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猗县角杯镇潘侯村

分类: 尹氏村落 |
潘侯村地处峨嵋岭台地,海拔461.26米,位置在角杯乡的西南角,三面环山,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王村相望。潘侯村是黄河在角杯镇的最后一个村,村庄西与陕西省合阳县东王乡隔河相望,南邻东张夹马口村,距角杯镇政府11公里。该村古称"秀才村",明清时期曾出过36名道台、72名县令,乾隆帝师崔纪故里现仍存冢头墓地。潘侯村共1800余人,5000多亩耕地,主导产业是甜柿子,种植面积3000余亩将近4000亩,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0%。另外村里还有13户养殖户。还有一家黄河甲鱼养殖场,是全省唯一一家地理标志。村里共有9眼机井,井深250多米,水质较好,只村北一眼供人畜用水。村里灌溉黄灌全覆盖,原属于杨范电灌站灌区,杨范与元上电灌站合并后,现属于元上灌区。村里每年都要为考上一本、二本的大学生发放奖学金,逢重阳节还要慰问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
潘侯村古称“秀才”村。有民谣说,“上了潘侯坡,秀才比驴多”。明清时期村里曾出了36个道台72个县太爷,遍及大半个中国。
潘侯村最早不叫潘侯村,而是叫古域村,所处位置距离吴王渡口仅五里地,是当时官方运兵要道。当年韩信从陕西夏阳渡河攻打晋地时,选择在古域村以南作为死亡将士的墓地,所以至今潘侯村有韩家墓、官道西等地名称呼。
古域村当时有潘,侯、吴、马等十多姓居住。大约在宋朝时,潘、侯二姓人做生意发了财,便请风水先生看了村里的风水。风水先生说现在的村址,只能发富,不能发贵,为了后代能升官,便按照风水先生指点的村子向南迁了三里,也就是现在的村址,村名定为潘侯。原来的村子逐渐荒芜,早已被耕种,大约是旧时的瓦砾较多,村民们称之为“瓦渣园”。
虽然村子叫潘侯村,但村里现在却没有潘姓和侯姓。村民们说,潘、侯两姓人后来全部迁到了与村子隔沟相望的堡里村,所以村中只留下了潘、侯巷,而没有潘、侯姓。
明朝时期,崔姓从山东博陵迁来,裴姓从闻喜裴柏村迁来,潘侯村逐渐形成了以崔、裴、常、薛、尹、王几大姓为主。
清时潘侯村的“三十六道台七十二县太爷”便出自崔家。崔家最为显赫的当属崔纪。
崔纪于康熙五十七年中进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乾隆帝师。被敕封为翰林院大学士,历任兵部右侍郎,陕西、甘肃、江苏巡抚等。崔纪还是一个理学家,著有《周易讲义》12卷,《学庸讲义》2卷,《论语温知录》2卷等。
崔纪逝后归葬故里,现在埋葬崔纪的这块地叫冢头。
正是源于明朝时经济发达,清朝官员多的缘故,潘侯村自古建筑与别处不同,比较“高大上”。潘侯村原来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门上有城楼,旁有打更房。晚上四个城门一关,戒备森严。原村中胡同皆宽两米,一个胡同几十家,大胡同套小胡同。到了晚上城门,胡同门,大门,房门一关,十分安全。同时,村里还建有多座祠堂和庙宇,曾十分鼎盛。
现仅余两座照壁,一座修于清代,一座修于文革时期。
潘侯村外有座桥池,也就是一座带桥洞的池泊。地处黄土高原的潘侯村,由于千万年雨水的冲刷,沟壑纵横,三面环沟不说,而且在村中间有一沟将村分成了三个部分。崔纪任山西巡抚期间,为村里修建了池泊,潘侯村地势北高南低,所有水从两边都归到池泊内后,再通过桥洞流到旁边的深沟里,相当于对村里的水进行集中收集和排放。桥池可以说是山西省第一个农村的水利工程,而且已被列为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池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村民讲,2017年发大水曾把排水洞下面冲开大口子,后村里又重新进行了修理。
地名由来
一说,宋朝时该村潘、侯二姓人家在京城做生意,发了钱财,由于两族人多势众,实力雄,便定村名为潘侯。另一说,由潘姓建村,明代由山东迁来崔姓人家,其后代崔纪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考中进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敕封为翰林院大学士、兵部右侍郎,为乾隆帝师,任陕西、甘肃、江苏巡抚。遂取潘姓与崔姓封侯的双重意义,命村名为潘侯。
历史沿革
1958年属星火公社潘侯管理区辖;1961年属角杯公社潘侯大队辖;1984年潘侯大队改为潘侯村民委员会;2021年2月18日,依据晋政函〔2021〕35号文件,角杯乡撤乡设镇,潘侯村民委员会属角杯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