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市尹庆祚:《一门三进士家族的领军人物——尹东周》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一门三进士家族的领军人物——尹东周》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5年08月15日 山西
一门三进士家族的领军人物——尹东周
尹庆祚
继尹庭之后,第二位祀于肥城《乡贤祠》的则是尹东周,尹家占了五人之二,那三位是李邦珍、王纳谏和董振民。成为尹氏家族的又一荣耀。
《泰安府志》《肥城县志》《肥邑尹氏族谱》均记载:尹东周,肥城贡生,任广安知县,升沅江通判,有政绩,娶妾,知其有夫,亟还之。暮夜或馈以金,却勿受,其他矜恤贫寡,义行尤多,诰授奉政大夫,崇祀乡贤。
尹东周是谁?纲公世系五世祖,系明崇祯己卯举人尹足法之祖父,曹庄大进士之列祖。他是开创纲公四支,一门三进士家族的领军人物,从他算起连续十三代(五世至十七世)名人辈出,代代英贤,真正称得上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如若不信,咱就历数一下:
东周曾祖父、祖父、父亲均为秀才。
东周(纲公五世),拔贡,生六子:长勳,贡生;次煦;三【黒力,助的异体字】;四杰;五黯;六熬。俱入庠。
尹文麒、尹文泽及尹序长一门三进士以及尹足法、尹榉、尹岚、尹肇棨、尹序周、尹乐孔等举人皆为其直系后裔。秀才达七八百人。
其中住曹庄这支是次子名煦,煦(六世),优贡生,以子职敕封文林郎;孙足法(七世),举人,历任麻阳、永明等五县知县。足法生三子(八世),一名廪生,两名拔贡,驰封文林郎;足法长子标,拔贡,侯选州同知,驰封承德郎。九世,四名监生,一名贡生,一名庠生,贡生诰封奉政大夫,晋赠朝议大夫,户部云南司郎中。十世,岁贡,侯选州同知,户部云南司郎中。另有武举一名,庠生二名,监生三名。十一世到了大进士、二进士,弟兄四人,两名进士,做官于京城,一名知县,一名都司。这时文字辈已繁衍到五十一人。其后,文举武举都有,秀才们比比皆是。至十五世大进士嫡孙序長,同胞五人,一名进士,一名举人,三名监生。序长之子荣祚,监生,同知銜;升祚从九品。十七世承献庠生,直到废除科举。这一数,恰恰十三代。
曹庄地主庄园里有乾隆皇帝题写的《皇封旧日》,大学士刘墉的《吾乡硕望》,还有地方士绅赠送的《太守第》匾额,在肥城是首屈一指的高光门庭。东周公是这一门庭的领军人物,实至名归。
有关尹东周在云南做官的经历,家谱上记载不多。
为此,莱芜研究尹氏历史文化学者、鲁西尹氏传统文化大讲堂校长、族弟尹祚鹏在网上全面搜索,得到了一些补充:
《云南通志》卷十九记载:
“尹东周,山东人,万历间以沅江通判署石屏州事,裁革各款缗钱,以纾民困,州人祀之。”
《陆凉州志》卷之三 记载:“尹东周,字镐舆,山东人,正直慈祥,革诸耗派,决讞明允,士民无不咸服,惜仅半载,因别委而去。”
《云南通志》卷十五、《石屏州志》卷四都记载了一所 《十公祠》,在石屏州城东门外,祀明知州陈仲晦、曾所能、萧廷对、江墉、罗廷光,署州尹东周、周之相、顾庆恩、朱统鐩,本朝郑相,皆有功德于屏者,额题“贤侯遗爱”。东周公(代理石屏州知州)赫然在列。
石屏州东郊,旧有《十公祠》,年久失修,又遇水淹地震,几近倒塌。新上任知州管学宣急忙筹划修缮,修补残损之处。唯恐日后祠堂再次湮没,于是制作匾额,题写“坪上十公祠”,并撰写对联,以表达敬仰之情,希望石屏百姓永远铭记这十位贤官。乾隆二十年,这位管学宣知州为这次重修撰写了《十公祠碑记》,他以饱满的笔墨,激情的笔触,高度赞扬十公:“石屏州自元代设州置官以来,在此任职的官员不下百余人,但名字载入方志、偶尔还能被人记起的,不到十分之一。”
新任知州管学宣(1690—),江西安福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科三甲五十名进士,任石屏知州。为读者方便,特翻译成白话文,分享给大家:
【译文】
