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佐周:闻说阁老有后身----(今江西省庐山市)成化宰辅尹直墓探究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尹佐周:闻说阁老有后身----
(今江西省庐山市)成化宰辅尹直墓探究
尹佐周 蓼南发布2025年07月11日 江西
作为庐山市尹氏一份子,对于明代宰辅尹直我一直有着非同一般的崇拜和迷恋。毋庸赘述,笔者自然知道其位于盐山岭的墓冢。但尹直为何在庐山市留有一处墓冢,又一直是本人心中的疑惑。
祭
每年清明前夕,庐山市尹氏各村落派出的代表都会相邀来到蓼南乡渚溪村下扬澜东面的老龙角,风雨无阻。因为那里有他们引以为傲的肇迁祖直公的墓地。他们要按照传统习俗,一起祭拜阁老太公尹直。
每逢祭祖,尹家人都是匆匆就个早餐,然后开车奔赴老龙角。头边车停好不一会,路旁便停满了型号颜色不同的各类车辆。远远望去,停泊的车队就像一条曲曲弯弯色彩斑斓的长龙。前些年,小车还没有普及,参加扫墓的多为各村的头人或是自发参加祭扫的热心乡民。他们常常要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墓地。尹家人大多聚居在新华村,这里离墓地有十多华里,前面的路是土路,走起来不怎么费力。但穿过上扬澜后便是一色的沙子路,无论你怎么使劲也走不快。提着祭品的人不知不觉步子就慢下来了。遇上跨越山岭或是上坡,便愈加气喘吁吁。这时,大伙真希望吹来一股凉风,让其穿透行人的衣衫。
祭祖开始,领头人组织尹氏族人行鞠躬礼,依次上香献花。懂族史的族人还在现场为祭扫人员讲解起关于尹直的种种有趣的传说。祭扫仪式结束后,车队便行驶到渚溪街等待会餐。
渚
粗略看去,渚溪不过蓼南乡一个普通村庄,实际上它还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的古街镇,其历史地位如同地理位置般不同凡响。渚溪地处鄱阳湖和赣江汇合点西岸,与老爷庙隔湖相望。这里汇聚了江西省的五大河流,即赣江、饶河、信江、抚河和修河。渚溪村外有个罂子口,扼鄱阳湖东西湖之咽喉,在庐山市主城区南十公里处,扬澜与都昌左蠡之间。《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刘裕败卢循,明太祖败陈友谅,王守仁破宸濠,洪杨军困曾国藩,使内湖水师不得出江皆在此。因形似罂瓶,故名。明清时期的渚溪街就是鄱阳湖边重要的街镇和码头(明万历年间星子县仅设渚溪、青山两镇),繁华异常。当时渚溪镇的地位仅次于沿湖属江西四大古镇的吴城镇和河口镇。清代在这里设立巡检司,驻扎了不少于一个排的军力。驻军负责查验过往船只和行人,并对所带货物征收税费。1954年,渚溪街毁于洪灾。1998年,启动移民建镇,低于水淹线的村民纷纷移民进城或迁往高处建房。如今在这里居住的人口越发稀少,常常只有老人、妇女和小孩。
尹氏与渚溪素有渊源。据查考,目前发现庐山市最早的尹氏墓葬为明成化乙巳年(1485年)的明故尹孺人郭氏墓,其碑文曰“洪武年间太叔父子源从其太父子文徙居渚溪遂更其姓曰尹”,可见最早定居庐山市的尹氏出现在明初。《星子尹氏宗谱》历来尊直公为渚溪尹氏始祖。其初修谱记载,尹直“因昼锦荣归,道经渚溪之地,观匡庐之秀,揽蠡水之奇,遂卜居洞庭祠之右,以此为箕山颖水之间,及卒卜葬于渚溪车垅口老龙角,作尹氏洞庭祠”。尹氏后裔主要分布在蓼南乡的八个自然村(其中有一部分迁居共青城市泽泉乡涂山村),这八个自然村分别是蓼南乡新华村的松树湾、程家湾、牌楼尹、老屋尹、凤凰嘴、四方湾、对面尹和渚溪村的渚溪自然村。
渚溪尹氏早期(主要指十七世纪中叶之前)的居住地和墓葬地主要也集中在今蓼南乡渚溪村境内。《星子尹氏宗谱》记载,直公葬于渚溪车垅口老龙角(今渚溪村下扬澜东约1000M处),尹瓒、尹埥两对夫妇亦葬于此;子汶、子源及仲良、仲斌四对夫妇俱葬老龙角;仲芳、尹城、景宝、景实、景资五对夫妇俱葬车垅口,仲敬夫妇葬盐山岭;稍后的尹瑛、尹琛两对夫妇葬于扬澜尹家塄。老龙角、车垅口、盐山岭、扬澜尹家塄大概是同一地点,就在现存的尹直墓冢附近。
