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市尹庆祚:《考个秀才有多难》

分类: 尹氏作品 |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考个秀才有多难》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5年05月20日
《肥邑尹氏族谱》有这样一篇文章,曾多次翻阅,因为是一篇族众给一名考中秀才的后生的贺帐,总感有点小题大做。武断地认为,秀才也就是个初中生吧。后来通过对科举知识的脑补,才逐渐懂得考上一名秀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才理解了这篇贺词的厚重。今天推介给大家,共同赏析。
附(文言原文与白话译文对照版)
【原文】奉贺献来贤侄长子姚若游泮。莫为之先,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是以昭嗣服者,绳祖武歌燕翼者,贻孙谋源深而流长,本荣则叶茂,良不污也,缅惟我祖来自晋,冒霜露刈荆棘,以有河西之地。世德作求诗书,耕读而外,不与闻焉。亦曰子孫贤师吾意否,亦不失为寡过而已。厥后瓜瓞绵延,或飞舃花县,或乘骢烏台,或耆宿望重,著日南之绩,或髫年冠軍,空冀北之群,一的秀中惠外,磊落而多英者,盖蔚然山之前后云。迨至己夘获雋,家声为之一振。而兵燹之余,遂以改玉改步矣。荆湖之任,奏刀砉然,其可以配前人裕后昆者,惟是两袖清风,日与子侄辈相与以有成耳,丁未岁伯仲叔季与童子之选者,不下数十,然登学使之堂而脱颖先出者,仅尔得三。其一则我伯兄之仲子献来姪之长男也。青云初步,如玉在璞,如金在镕,是可无一言以赠之乎。爰制短章,集族之少长而贺之,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应人之瑞观国之光,绳绳振振郁郁洋洋。以是为姚若孙望且不第为姚若孙望也。康熙七年岁次戊申仲秋之吉。
(署名:培春,建标等族之少长俱名110人)。
【译文】谨此祝贺献来贤侄之长子姚若考入县学。若无人开先河,纵然美好也难以彰显;若无人继后,即使兴盛也难以传承。因此继承先辈功业者,当效法祖先德政;为子孙深谋远虑者,必谋划长远基业。源头深远则支流绵长,根基茁壮则枝叶繁茂,如此方能不辱家声。追忆我族先祖自山西迁来,披荆斩棘历经寒暑,方在河西之地开基立业。世代以诗书传家,恪守耕读本分,从不旁骛他事。常言道:子孙若能领会先人遗训固然最好,纵使不能,至少也要做到少有过失。此后家族开枝散叶,代有才人:或任县令造福一方,或居御史刚正不阿,或为德高长者建勋边陲,或少年夺魁名震北地。这般秀外慧中、光明磊落的英才辈出,犹如陶山前后郁郁葱葱的松柏。至己卯年1639科场得中,家族声望为之一振。然经战乱动荡,门庭气象已不复往昔。昔年先祖在荆湖之地执政清明,堪为典范。如今能承先启后、光耀门楣者,唯以清风两袖之身,日日督导子侄辈勤学成才。丁未年1667参与童试的族中子弟不下数十,然能通过学政考核脱颖而出者,仅有三人。其中佼佼者,正是我兄长次子献来侄之长子。少年初踏青云路,如璞玉待琢,似精金在熔,岂能无赠言以勉?特撰此文,召集族中老少共贺,赞曰:"凤鸣高冈梧桐生,旭日东升照玉堂。应和人间祥瑞显,同沐盛世国运昌。英才济济代代传,郁郁文脉永流芳。"此愿既为姚若之期盼,亦不仅为姚若之期盼。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戊申仲秋吉日。
各位看官,这篇文章透漏了两个信息:一是明崇祯己卯年(1639),族人子弟曾有科场得中者,家族声望为之一振。二是28年以后,至康熙丁未年(1667),参与童试的族中子弟数十人中,考上秀才者,仅有三人。其中佼佼者叫作姚若,他给族人争得了较高的荣誉,引起了族中110人联名祝贺。不用说,族人又一次冲破了考秀才之难的门槛,给那些在科举之路上艰苦奋斗的年轻人一次重要加油,也是恢复尹氏门庭耕读之路的一针强心剂。
1550年,四世祖尹庭考中进士,1562年以后在监察御史之位上,参与弹劾严嵩,不久即被廷杖打出,此后子孙不振,无士于朝者,出现了一段科举之路的“百年冷冻期”,直到1639年,尹氏子孙有科场得中者,虽然家族声望有点还阳,但这时的明朝气数接近尾声,战乱频仍,人们的精神一振没二振,就凉凉了。康熙六年(1667),原籍肥城辛镇的八世姚若公与族人三名子弟同时入泮(考中秀才),如一声炸裂的春雷,给清初的肥城黄河两岸,山前山后(指陶牛山),增添了一抹风景。黄河西尹海、张海村的六世祖培春公,集族中老少爷们110多人前来辛镇祝贺。
我们不禁要问:考个秀才用得上这样兴师动众吗?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以明朝为例:科举的核心是公开考试,逐级选拔人才。其考试程序分述如下:
小试,中式为秀才。须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均在本县本府进行,府县官会同学中教官任主考。唯有院试要有学使按临,俗称学台考或道考。至清康熙年间,学使要有翰林以上官充任,其衔为钦命某省提督学政。与巡抚部院同级,故称院试。县、府、院试皆第一,谓之“小三元”。士子多以小试为畏途,故有钱人捐监生,即花钱买得国子监生员资格,避其小试,经赴乡试。
