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市)尹德飞凭借一双巧手重塑人生——竹丝织梦匠心筑路
(2025-09-09 18:24:15)分类: 尹氏资讯 |
(云南宣威市)尹德飞凭借一双巧手重塑人生
——竹丝织梦 匠心筑路
2025年09月08日
本报记者张袁子奇 实习生杨怡
在宣威市西泽乡睦乐村的竹林深处,有一位用双手丈量生命宽度的匠人——尹德飞,这位靠拐杖行走的竹编艺人,将命运的坎坷织进竹篾的经纬,在山野间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让传统竹编技艺焕然一新。
厄运突至竹篾点亮重生路
中年时的一场意外让尹德飞的人生轨迹骤然改变。建筑工地上的架子倒塌,导致他腰椎骨折、神经受损;休养九个月后,他又遭遇了车祸,导致双腿残疾。“医生说我的后半生可能要在轮椅上度过”,回忆起那段黑暗时光,尹德飞眼中仍有波澜。看着为生计奔波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曾陷入绝望,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岳父递来的一捆竹篾再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只要有决心,编竹篾也能养活自己。”岳父的话像一束光,照进他灰暗的生活。从此,尹德飞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跟着岳父从最简单的经纬编织学起,然后学编竹篮、簸箕……为了能独立工作,他坚持咬牙锻炼,先后用坏4副拐杖,终于能拄着拐杖在工作台前站稳。
2015年,有客户向尹德飞订购了800个小簸箕,这也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与岳父埋头苦干3个月,最终拿到12800元工钱。接过这笔沉甸甸的劳动所得,尹德飞第一次真切体会到“被需要”的价值。“那笔钱虽然不多,却让我知道,自己还能为家人撑起一片天”,这份珍贵的认可让他从此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竹编技艺之中。
匠心独运指尖绽放新花样
走进尹德飞的土坯房工作室,墙上挂着“梅兰竹菊”竹编字画,桌上摆着竹制发簪、耳环,甚至还有用细竹篾编就的二维码。这些精巧的物件,都出自尹德飞那双布满老茧的手。
“竹编的功夫全在料上”,尹德飞拿起一把刮刀,熟练地将竹片刮得薄如蝉翼。从破竹、剖篾到打磨,每根竹丝都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毛糙的东西没价值”,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凡稍有瑕疵,他都会拆掉重编,手上的刀伤、茧子都是他较真的印记。
半路出家的他,比常人更肯钻研。除了编织传统农用竹器,尹德飞还琢磨出不少新花样:给竹编汽车挂饰染上色彩,将竹丝弯成玲珑发簪,用立体编织法做出旋转竹蜻蜓……他把学到的知识融入手艺中,将平面竹编与立体竹编结合,把原本普通的竹器打造成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如今,尹德飞的竹编早已不用沿街叫卖,他主要通过电话、微信、抖音等渠道接单,产品远销浙江、上海等地。他编织的工艺品价格从40元到上千元不等,曾经一幅“梅兰竹菊”竹编字画卖到了4600元。许多客户慕名而来,指定要他提供定制化服务。有客户感慨:“尹师傅的东西,摸得着匠心。”
携手乡邻巧手编出致富路
“竹子教会我气节,也给了我新生”,尹德飞常说,自己是“被竹子守护的人”。怀着这份感恩,他总想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村里有人想学竹编,他从不藏私,免费传授技艺。“破竹要顺纹路,编花要先定框”,他把多年的经验编成口诀,手把手教村民掌握技术要领。如今,已有十多名村民跟着他学手艺,靠编织竹器增加收入。
“让家乡的竹编走出去”,这是尹德飞最大的心愿。西泽乡本是“竹子之乡”,尹德飞希望可以带领大家“编出一条致富路”。他积极联络村民,带头探索统一收购竹制品的模式,再通过自己的渠道外销,努力让更多人靠这门手艺过上好日子。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尹德飞专注的脸上。他手中的竹丝交错翻飞,不久后,又一件精美的竹器将从这里诞生。这位身残志坚的匠人,用坚韧与匠心证明:生命的长度或许有限,但双手能编织出无限可能,正如在他指尖绽放的竹艺,平凡中藏着不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