清代之后,除相汤支系留居渚溪外,其他支系先后迁居现今的新华村。
尹
说起尹直,那就不得不提及明宪宗朱见深及其爱妃万贞儿。这三位都是历史名人,并且彼此关系非同一般。
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两岁时被立为太子。正统己巳(1449年)九月,发生了几乎让大明亡国的事件——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为了国家大义,在于谦等重臣的倡议下,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总算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继位的朱祁钰为了巩固自身利益,将五岁的朱见深太子之位废除,降为沂王。五年后,石亨、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复立明英宗为帝,十岁的朱见深再次复立为太子。年幼的朱见深,像风中棉絮,在成人的游戏中,被扯得七零八碎,这给他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以至于落下口吃的毛病。
明宪宗与万贵妃的爱情堪称明朝最感人的姐弟恋。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时,19岁的万贞儿受孙太后指派成为他的贴身侍女。在朱见深太子之位失而复得、经历幼年皇位之争的艰难日子里,万贞儿一直守护在他身边。朱见深最为落魄寂寞之时,万贞儿给予其温暖和呵护。这种温暖和呵护使他对万贵妃产生了恋母情结,这也是他一辈子对万氏宠幸的最大原因。成化丁未(1487年)正月,万贵妃病逝,朱见深恸曰:“万侍长去,吾亦同归”。果然,八个月后朱见深撒手人寰,这一年他才41岁。
客观地说,明宪宗朱见深英明宽仁,他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有君王的风度 。他在位期间的治世被称为“成化新风”,为之后的弘治中兴奠定了基础。
据史料记载,尹直与明宪宗朱见深是政治上的盟友。明成化丙午年(1486年),尹直入阁后,见了皇帝都是有话直说。宪宗对尹直的看法也大多赞成。即使有时候犹疑不定,但最终还是采纳尹直的意见。如果不是明宪宗随万贵妃匆匆离世,尹直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一定会得到更为充分的施展。
尹直是江西泰和县人。其祖父为尹子源,号岩泉,受杨士奇推荐,入翰林预修《永乐大典》,以功受官于福建福清河泊,具体负责征收地方鱼税,曾主修《泰和逢原尹氏族谱》。从这个意义上说,尹直还是个官家之后。
尹直,字正言,号謇斋,江西泰和逢原人,生于明宣德丁未(1427年),景泰癸酉(1453年)举人,甲戌(1454年)会试第二,廷试赐高第,改翰林庶吉士,参与编修《寰宇通志》。丙子(1456年)五月,除编修。天顺元年(1457年),奉命祭祀南海,戊寅(1458年),参与编修《大明一统志》,明宪宗即位,充经筵讲官,参与编修《明英宗实录》。当时有人提出革去景泰帝号,尹直以《实录》作论据进行辩驳,提出“其功过足相准,不宜去帝号。”成化丁亥(1467年),《明英宗实录》修成,升侍讲,同年参与校对《贞观政要》。壬辰(1472年),升侍讲学士。乙未(1475年)升礼部右侍郎。丙申(1476年),以父逝而归乡守制。己亥(1479年),服阕,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甲辰(1484年),升南京礼部左侍郎。丙午(1486年),转为兵部左侍郎,同年九月,改为户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随即加封太子少保,升兵部尚书。次年(丁未)主考会试。明孝宗即位,尹直受到各方弹劾,被迫致仕返回故里,在泰和自号澄江居士,潜心著书立说,弘治九年(1496年),上表贺寿,上《承华箴》,以期返回朝廷,被明孝宗拒绝,正德六年(1511年)十二月戊子病卒,享寿八十五岁,朝廷赐祭葬,谥“文和”。
