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竹县尹氏家族的迁徙与支系繁衍

分类: 尹氏世系 |
四川省大竹县尹氏家族的迁徙与支系繁衍
阿宁跳格子2025-05-10 云南
大竹县概述
大竹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是达州经济建设的重要副中心和城市副中心。
达州市,这座被誉为通州、绥定、巴渠和“中国圆心城”的城市,是四川省下辖的一个重要地级市。它不仅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还是川渝鄂陕四省交界处的交通枢纽、文化商贸中心以及生态宜居的区域中心城市。截至2019年,该市共下辖2个区、4个县,并代管1个县级市,其总面积达到了1.66万平方公里。
大竹县,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远古时期曾是賨人国的领地。自南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设县以来,其名称便与“竹多竹大”紧密相连。历经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的再次置县,大竹县的名字得以沿用至今。1949年12月,大竹迎来解放,随后划归川东行署区大竹专区。1953年2月,大竹专区被撤销,转而划入达县专区。到了2000年1月,撤地设市的改革使得大竹县成为达州市的一部分。如今,大竹县幅员面积广阔,达到2078.79平方公里,人口众多,2021年末常住人口已达83.85万人。在行政区划上,大竹县下辖3个街道、23个镇以及5个乡,境内尹氏人口主要源自“湖广填川”等多支系后裔。
尹氏家族迁徙与发展
水槽沟、垭角铺、茶园、高穴镇三层岩尹氏
北宋保信军节度使尹氏崇珂公的第三子昭棻,在安福石门(后历改高门、诚门)开创了尹氏家族的基业,传承至绍、缮兄弟。绍公的长子宗陶,历经九传,至斗元公,字长翁,行定三,于1267年(咸淳丁卯年)中举。斗元公之子鼎祚,在元初迁居湖广邵阳,娶张氏为妻,生有四子:君文、君琳、评士、评翰。评翰,字圣璧,娶林氏为妻,生有一子政清。政清公,字道南,生于1334年(元统甲戌年),随朱元璋大军攻破陈友谅,官至游击将军,后落籍邵东仁风井田,传福禄、福孙昆仲。
宋代始祖传至明清时期,尹氏家族通过多次迁徙,形成了多支系聚居在大竹县的状况。福禄公生子三:兴和、兴昌、兴华。兴和公十一传至百允,字克让,生于1715年(康熙乙未年),于1751年(乾隆辛未年)入川,辗转多地后,最终落籍于大竹县西乡水槽沟(今属大竹县中华镇垭角铺村)。百允公娶宁氏为妻,卒于原籍,生子二:世承、世辅,子孙聚居于双碑、书房塝一带,发展至今约有50多户。
兴华公七传至卿铅,字南轩,娶李氏为妻,生子三:仁第、仁曜、仁竺。仁第公之子道义,字德生,生于1654年(顺治甲午年),于1703年(康熙癸未年)举家迁川,落籍于大竹县西乡垭角铺。在这里,尹家占地广泛,上起鸡公岭,下至大河李家桥、徐家堰一带,四周都是尹家土地,中间一条河即后世所名的尹家沟。道义公娶张氏为妻,生子三:良玉、良朋、良明,仅良朋公一房发展至今约有20多户。
仁曜公之孙良美,字惟德,生于1684年(康熙甲子年),迁居大竹县西乡茶园,与垭角铺相邻,发展至今子孙约有30多户,如今大多已迁入城区。
政清公次子福孙十传至怀义,字永思,生于1664年(康熙甲辰年),娶詹氏为妻,生子五:良僯、良僊、良仟、良傛、良僖。怀义公去世后,詹氏夫人携五子一同迁居四川省大竹县长乐乡,落籍南门外三层岩(今属大竹县高穴镇双店村),发展至今约有30多户,部分住附近石河村与高穴街道。
