚上3点才睡。”
看着尹老的手稿,我们眼眶湿润,厚厚一叠,纸张边角已微微卷起,上面是精心裁剪,反复粘贴的痕迹。我很难想象,一位百岁老人,要克服多少身体上的不便,坐在电脑前码字多久,又或者伏案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书写、修改、整理多久,才能留下这一叠凝聚着心血的手稿。朱老师说,“这是家里买的第三台打印机了。尹老师上了年纪后写字困难,就习惯在电脑上编辑,打印出来裁剪、粘贴在本子上。”
尹老对待这次采访的重视与一丝不苟,让我们十分感动,这般用心,又何尝不是他对生活、对知识、对学术研究怀揣着严谨热爱与认真负责的鲜活体现呢?此刻,我们终于体会到,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文人墨客、学界大家常常登门拜访他。尹老的精神,让每一个有幸接触他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对学术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汲取力量,奋勇前行。
从《资治通鉴》《诗经》到《戴望舒诗全编》《鲁迅全集》……书桌上、书柜里、书架上全是书,很多书已然看不出原本的样貌。这些书书脊上的字样斑驳,边沿开卷,封面破损,一本小字典也被翻阅得松散、破碎。我们仿佛好像看见尹老在此翻书、写作的场景。就着昏黄的灯光,一位老者拂了拂书面,悠悠地翻开诗集品味起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从来都不是只是针对学生。尹老还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多条要求。“心有大我,赤诚报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自省、启智、润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时常研究教育对人的影响,关注精神世界、关注心灵、关注个体。我惊叹尹老,在这个年纪仍然关注教育最前沿的发展动向、仍然不断汲取新知识、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
访谈快要结束时,尹老给我们分享了一个被学生广为流传的课堂故事:“1982年12月1日晚,我在重庆师范大学1109大教室给中文81级同学补现代文学课。教室内灯光通明,底下座无虚席,正侃侃而谈,突然灯光熄灭,教室一片漆黑。学生们开始惊呼、大叫,一片纷乱。为维持秩序我便开始大声说,‘课还没补完,补课不好找时间。没灯也能上课,反正我不看讲稿。’学生们并不买账,依旧讲话、吵闹。这时我灵机一动,掷地有声:‘我们在光明的时候要阔步前行,在黑暗的时候也要摸索前进!’此刻,漆黑的教室里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话音刚落,教室也奇迹般地亮起灯来。后来,这堂课被学生们称为‘黑课’,来看望我的学生常常给我提起,说那堂课对他们受益匪浅。”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受鼓舞,记下这句箴言的时候感慨万分。每个人的青春时代或许都上过一堂“黑课”。停电之后的欢呼雀跃,我们欣喜可以获得片刻的休息和自由。课桌间叽叽喳喳的碎话散发出青春生气,那时候老师们的家常或是伴着星辰的临演节目都让我们记忆良久,这何尝不是一堂课,一堂关于记录青春的课,我想起尹老说:“教育也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采访过程中尹老十分给力,他虽听力不好,与我们写字交流却毫不含糊。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十分顺畅,几乎不卡壳,不重复,语句简洁凝练。每一段观点或者故事后都会用一句话总结收尾并且附上:“以上是我的回答。”
客厅茶几上整齐冲泡着5杯茶,一看这些茶杯就被精心排列过,连间距都一样。休息间隙尹老一直热情地给我们拿橘子、饼干和巧克力,生怕晚辈们饿着。你不接,他就塞到你怀里。
尹老的热情让人十分暖心,结束时要坚持送我们下楼。站在楼下,他又目送我们远去,走出十来米,尹老还站在原地……
这份来自百岁老人的深情厚谊,如同尹老家的茶,越品越香,越回味越让人感动。我们知道,这份温暖与关怀,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一段珍贵而难忘的回忆。
策划:肖庆华
记者:白刁尹
视频:白刁尹 杨济铭(实习)
设计:赵微(实习) 张静茹(实习)
鸣谢:重庆市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