尹直自幼明敏轩豁,才名远播,在礼部上疏言事,多切中时弊,又表奏省度僧道,汰黜天文阴阳生中诡籍之辈合计数百人。刚到兵部时,适逢贵州镇巡官奏报苗叛,请求发兵攻打,廷议将从,唯独尹直不从,认为是镇将启衅邀功,需加以勘实,后果如其言,由此避免了一场兵灾。然而,尹直为人疏俊,不拘小节,也颇以才气自负,因此多招人议。其为文瞻逸浑健,步骤大家,所著《皇朝名臣言行通录》等流传于世。曾主修《逢原尹氏家乘》,梳理部分文献。
尹直性矜忌,不自检饬,与吏部尚书尹旻相恶。明弘治九年(1496年),尹直上表贺万寿,并以太子年当出阁,上《承华箴》,引先朝少保黄淮事,冀召对。孝宗帝却之。正德辛未(1511年)病卒,谥“文和”(尹氏堂号之一的“文和堂”,即出自尹直明敏博学之故)。传世著作有《试录序》和《澄江文集》《名相赞》一卷,《南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明良交泰录》十八卷,《蹇斋琐缀录》八卷。
困
渚溪尹氏自十八世纪中叶修纂宗谱以来,一直尊奉尹直为肇迁祖,历届相仍至今。
从首届渚溪《尹氏宗谱》以来的历届族谱不乏此类记载:直公“因昼锦荣归道经渚溪之地,观匡庐之秀,揽蠡水之奇,遂卜居洞庭祠之右,以此为箕山颖水之间,及卒卜葬于渚溪车垅口老龙角作尹氏洞庭祠”。
不仅如此,数百年来,在渚溪尹氏还留下种种口传。大致是说直公去世后,葬礼颇为隆重,共有四十八匹棺木同时抬出,葬的地点十分分散,就连都昌、永修(柘林)等地都有尹直之墓。为防外人盗墓,出殡时孝子皆不送行。尽管保密工作做得如此过细,但在渚溪车垅口、老龙角(今渚溪村下扬澜李家境内)的坟墓(即渚溪尹氏每年祭扫之墓)仍然在解放前后多次被盗。
针对渚溪尹氏源流,笔者曾做过一些考证,提出过质疑尹直为肇迁祖的两处硬伤。
其一、尹直在渚溪未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足迹。按《尹氏宗谱》的说法,尹直是致仕返乡途中留居渚溪的,且葬于渚溪。但令人质疑的是直公在渚溪除一处坟墓和宗谱的记载之外,没有留下其他任何影响深远的足迹,他的两个儿子也只在星子县志中有语焉不详的记载,上述人物的生卒时间在渚溪《尹氏宗谱》中均没有具体记载。
其二、从时间和情理上看也有牵强附会之嫌。蓼南乡老屋尹祖山有嘉靖癸卯年(1543年)立的尹公源堂(文愿)墓碑一块(墓志为明太子太保、刑部尚书陶尚德所撰),碑文曰:“公讳文愿,宋和靖先生之裔,世居太和。六世祖直位本朝大学士,因往返京师,停舟渚溪,见其山灵水秀,壮其地而曰:‘可以居。’于是直之孙仲敬乃公之祖始遵其令遂以居焉。”查渚溪《尹氏宗谱》,直公至文愿的世系是:直——子源(直次子)——仲敬(源次子)——琛(敬长子)——文愿(琛之三子)。文愿生于成化丙戌年(1466年),尹直生于宣德丁未年(1427年)。不细考各代之间的长幼关系,以代均数计,则从直公到文愿公每代相隔不到十岁,这是不合常理的,也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如果从上溯的角度理解“六世祖”,则应是:善卿——存仁——天传——子源——奂重——直。但查阅《中华尹氏通志·世系志》得知世居泰和逢原的在善卿之前还有两代,即均赐—庆可。这些人物除了直公以外,其他人在渚溪《尹氏宗谱》中均无记载。另外,从人情世故上说,直公致仕返乡时年届花甲,正值耳顺之年,他自景泰甲戌(1454年)担任翰林院正七品编修以来,除其父奂重去世回泰和居住了一段时间外,一直都在北京或南京为官。虽说,孝宗罢其官职,令直公心中不快,但叶落归根乃人之常情。所以直公致仕返乡留居渚溪的结论有悖于叶落归根等人之常情。何况《尹氏宗谱》记载其子,子汶、子源也因直公留居渚溪而弃官伴父,此于情理实难相吻。
渊
渚溪为庐山市尹氏最集中的聚居区域,据2015年重阳节统计,渚溪尹氏家族共有494户、2973人。以渚溪尹氏的户数及人数之众,实为当今赣北最大的尹氏家族。
