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东市尹仲露读书札记:抗战老兵的远去与传承》

分类: 尹氏作品 |
湖南邵东市尹仲隆《读书札记:抗战老兵的远去与传承》
书海里的鱼儿
2025-02-28
读书札记
——老兵远去,再无老兵
在湖南宝庆红色文化传承群的微信里,我得知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消息:邵阳在抗日战场阵亡的将士,名字记录在案的近4000人。然而,从2007年开始,邵阳市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在全市范围内仅找到约300位健在的抗战老兵。时至今日(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缩减至仅剩10位左右。
团山镇西冲的抗战老兵曾瑞田,曾隶属于南京教导队。该队在南京保卫战后仅剩四千人突围,而抗战胜利后,教导队将士的幸存人数已无法考证。令人感慨的是,到2018年春节,南京教导队的官兵在中国大陆的幸存者仅剩常德的周广田和邵阳的曾瑞田两位。
近期,湖南宝庆红色文化传承群及集黄埔军校教学员及抗战老兵群里,不断传来抗战老兵离世的讣告。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南渡北归》中的一句感慨:“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如今,抗战老兵也即将面临同样的境遇:“老兵远去,再无老兵。”
在阅读《抗日战争的细节》时,我时常掩卷沉思,仰天长叹。那八年山河破碎、家毁人亡的抗战岁月,充满了艰难困苦与血腥风雨。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我党领导了敌后战场的抗战,而国民政府则指挥了正面战场的抗击。从上海、南京到长沙、常德,再到雪峰山战役的最终收官,湖南的抗日战场无不弥漫着硝烟与战火。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在中日两国大会战中运筹帷幄的谋划,以及在重大战场上决定烽火狼烟走向的英勇事迹,逐渐被岁月遗忘。如今,当我们试图通过文字或影视作品去追寻那场战争的全貌时,才发现其中许多细节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
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抗战中,团山镇有幸涌现出四位英勇的抗战老兵。他们分别是曾金安、曾桂安、曾丙安三兄弟,以及亲历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曾瑞田。曾瑞田,这位出身团山西冲村的国军老兵,曾身经百战,参与过多次重大战役。解放后,他因在国民党部队的经历而备受委屈,甚至被怀疑在南京教导队担任过连长并接受过集训。然而,2015年5月,政府重新审核后,他终于被确认为“国宝级抗战老兵”。遗憾的是,这位英勇的老人在2018年5月离世,享年102岁。
与此同时,曾金安也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21集团军第48军炮兵营服役7年,并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他的女儿曾夏萍在回邵东团山松山边寻亲时,才得知父亲三弟兄都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多年后,她前往台湾寻找父亲的战友,并在台湾抗战纪念馆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还获得了马英九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及纪念证书。然而,曾金安因在国民党部队的经历而改名曾礼云,生活漂泊不定,最终在1987年元月在大陆去世。他的弟弟桂安、丙安至今生死未卜。
庹长发,这位来自四川彭水县的勇士,在14岁时就被抓壮丁,加入了国军18军11师31团。团长易强,一位湖南邵阳人,因他忠诚老实而留在身边担任勤务员。在随后的日子里,庹长发与易强共同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南征北战,形影不离。然而,当易强随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庹长发却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在临行前,易强将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托付给庹长发照顾。这份重任让庹长发深感责任重大,他向长官承诺绝不让夫人和孩子受欺负,视家人如己出。这一承诺,他坚守了一辈子。
多年后,易强在台湾写信给庹长发,告诉他自己已经结婚生子,希望他也能与前妻结婚。然而,庹长发却恪守礼仪,坚决遵守自己的承诺。后来,易强在台湾的夫人去世,庹长发依然与易强的两个儿子住在一起,终身未娶。
2015年,邵阳县义工联了解到庹长发的情况后,采访了他。当志愿者告诉他回家路费由政府承担时,庹老激动得泪流满面,轻声回答:“我想回家。”这份压抑在心头几十年的乡愁和对老家亲人的思念终于得以释放。
在那个年代,庹长发作为国军的一员,虽然出身贫农,但却因为跟随地主出身的易强而吃了不少苦头。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承诺,用耿直善良甚至生命来呵护长官的家人。这种忠义赤诚的精神让人感动至深。
后来,《无名礼赞——致敬抗战老兵》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庹长发的生平故事——《一诺千金终不悔》。这篇文章生动描述了易强与勤务兵庹长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庹长发如何恪守承诺、终身不娶、不回自己家乡的感人故事。2016年2月,这位92岁的老兵在老家四川彭水逝世,留下了一段联系两岸亲情、感人肺腑的佳话。
当年,湖南众多抗日战士的英勇事迹流传千古,他们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尚在世的抗战老兵们及其家庭中发生的种种故事,同样令人感慨万分。这些故事,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们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有二战史研究专家指出,尽管无法弥补对抗战老兵的亏欠,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忽视他们的理由。我们应该铭记那些抗战老兵的奉献与牺牲,努力传承他们的精神。
远征军黄埔抗战老兵蒋润苑的后人在致志愿者的信中深情地写道:“你们的行动,让那些被遗忘的抗战老兵重新得到关注;你们的倾听,让那些无望的抗战老兵找到了知音;你们的记录,让那些被扭曲的抗战老兵展现了真实面貌;你们的喝彩与褒奖,让那些被否定的抗战老兵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与荣誉。”这段话深刻地反映了志愿者们对抗战老兵的关心与尊重。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中,党和政府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无疑是对抗战老兵们伟大贡献的最好认可。同时,众多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们通过“寻找”“记录”“义举”“善行”“送别”等方式,为尚健在的抗战老兵带来了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改善。
在阅读《抗日战争的细节》等书籍的同时,我翻阅了邵阳籍女士王莉萍所编著的《无名礼赞——致敬抗战老兵》。书中丰富的图片、现场采访以及志愿者活动记录等,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以及在世的抗战老兵们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关注和关爱抗战老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与曾夏萍女士素不相识,但她在网络上得知我的一些背景后,便主动与我联系。由于我们来自同一个乡镇,她甚至将自己赴台湾后所搜集到的一些宝贵资料分享给我,其中就包括《无名礼赞——致敬抗战老兵》这本书。这本书中丰富的图片、现场采访以及志愿者活动记录等,让我得以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以及那些在世的抗战老兵们所经历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此,我衷心地向曾夏萍女士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