观音镇十块田尹氏
江西祖籍迁至湖南,后分支迁至四川,形成大竹县十块田的基业。本宗的祖籍位于江西吉水县十八都八甲鹅颈大坵,始祖为尹瀞。经过数代传承,至玉文、玉龙、玉虎兄弟时,因明朝天顺己卯年(1459年)宁远县西洞的荒芜和虎患,玉文公决定迁居零陵县兴仁乡丰乐里大塘。后来,后人在万历乙酉年(1585年)于硖石坝购置了产业,并册名为尹世琬。玉龙公留在了宁远县西洞老虎沟,而玉虎公的后人则世居桂阳州。
玉文公与周氏夫人共生有五子:志兰、志松、志柏、志梅、志柳。其中,志松公的五传至汤缙,字清台,他在康熙丙戌年(1706年)入川,最终落籍于大竹县仙门乡安乐里,开创了十块田的基业。汤缙公与袁氏夫人共生有二子:三泰、三科(无子嗣)。三泰公,字崑寰,他在康熙乙丑年(1685年)出生,并与王氏夫人共生有三子:自龙、自虎、自莘,从而形成了三大房支。
观音镇贵子沟、妈妈镇董槐沟、黄鹰岩尹氏
湖南先祖分迁至大竹县各地,发展成多个分支。本宗的祖籍位于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福田乡福田里岿山万池塘,先祖为伯宦公(或伯官)。经过数代传承,庆、承爱、承赛、承爵兄弟分衍,其中承庆公的后代传至时宝、时宠、时鹤兄弟。时宝公,字魁寰,配罗氏,生子六人,后因土地不足,高权公举家迁往长乐乡福庆里七甲董槐沟,时宝公一脉因此分处两地。时宠公后闻川中境况佳,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一同入川,落籍大竹县顺化乡长乐里。高景公后转迁至桐油寺附近的黄鹰岩(今属大竹县妈妈镇),而高聘公无子嗣。此外,开德公另居大竹城东二圣乡的东柳村,现约有10户人家。
石子镇尹家湾尹氏
清代迁入四川,以维万公传下形成尹氏大宗。本宗的祖籍在湖广地区,但具体地点已无法考证。在清朝康熙辛巳年(1701年),先祖士华公带领全家迁入四川,最终落籍于大竹县天城乡的牛屎滩。士华公的儿子维万,字飞鹏,又从牛屎滩迁居到马家湾附近,与马姓邻居毗邻而居,并在尹家湾(今属大竹县石子镇互助村)开基立业。维万公传下贤、之远(无子嗣)两兄弟,其中之贤公生育了枝重、枝俊、枝桂三个儿子,自此尹氏家族枝繁叶茂,子孙兴旺。如今,尹氏子孙已发展到大约300人左右,他们均追溯至茂怀公。
童家镇袁家坪尹氏
江西迁四川,定居于袁家坪,分两房发展。本宗的祖籍在江西吉安,但详细地点已不可考。在有本和忠樑叔侄的带领下,他们一同迁入四川,最终在大竹县仙门乡昭明里马鞍山坎下的袁家坪落脚。初到新地,因对当地情况不熟悉,他们先是在老湾居住,后来又迁居到松树坡。这两位入川的始祖,分别繁衍成两大房支,如今已发展至40余户。
月华镇八块田尹氏
雍正年间从湖南迁来,后迁至其他地区。本宗源自湖南省永州府东安县,先祖应先公在雍正年间迁入四川,最终定居于大竹县东乡月华场八块田(现属于大竹县月华镇井岗村)。自开基以来,本宗一直人口稀少,部分族人转迁至五峰山林场生基坪,另有部分迁往大竹城区。如今,八块田已无尹姓居住,而生基坪一脉历经多次迁徙,最终定居于九银村,目前仅存5户。竹阳镇的尹姓子孙也已定居,但仅存3户。

家谱与历史见证
在民国时期,川东五县的家谱记录了当地尹氏族人的迁徙与发展。这些家谱不仅记载了族人的世系,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和家族状况。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尹氏族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