关于渚溪尹氏来历,综合族谱和地下文物等材料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一是直公致仕返乡留居说。此说前文已有论述,现不再赘述。二是直公及其孙仲敬留居说。《尹氏宗谱四修谱谱序》载:直公“因往返京师停舟渚溪,面匡庐之秀气,睹彭蠡之浩荡,对家人言曰:‘此地真儒过化,山水奇秀’,以居于是。直之孙讳敬号同光者从其命遂与居焉。”三是尹直之弟留居说。四是子汶留居说。至德堂《尹氏宗谱》世系志载“子汶,直长子,字远奄,仕云南临安府知府,娶安氏生子二,仲良、仲斌,公先世居白(此字属“吉”字,应是印刷错误)之太和洪埠因致土居田,过星邑渚溪,爱彭蠡之秀遂买置山宅,筑室于渚溪洞庭祠之右。”此谱的尹氏家谱源流序(清乾隆甲辰即1784年一修)记载:“宋之后及明,尹公讳直由成化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世居吉安府太和县之洪埠,长子汶字远奄任云南临安知府致仕而归舟泊渚溪,爱鄱阳湖之胜且以匡庐白鹿洞先贤之遗风具在,遂不欲还其故里,卜宅于渚溪洞庭祠之右而居之。”该谱篡修宗谱序载“昔夫子删书断自唐虞匪略也,良以荒远者难稽,不若见诸近者之实而可据耳。乃于甲辰之冬十月暨望同心协立(乃“力”之误)竭虑殚精,仗工于家,越十一月而谱予以告竣,上自直公暨始迁祖汶至今十六世。”五是子文留居说。2006年春,老屋尹村修公路时发掘出一处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的尹氏先人墓碑(内碑),碑文载:“公姓尹,讳庭兰,字英贵。先世居吉之太和雍江,洪武间,高祖有曰子文者游星邑渚溪,见其佳丽遂家焉。”
渚溪尹氏家族,自明初至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致使其在开基祖的认定上走了不少弯路。2006年开始,该支系与中华尹氏族史研究所及吉安、泰和各地宗亲接上联系后,获得了不少的宝贵资料。2007年“五.一”黄金周,支系族彦又前往吉安寻根问祖,查阅了尹氏绛公宗谱(八修、九修、十修),考察了尹直故里。通过查阅宗谱,发现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泰和尹氏基本上是宋节度使尹崇珂的后裔,崇珂公之孙绛公,字守正,行玉十,于宋初附籍泰和,为泰和尹氏始祖。绛公长子仅公由县前徙逢原(初称洪富,现为沙村镇高陇村尹家自然村),为长房逢原大支系基祖。仅公八世孙均锡分徙庐陵(现称吉安)永和为基祖。均锡公之孙贤可公1284年生,于元大德丁未(1307年)徙吉安江为基祖。贤可公长子海兴公之三子钧安生子四,其长子贵仁公、四子贵友公徙居洞庭。其洞庭二字没有注明为省、市、县,而渚溪《尹氏宗谱》记载,先祖定居渚溪后,居洞庭祠之右,后又重建“洞庭神祠”。上述种种,加之族史资料、代系、出生时间和迁徙路径的吻合,足以认定贵仁公、贵友公徙居的“洞庭”就是渚溪,渚溪尹氏乃是从江迁徙而来。
《尹氏绛公宗谱》显示,贵仁、贵文、贵传、贵友为亲兄弟,贵文生仲回、仲规,仲回生邦治、邦流,邦治、邦流是尹般的126世孙,尹崇珂的18世孙,尹贤可的6世孙,其辈份与尹直完全相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渚溪尹氏先祖早在450年前就将尹直定为六世祖(他们是将贤可公确立为一世祖)。所以从世系传承的角度看,尹直与渚溪尹氏确实同源。
解
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332页《东川刘文简公集》收录了刘春的《寿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澄江先生尹公诗序》(下称《诗序》),《诗序》载:“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澄江先生尹公之谢事而归也,于今盖二十年矣,春秋八十岁之阳月。”“而公居澄江之滨、缙绅之仕,于其乡者过必礼于庐,后进之士执经问难者往往屡常盈户外,而又以其胜日佳节为名,辈所屈以遨游于山巅水涯者无时无之,其游也,必有长篇短章以写景抒怀,故一时山川贲饰为之增重,则公之所得于造物者何如哉。”尹直致仕返乡是1487年的事,离刘春作《诗序》20年,那么《诗序》应该作于1507年,其时尹直80岁。后一段引文则说明了尹直“谢事而归”的地点及活动情况,澄江流经泰和县城及尹直故里逢原(今沙村镇高陇村)。从文中可以看出尹直致仕返乡后仍门庭若市,著述颇丰(据本人所知,仅文集就有《名相赞》五卷、《澄江集》二十五卷),不至于销声匿迹。
