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尹庆祚:《肥城历史名碑——风雨竹石刻》

分类: 尹氏作品 |
山东省肥城市尹庆祚:《肥城历史名碑——风雨竹石刻》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5年09月01日

肥城历史名碑——风雨竹石刻
尹庆祚
肥城老县志共有四个版本,分别于康熙十一年,嘉庆二十年,光绪十七年,光绪三十四年编纂而成。在其《古迹志》部分,都记载了《汉寿亭侯风雨竹石刻》,尤以康熙本记载最为详细。说明了该石刻在肥城历史上曾占有重要位置,意义极为深远。主要表现为它是汉朝时期的历史文物,又是大名鼎鼎的关帝关二爷关公亲手制作,再说它是石横镇龙庄村关帝庙的填馆之宝。曾被元軍窃走,于长清肥城边界被龙庄村民追回。明朝嘉庆版本记载:天启三年王惟精做县令时被移置儒学明伦堂前魁字壁(魁字由李邦珍进士亲自题写)上方,而且还加上了《王惟精书虞世南关夫子风雨竹赞》:“在龙庄。旧志误为唐,又误为虞世南书乌磁鼎赞。今審为王惟精书改入明。赞曰: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今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值得一提的是《县志》四个版本,记录最详细的则是康熙版主编尹足法老祖:“‘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兹汉寿亭侯(关羽)诗也。字为栁叶篆,作风雨二竹,直干高节,披拂林漓,真夺化工之巧,不细辨之,罔知枝叶之为字也。四方有用石或木板而摹拟之者,圣凡殊度,奚啻天渊,今石刻见在儒学明伦堂前魁字壁,左载《关云长试墨》五字。”
凑巧的是时隔三百年,尹氏族人已相隔数代。寓居台湾的族人历史学者尹勘祚(字德民)族兄,在台湾的中央日报副刋上,发表了一篇《风雨竹石刻》,他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回忆而写。经过十六年后,他看到县志原文,对照这首诗的二十个字,竟然一字不差。令他感到十分快慰。他在这篇文章中回忆到:“风雨竹石碑(刻)嵌于肥城县城内文庙大成殿东壁外侧,与吾邑八景之一鸾台夜月相距不过百公尺,石碑共有两方,每方长约二尺,宽约二尺五寸,为横长方形。右一方石上绘制风雨竹两枝,以修竹之枝叶,组成前面五言诗四句,除此诗中二十字之笔画竹叶外,别无闲杂竹叶混托其中。气韵生动,出于自然。真是天衣无缝。诗的前两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十个字八十八笔画,组成风竹一枝。风竹枝叶自右向左方吹势,极富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概。后两句:“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十个字九十八笔画组成雨竹一枝,其势如豪雨沛降,水滴汩汩自竹叶流泻下来。意境高妙风格超特。风竹因系动态组字,需细读方能辨认。雨竹近于静态组字,一目即可了然。左一方石碑刻序志文约二百字,大意叙述关羽千里走单骑,自己手提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保护着刘备的二位夫人车仗,只身一人,辞去曹操赴袁绍处,寻找刘备的艰难旅程。道经肥城境黄河南岸杨舒村(村在今第六区湖屯村附近,村民多业石刻)因于村外凉亭,亭外修竹被狂风暴雨吹打,触情感怀。因就亭边石碑,以刀器刻志之。末署关羽撰并刻字样。放上方空格处,并有唐初书法家虞世南之题跋,跋文约五六十字。草书,较序志文为小。跋意签为关羽真迹。”
堪祚兄还回忆道:据肥城乡老传,风雨竹石碑历遭劫难,其石左下角巜关羽撰并刻》处与序志文间之裂纹,即系最后一次为元人窃劫经邑人追至长肥边境,自车上摔下之痕迹。至清乾嘉年间重修文庙,始将两方石碑,镶嵌于大成殿东壁外侧高丈余处,以垂永久。风雨竹石碑两方,笔力遒劲,刀峰深邃,神清骨爽,有穿云裂雾势。因年代久远。竹叶枝干字迹多有剥蚀,墨拓之品,愈益蒼劲,晕人宝之,视同拱璧,或谓可趋避火灾-那是神话传说了。勘祚兄对风雨竹的重视,源于在城里上小学期间。每逢周末假日,约三五知已,或到文庙看拓风雨竹碑帖者(以此为业者)。有一次他们也效仿拓碑者墨拓风雨竹,但因年幼而风雨竹碑镶嵌太高,椅凳叠高而上,一不小心两人掉落下来,墨汁溅了个没头没脸,于是偃旗息鼓,花钱买了一张珍存,最后还是在颠沛流离间丢掉了。抗战后,他再去关照风雨竹石刻,不见了踪影。据老人讲是被日本人掠走,不知下落。
