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携手共赴国难——(今山东省肥城市)尹辉、刘振英烈士的故事
(2025-08-08 07:22:33)分类: 尹氏资讯 |
夫妻携手共赴国难—(今山东省肥城市)尹辉、刘振英烈士的故事
泰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在肥城市老城街道李屯村,至今传诵着革命烈士尹辉、刘振英夫妇志同道合、共赴国难的悲壮故事。
丈夫尹辉,原名尹茂祚,1918年生于肥城县第一区李屯村(今属肥城市老城街道)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牺牲前担任中共肥城县北五区(今肥城市王瓜店街道泰临公路以北辖区)区委书记。妻子刘振英,牺牲前担任肥城县北五区妇救会主任。她出身县城一个富足开明士绅家庭,父亲刘继河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人士、中共特别党员,胞兄刘钊是中共早期党员。刘振英在父兄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尹辉幼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32年考入肥城县第一高等小学,1934年以优异成绩被肥城县师范讲习所录取。在讲习所求学期间,尹辉关心国事,追求进步,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肥城五区东大封村(今属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前街小学任教。这时的华夏上空阴云密布,日本军国主义继1931年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又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事变,侵华野心日益膨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胸怀报国大志的尹辉坐不住,于1937年5月不顾父母和同事们的再三劝阻,毅然辞去教职,考入山东省军官教练养成所,刻苦学习军事,企盼有朝一日驰骋疆场、保家卫国。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蓄意挑起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学校被迫停课,在校学生临时编成三路军政训处战地服务团,分赴各县进行战地服务,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斗争。尹辉被分配到战地服务团二大队三中队,先后到鲁北的禹城、平原、商河、临邑等县开展战地宣传服务。1937年12月下,日军的铁蹄践踏山东,国民党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率10万大军不战而逃,省会城市济南随即沦陷。战地服务团撤至徐州后被当局遣散,尹辉的从军报国梦从此破裂,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不再抱有希望。1938年初,正当赋闲在家的尹辉忧郁苦闷之际,他的内兄共产党员刘钊来访,给妹夫和妹妹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他们参加中共领导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刘钊的一席话,使尹辉夫妇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中坚力量,爽快地答应一起参加抗日救国斗争。
体弱多病的母亲得知儿子儿媳就要离家抗战的消息,忧心忡忡地说:“孩子,娘知道你们出去打鬼子是好事,撇下我们老两口没什么,可总不能撇下你们的两个孩子呀!”尹辉耐心地劝慰母亲:“娘,您二老把我拉扯大不容易,我也舍不得撇下你们。可眼下日本鬼子打到了咱们的家门口,不把侵略者赶走,能有安稳日子过吗!”母亲缓和了口气,退让了一步:“你去打鬼子娘没意见,可振英得留下。她一个妇道人家,整天在外边跑可受不了。再说,孩子和家里也离不开她。”刘振英笑着对婆母说:“娘,俺能行,眼下打鬼子正是用人的时候,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等打跑了日本鬼子,俺一定加倍孝顺您。”这时,父亲站出来帮腔助阵:“孩子他娘,既然孩子们都商量好了,你就让他们去吧,家里的事还有我呢。”母亲听父亲也这么说,不再强行挽留。从此,尹辉夫妇踏上了抗日救国、共赴国难的征程,在斗争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冬,肥城县教育救国会成立,尹辉任救国会宣传部部长。1940年,尹辉调任北五区区委组织干事,刘振英担任北五区妇救会主任。这个时期,日伪军气焰嚣张,抗日形势趋于恶化。尹辉夫妇不惧艰险,日夜奔忙,顾不上照料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数月见不上亲人一面。而此时的家中也度日如年,倍加煎熬。因为家乡李家屯距日军驻肥城县城大本营近在咫尺,日伪军三天两头到尹辉家中搜查,抓不到人就对尹辉的父母威胁恫吓、敲诈勒索,经常闹得家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尹辉的父母整天提心吊胆、寝食难安。1940年初的一个晚上,尹辉有事路过李家屯,忍不住对父母和孩子的思念牵挂之情,借助夜色的掩护悄悄潜回家中。当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看见昼思夜想的儿子突然出现在面前,激动的老泪纵横、话不成声。两个孩子听到爸爸的声音,从被窝里跳起来,双双扑进尹辉的怀抱。幼小的儿子扯着父亲的衣襟说:“大大,俺娘什么时候来看我们呀?”尹辉强忍着泪水,安慰儿子说:“乖孩子,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你娘过几天就来看你们姐弟俩……”