上述种种迹象说明,尹直致仕返乡的乡就是他的出生地即老家江西省泰和县沙村镇高陇村逢原尹家。事实亦是如此,逢原尹家不仅有直公宗祠,更有一座尹直墓。1984年1月,尹直墓就被泰和县确立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世纪当地政府还下拨专项经费对墓地进行了修缮。
庐山市尹氏深信位于老龙角的墓地就是尹直的真墓,不然后裔怎么会年年祭祀。但奇怪的是,一位阁老为何在两地都有其坟墓,并且这两个地方竟然相隔千里之遥。如此境况怎不让人深感困惑。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不妨从尹直的母亲萧老孺人说起。明天顺己卯(1459年)仲冬,尹直的母亲萧氏从北京返回泰和逢原老家治病,当时选择的是走水路。巧合的是,未能等到船泊泰和,萧氏就在路经星子县的舟中去世。这件事是明代首辅李贤在其撰写的《孺人西昌萧氏墓表》中所作的记述。
渚溪尹氏原是从逢原尹家几经辗转迁徙而来的。萧氏逝世后,作为孝子的尹直为其母萧夫人到星子县停灵,丧事办理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得到了渚溪尹氏族人的帮助。这一次直接接触,使得两地原本同宗的关系更为拉近。出于同宗的考虑,渚溪尹氏族人为尹直的母亲萧氏修建了衣冠冢,以供祭祀。于是,在万历乙亥(1575年)的《明祖尹公景资先生偕孺人郭氏墓志铭》有这样的记载:“公先人,吉安泰和洪富里人也,因兄尹直官居学士之职,公先人往京,舟泊星子渚溪。”这里,渚溪尹氏的先祖,称呼尹直为“兄”。这反映出,早期的渚溪尹氏族人,是相对清晰地知晓本支与尹直的真实关系的。只是到了后来,家族记忆一代代的稀释,尹直官居宰辅之后的荣耀吸引,加上早期谱牒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渚溪尹氏逐步视尹直为开基祖,历届族谱都照搬这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不知何时,尹直母亲萧夫人的衣冠冢也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了尹直的墓地。这或许是庐山市留存尹直墓冢并年年祭祀的一个较为靠谱的注解吧。
参考文献:《星子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华尹氏通志·综合志》《东川刘文简公集》《尹氏绛公宗谱》李贤《孺人西昌萧氏墓表》《星子尹氏宗谱》
作者简介:尹佐周,三都棕树湾人,庐山市卫生健康委退休干部。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庐山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热心尹氏族史研究,曾任《江西尹氏通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庐山市总编,《中华尹氏文化研究通讯》编辑,先后在中央、省、市各级报纸杂志发表各类稿件100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中华文韵史诗集》、九江日报、浔阳晚报及《鄱阳湖北岸的诗--三都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