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市尹庆祚:《进士尹庭为重修肥城北门迎恩桥作记》

分类: 尹氏作品 |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进士尹庭为重修肥城北门迎恩桥作记》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5年07月27日 山西

肥城历史文化学者风流先生,在《肥城卧虎石城》一文中这样写道:“肥城老县城,北枕群山,足蹬大河,左右有川,顺势南下,风水宝地也。有堪舆仙人告知县令:肥城须建有王气的城池才能镇守。虎为兽中之王,可建成如虎,伏卧此地。县令依计,將县城改为卧虎形状,头南尾北,只设南北二门。南曰文安,北曰武定。东西二门闭之。”说明老县城是以南北大街为主要交通道路。北门武定门外,架设在护城河上的主要桥梁叫做迎恩桥。它是来自京城、省城的圣旨、诰命、檄文、号令等重要文书,进入县城的第一道重要关口,所以叫做迎恩桥。
迎恩桥车马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擦踵,耗损很快,再加上大雨和洪水冲刷,长时间以来,修缮不及,险象环生。在明嘉靖年后期,有位叫李第的老者,生性善良,乐于扶贫济困,抢修废坠。遂振臂一呼:重修北门迎恩桥!此桥桥体不大,但位置显耀,意义非凡。他是老县城的南北通衢,需要的是坚固结实,安全保障,美观大方,具有行路和观瞻的双重作用。本来打算让县衙门予以资助,但县官未予理睬。李第于心不忍,于是自力更生,发动民众捐款,组织能工巧匠,自认设计和监工。
桥体半年多建成完工,当地士绅和民众一片欢呼,一起邀请尹庭来为建桥作记,以刻碑记念,尹庭没法推卸。8年前,尹庭与李第的儿子李邦珍同榜进士,而且尹、李两族同为世谊。做官六年,在湖广道监察御史的任上,因参与状告奸臣严嵩父子,他俩同被廷杖打出朝廷,尹庭“廷杖回籍永不录用。”这时尹庭赋闲在家,他没有推辞的任何理由。李邦珍复职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丁內艰在家守制。于是由尹庭撰文,李邦珍书丹,记录下了这段建桥历史。


尹庭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赞扬李邦珍:“正在直言进谏、议论朝政而名扬海内,辅助朝廷谋划,而功绩足以铭刻在鼎钟之上。”间接地抒发了他在状告严嵩父子一案中,枉被除籍的内心不平。
为考虑读者阅读方便,在原文基础上稍做加工,把这篇建桥记呈献于大家:
肥城建于元代。武定门外,旧凿隍池(护城河),深数尺。有城就得有护城河,有河就得有桥。该河联通泰山西麓,诸川合流汇于东北城隅。时值霖霪大作,则濠池之下河水奔腾、汹涌澎湃,常常影响交通,引起人们的诟病。旧有石桥,不知起于何时,至今岁月久远,桥墩倾圮,石板颓落,过桥的人战战兢兢,生怕掉进河里。更何况车马经过,车辙马迹坑坑洼洼,车上的人和货物上下颠簸,东摇西愰,那就更加危险了。
当时有位受过皇封的李逸轩老翁,乃侍御同川先生(李邦珍)之父也,济孤贫,恤困滞,修废堕,得于天性。目此桥之敝,怜悯行者之艰,其心不忍。遂躬步山巅,沿河巡行。距城
二里,见东山之岩,山根隆起,土势峙立,远眺近视,乃曰:“此山必有巨石焉, 可以用作桥址的基础和桥墩,天生石材,可以建桥梁。”乃设三牲酒礼,约亲友,祭祷于兹山之神。
祷毕,令石工开启,果得大石如许,长数丈余。其材直挺平整,易于开采加工。真是上天赐予。
众人都以为奇绝,较之秦帝以神鞭驱石,唐人铁牛系缆的建桥故事相比,其为力也差不了多少。乃命道士张进道者,报告于县,县太爷反应冷淡。心想只有自己亲自挂帅,鸠工聚匠,向众人化缘募财,以成就修桥心愿。于是工匠们测量石料的厚薄、校正材料的平整,备齐工具,调配土方。广泛征求多方支持,汇聚群众的力量,伐石为墩,化铁为钉,石料交错,贯以铁扣,旧基加长,宽则加倍。不日,桥之基墩屹然而立,焕然一新。
基成而没有结实的桥梁,则前工尽弃,不是经久之计。于是又一次发动群众齐心合力,云集众财。基上枕以横木,压以长梁,复以石板,以便径行,在平坦的桥面上增加石栏,以防失坠者。桥基非常坚固,栏杆非常完备,尺度也非常规整。这足以让此桥长久存在,便利人们居家出行和渡河。这岂止是让肥城增添了一处宏伟景观!
该桥始建于丁巳年(1557 年)十月朔吉,讫功于戊午(1558 年)之春。此工程,官府没有花钱,劳役也非花钱雇佣或强行摊派,也没有逼迫工匠加班加点,事后均没有抱怨的言语。当地的士绅和百姓都非常高兴,一起前来请求我写篇文章,用来刻在石碑上纪念。
我认为君子做事,不能马虎草率。劳役之事,如果不是为国家谋划就不做;利益之事,如果不能惠及百姓就不做;行动,如果不是合适的时机就不做。如今圣明君主在上,四海一家,正是天下有道,需要守卫四方的时候。《易经》里有条重要训诫:王公设置险要以守卫国家,及时修建行人和车马通行的桥梁,是完善王政的紧要事务。这座桥的修建,不只是让远近四方的人免去挽起裤腿、光脚涉水的忧患。万一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凭借它进行防御,使它如同注入沸水的护城河及天堑一样的功能。况且这项工程进行的时候,正好赶上荒年,工程一开工,就救活了数百饥民,这又符合《周礼》中救济灾荒政策的规制。辛劳由一人承担(指李翁),保卫的是国家;钱财由个人捐出,恩惠遍及百姓。这样的功绩,不是寻常工程可以类比的。比起那些搜刮四方钱财来修建豪华寺庙佛塔,耗尽国库储备来营造华丽楼台宫殿,以此作为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的资本,两者相差何止天壤之别啊!希望后来的人看到这项工程,能推想李翁的这份用心,时常加以考虑维护:损坏了就修补它,倾斜了就加固它,淤塞了就疏通它。让肥城的护城河和桥梁,永远像今天这样完好。这样,国家的屏障、百姓通行的便利,就可以长久地传承下去了!
李翁名叫李第,字汝登,“逸轩”是他的别号。因为儿子显贵,他被封为浙江道监察御史。上天赐给他丰厚的福气,享有高寿。他有像李邦珍这样出色的儿子,以著名进士的身份担任御史(柱史),正在直言进谏、议论朝政而名扬海内,辅助朝廷谋划而功绩足以铭刻在鼎钟之上。他的孙子们众多,也正青云直上,家族福泽绵长的征兆,正在显现。因此一并提及这些,作为积德行善的借鉴。
赐进士及第,湖广道监察御史,邑人金峰尹庭撰文
嘉靖岁次戊午(1558 年)孟秋之吉
嘉靖戊午年(1558年)初秋吉日立碑。
2025.7.26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年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