自古以来,南国的甘棠树因召伯(周朝贤臣)的恩德而被人怀念,《诗经·淇奥》里的绿竹也因卫武公的德行而被歌颂。百姓对于治理他们的官员,有功绩就会铭记,有德行就会思念,这样的传统由来已久。后世的人们,有的为活着的官员建立生祠,有的为离任的官员立碑纪念,效仿这种敬仰之意的做法,处处可见。然而,有的不过几年或几十年,祠堂的梁柱就已摇摇欲坠,石碑上的刻字也剥落模糊,最终埋没在荒丘野草之中,名字也随之湮灭的,数不胜数。难道是建筑不够坚固,石碑的雕刻不够持久吗?《鹖冠子》说:“百姓是德行的精华所在。德行若能感召他们,他们的真心就会全部归附。”这话说得真对啊!如果德行不能感动人心,百姓就不会真心回应;百姓不真心回应,那么表面的仪式、私下的奉承,即便一时热闹,终究难以长久。当时或许有人赞美附和,但时过境迁,口耳相传的赞誉渐渐消失,内心的敬仰也不再留存,最终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也难怪会如此了。
石屏州自元代设州置官以来,在此任职的官员不下百余人,但名字载入方志、偶尔还能被人记起的,不到十分之一。东郊原本有一座合祀十位贤官的祠堂,后来因修建塘房(水利设施),竟被迁至塘侧,另建了三间小屋,既无门窗牌位,也无匾额题名,能留存至今,不过是侥幸如祭祀用的“饩羊”(象征性的存在)罢了。乾隆十八年(1753)夏天,连月大雨,湖水上涨,祠堂大半被淹。乾隆十九年(1754)除夕前两天,又遭遇地震,三面墙壁只剩一面勉强支撑,瓦片零落,梁柱歪斜,几乎要倒塌。我(管学宣)急忙筹划修缮,修补残损之处,让这十位贤官的英灵得以安息。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扩建还需等待时机,唯恐日后祠堂再次湮没。于是制作匾额,题写“坪上十公祠”,并撰写对联,以表达敬仰之情,希望石屏百姓永远铭记这十位贤官。只要长久地记住他们,让他们的精神与民心相互感召,就不会最终湮灭,就像召伯的甘棠、卫武公的淇澳一样,永远不被遗忘。
这十位贤官是谁呢?原祠在东郊祭祀的有:曾所能、萧廷对、罗廷光、顾庆恩、郑相;在皇华堂祭祀的有尹东周;在九天观祭祀的有陈仲晦;在州衙前祭祀的有江墉、周之相、朱统燧。他们的籍贯和政绩,都记载在《石屏州志》中,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附:管学宣《十公祠碑记》原文:
十公祠碑记
知州 管学宣 (安福籍)
自南国甘棠,不忘召伯;淇奥菉竹,载咏武公。民之于上,有功则怀,有德则思,由来旧矣。后世或建生祠,或立去碑,踵其义者,所在都有。然或不数年,不数十年,而楹檐漂摇,石碣剥落,仍湮没于荒坵蔓草名磨灭者,不可胜数。岂堂构之肯未固,贞珉之勒未坚欤?鹖冠子曰:“万民者,德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毕至。”诚哉言乎,德不能感,则精不应,精不应,则文貌之相承,私情之相悦。当其时,或若赞美,依阿而不能置,及时过事迁,口耳渐违,心神不依,其视若寻常漠然,而不管于其怀者,比比皆是,亦无怪其然也。
屏自元设州建官以来,刺于兹者,不啻百余辈,而名载志书,及偶能记忆者,百不什一矣。东郊旧有合祀十公祠,以修塘房,竟借用塘侧,另建三小楹,无门窗牌位,无标榜题额,其硕果幸留,饩羊仅存欤。癸酉(1753)夏,雨淫而湖涨,祠大半就淹。甲戌(1754)晦前二日,地复震,壁有三,聊存一。而瓦甃零落,榱梁挠折,几于不支。宣急图其存,为葺残补缺,裨十君子攸宁焉。而心热力绌,欲扩充尚有待,惧后此之仍就湮也。乃为匾曰:坪上十公祠,并书联识,景仰之意,俾屏人之常有此十公也。长有此十公,而精精相感,不终磨灭,如甘棠,如淇澳,永永不忘也。十公为谁?原祠在东郊之曾公所能,萧公廷对,罗公廷光,顾公庆恩,郑公相,祠在皇华堂之尹公东周,祠在九天观之陈公仲晦,祠在州前之江公墉,周公之相,朱公统燧也。其里籍政迹,载在州志,不赘书。
2025.8.15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年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