勘祚兄于1978年经朋友协助,看到了肥城老县志的四个版本,有关风雨竹的记载,仍是他关心的焦点。他印象嘉庆版县志对风雨竹跋赞尚有疑义,光绪十七年版记载-天啟三年王惟精(县令)书虞世南关夫子风雨竹赞。纠正了不是虞世南亲笔题写。
奇怪的是,好象风雨竹石刻与老尹家有一种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风雨竹的故事,又勾起了我的兴趣,轮到我再写,发往微信公众号。
1989年前后,我任肥城啤酒厂厂长期间,因新产品销路不畅,需加大力度进行广泛宣传,时任老城文化站站长的李德春先生成为我的座上客,他建议采用文艺唱戏、经济搭台的措施,又在矿务局文宣处吴成池老师的策划下,动员起肥城矿务局各矿文艺宣传队,为啤酒搞广告演出,由我和德春等同志作词,吴老师作曲的肥城啤酒厂厂歌应运而生。时间长了,德春先生摸清了我一点心思,对历史文化颇感兴趣,于是他带领我去看过栾家林的汉画象石;北坦和小王庄的远古人遗址;看过曹庄孟成己墓园的石马,被埋在公路豪沟当作了桥基;还有老城群英水库埧址西南方镶嵌在墙壁上的一块风雨竹石刻,令我久久没有忘怀。当时还比较清晰地读出上面的竹叶文字,只可惜那时还没有照相留影的想法。满以为在墙上四面都是石头镶嵌着,为水库一景。
2006年我开始续尹氏家谱,下到村里走访时,我又想起这块风雨竹石碑。专门绕路再去看看是否还安然无羔,遗憾的是,已经被人挖走了。近来当我看到县志和勘祚兄的文章后,总是对这块石刻的印象挥之不去。我还想它是大成殿的风雨竹吗?日本鬼子没来得及带走,而被有心人检到,在1958年修水库时发善心贡献出来的吗?还是后来人防照存世的拓片重刻的呢?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些都成了无头案。
至此,四版《县志》,加上尹氏三人次详述了肥城这一历史名碑,可见他的历史价值之重要。
说了半天,风雨竹的诗意如何理解呢?
关羽的《风雨竹》题画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是一首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其内涵可从多个层面深入解读:此诗相传为关羽暂归曹操时所作(附于竹画中赠予曹操),实为借竹明志:
“不谢东君意”
“丹青独立名”
“丹青”指绘画(竹画),但隐喻青史留名。竹子以墨色(丹青)绘成,虽无绚丽色彩,却因气节赢得千古美名,暗合关羽“忠义”之名的永恒。
“莫嫌孤叶淡”
“孤叶淡”表面说竹画色调清淡,实则隐喻自身处境(如暂时寄身曹营的孤寂)或谦逊姿态。当时关羽势单力薄(无兵马、无地盘),但淡泊名利,只求忠义。劝人莫因外表朴素而轻视其内在价值。
“终究不凋零”
竹子四季常青,象征坚贞不渝。不凋零”预示未来:表达无论遭遇何种风雨(如被迫降曹、千里寻兄),其志终不可摧。
呼应关羽“忠义精神”永不泯灭,即便身处逆境,本质始终如一。
风雨竹的独特寓意
画中竹经风雨而不折,隐喻关羽历经磨难(如徐州之败、暂降曹营)仍坚守本心,终成“武圣”。
此诗绝非简单的咏物诗,而是关羽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人格宣言。它融合了:忠刘拒曹的个人选择;淡泊中见崇高的道德自信;求名于丹青而非当代的历史眼光;超越表象的永恒性的哲学境界。总起来说,“千里走单骑”不仅仅是一段路程,更是一场对信念和忠诚的终极考验。关羽用自己的行动定义了何为“义薄云天”,他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的终极象征之一。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年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