这时,尹辉听到屋顶有响动,立时警觉起来,将油灯吹灭,从门缝里瞅见院内晃动着几个模糊人影。原来,伪军小队长韩玉彪率领汉奸前来偷袭,发现屋里有亮光,随即指使喽啰们将屋子包围,同时派人爬上了屋顶,占据了制高点。尹辉见情况危急,拔出手枪准备战斗。父亲慌忙催促儿子:“你快走,不要管俺。”尹辉望着惊恐不安的老人和孩子,镇定地说:“大大、娘,有我在,你们不用怕。”母亲上前推了儿子一把:“傻孩子,快走!他们抓不到你,不会把我们怎么样的。”尹辉洒泪辞别父母,闪电般夺门而出,就地一个翻滚,风一样冲出院子。待敌人发现时,尹辉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之中。汉奸小队长韩玉彪没抓住尹辉,气急败坏吼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找那两个老家伙算账去!”说着带人闯入屋内,将尹辉的父亲抓进了县城,并将尹家砸了个稀巴烂。尹辉的母亲经不住这么沉重的打击,从此一病不起。这时,尹辉的幼女又患上了麻疹,因无人照料,得不到医治,病情日益加重。尹辉夫妇知道母亲和孩子病得厉害,但由于敌人封锁严密,无法回家看望施救。不久,尹辉的母亲和女儿相继衔恨病逝,家里只剩不满两周岁的儿子,靠左邻右舍偷偷照看着。噩耗传来,尹辉夫妇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但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将巨大的痛苦压在心底,坚守在工作岗位,默默地为党工作。后来,尹辉的父亲在党组织的营救下逃出虎口,儿子也被党组织从家中接了出来,寄养在黑牛山村(今属肥城市桃园镇)“堡垒户”顾宪武家中。
1941年3月,日军推行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抗日斗争形势愈加严峻。这时,尹辉临危受命,担任了北五区区委书记。同年7月15日晚,尹辉的爱人刘振英和部分区干部前住南尚里村(今属肥城市新城街道)开展工作,拂晓时被前来“扫荡”的日伪军包围。刘振英冲出包围圈后,突然想起自己的工作笔记本没有藏好,担心被敌人发现,便不顾一切地转身返回,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尹辉听到妻子牺牲的消息后如雷轰顶、悲痛欲绝,心里发誓:“振英,好样的!这个仇,我一定替你报。”擦干眼泪,面对同志们发誓:“请大家放心,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日本鬼子血战到底!”
1941年7月,日军纠集1万余日伪军对泰肥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为避敌锋芒、保存力量,中共肥城县委根据上级“精干隐蔽,大部转移,小部坚持”的斗争方针,决定把大部分县、区干部转移到黄河西,只留少数精干人员坚持敌后斗争。县委考虑到尹辉家庭连遭不幸的情况,决定让他转移,但尹辉坚决不肯,请求留下坚持斗争。
1942年1月30日,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尹辉带领区小队6名队员由东里村出发,悄悄绕过敌人的据点和岗哨,到张家屋村一带开展工作。黎明时,他们来到张家屋村附近的一座小山,躲进半山腰一间石屋短暂休息。尹辉同样又困又乏,很想睡一觉,但为了大家的安全,他一直坚守在石屋旁边,为大家站岗放哨。天亮时,尹辉突然发现山脚下涌动着几十个伪军,正朝石屋方向扑来,于是紧急叫醒大家,准备转移。这时,敌人近在眼前,已经来不及行动了。尹辉当即决定单独引开敌人,为同志们脱险创造条件。他向战友交代了一番,手枪往腰里一插,顺手扛起一捆秫秸,大摇大摆地向西走去。没走多远,就被敌人发现,大喊大叫着追上来。尹辉见敌人上了钩,便加快了脚步。敌人一边开枪示警,一边穷追不舍。尹辉扔下秫秸,飞也似的狂奔不止。石屋藏身的同志趁机迅速撤离、全身而退。尹辉倚仗地形熟悉,三转两拐,把敌人甩掉后藏进一个隐秘山洞。敌人在山上折腾了半天,没有发现尹辉的蛛丝马迹,便垂头丧气地下山去了。
尹辉在山洞一直躲到天黑,才悄悄下山在张家屋村与同志们会合,连夜召开抗日群团组织骨干分子会议,传达了县委关于广泛发动群众、坚持敌后斗争、粉碎日伪“扫荡”、携手共渡难关的指示。散会时东方已经破晓,尹辉等人正要离开,村外突然响起了枪声。岗哨前来报告,五区伪区长王乐海带领一个中队的汉奸已经抵达村头,情况万分紧急。尹辉处乱不惊,临危不慌,一面安排与会人员分散隐蔽,一面组织区小队边打边撤,将敌人引向村东的小寨山。敌人见区小队上了山,便将小寨山包围。天渐亮,敌人开始向山上进攻,接近山顶时,尹辉一声令下,隐蔽在岩石后面的区小队一齐向敌人开火,顿时枪声喊杀声响成一片,打得敌人鬼哭狼嚎,连滚带爬地退下山去。众伪军刚退至半山腰,就被后面督战的王乐海逼了回来,疯狂向山顶猛冲。尹辉组织密集火力,再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区小队经过两次反击,所剩子弹已经不多,尹辉一面指挥同志们交替掩护后撤,一面发挥自己枪法精准的优势,利用仅有的几颗子弹阻击敌人,连续撂倒了数名汉奸。战斗中,尹辉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之中。同志们见尹辉身负重伤,纷纷跑上前来,争着背他一块转移。尹辉示意大家放手,缓缓地从怀里掏出染了鲜血的600元钱,吃力地说:“这是我们的活动经费,连同我的匣枪,请你们交给组织。我不行了,你们赶快……”话没说完,便停止了呼吸,年仅24岁。同志们含着悲愤的眼泪掩藏了他的遗体,怒吼着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而去。
尹辉、刘振英夫妇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他们以身报国的献身精神,永远鼓舞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根据《泰安先驱》第三集载杜宪河、司家辰、张建设文章及有关资料改写)
(赵学法)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