岁科试,是针对秀才而设的考试。乡试三年一次,中间二年穿插岁试或科试,岁试,为防止秀才荒废学业而设,三次不应试者,取消学籍。成绩一等可视为廪膳生,其次可得增生,三等以下仍为附生。科试,为乡试而设,合格者始准参加乡试。科试一等前列,可为优生或优廪生,三等以下为落海,次年不得参加乡试。
明朝时期,学宫分官学和民学两种,民学又有私立乡学与家学(私塾)之分。在乡学就读的学生称为庠生。官学有州学、县学、府学,在京城设太学或国子监。州县学、府学学宫亦曰泮宫。入学前的士子须应童子试—小试,小试要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经筛选后,应试童生获取之人,谓考中秀才,然后按照名次或籍贯,分配到府学或州县学,正式入泮为学宫之生员。入学新生,名曰附生,待几经岁科考之后,成绩优秀者得补增生或廪膳生。增生和廪膳生名额由朝廷钦定,该两生均可享受官府补贴。
秀才可免徭役、见官不跪,甚至获得少量俸禄,因此竞争激烈。清光绪年间的《肥城县志》记载:“县学学生名额,岁科两试各取新进文童12名,本额之外取进者拨入府学。每岁试取新进武童12名。遇恩加额不在其数。额设廪善生员20名,额设增广生员20名。学生总额76名左右。咸丰十一年,肥城县教谕尹鸿扩带领县学秀才抗击捻军,全军覆灭,78人全部阵亡的历史。说明学中还有一正一副之教官。教官为国家指定。进士出身者任府学教官,名曰教授,正八品官。学贡出身者,任州县学教官,正曰教谕,副曰训导,从八品。
县学既有限额又要不断招生,超员如何处理呢?古代县学的超编管理体现了“编制刚性+弹性层级+动态考核”的组合策略:
一、定额录取,源头控制;生员严分等级:廪善生,定额内的正式生员,享受官府津贴(廪米);增广生,学额外的扩充名额,无津贴;学附生非正式生员,仅保留科举资格。超编者多纳入“增生”“附生”序列,不占用核心编制。
二、动态考核:优胜劣汰机制
1. 岁试与科试的升降制度
岁试(年度考核):成绩优异者可从附生升为增生、廪生,劣等者降级或黜革;
科试(乡试资格考试):不合格者失去科举资格,自然淘汰。
2. “六等黜陟法”
明清通过《六等黜陟法》严控生员质量,岁试成绩分六等:
一等补廪,二等补增,三等维持,四等责罚,五等降级,六等除名。
通过末位淘汰,腾出名额。
三、政策性疏导:缓解超编压力
1. 鼓励向上流动
推动生员参加乡试(考举人)、贡生选拔,晋升者自动退出县学编制,减轻基层压力。
2. 特批增额与捐纳制度
战乱、灾荒后,朝廷可能临时增补学额以示安抚;
允许富户通过“捐监”进入国子监,绕过县学名额限制。
3. “候补”与候缺机制
超编者作为附生保留资格,等待廪生老病、死亡或晋升后递补空缺。
秀才前途有二:其一为乡试中式,其一为五贡。贡者称为贡生,入京师国子监。不得二途者,终身为学附生,无出学之日,不得做官的机会。
五贡:一曰副贡,乡试只得副榜,为备取生,不得参加会试者。二曰岁贡,明代每岁由府学贡二人,县学贡一人。开始时取学行兼优者,后来只取廪膳生中年资最深者。三曰恩贡,遇国家庆典或登极诏书开恩之年,以其年应贡生改为恩贡。四曰拔贡,明代称选贡,以廪膳生充之。清乾隆改制为12年一次,每县只限一人。五曰优贡,明代称监贡,贡于国子监肄业生,不经乡试会试,将学员中有为之士考取送部,酌量任用。五贡中得拔贡者,可参加廷试,以七品小京官或知县、教职,分别任用。优贡在清同治时,许与拔贡一体朝考,上得知县,下得教官。副、恩、岁三贡,仅得教官之希望。当然,得五贡者还都有应乡试的权利。
考中秀才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中确实难度极大,但其难易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录取率低,竞争激烈
名额限制:每个县、府的秀才名额由朝廷分配,如肥城县,通常三年两考(一岁试,一科试),每考仅录取文童12人,平均每年入取8人,而考生往往数百甚至上千,录取率均在5%以下。如遇往上输送的生源减少,县学新生也随之减少。
层级筛选:需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层层淘汰。许多考生需多次应试,甚至耗费数十年才能中秀才。
二、考试内容严苛
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需逐字逐句背诵,并能准确引用注释,倒背如流不算过分。出题者绞尽脑汁,会像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那样,随便拿出一句或者半句话来,让考生准确地从前后或者中间衔接,以考察生员的记忆程度。还包括历史、文学、礼仪、策论、《资治通鉴》《史记》《汉书》等等。
作文是严格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等八部分),字数限制,格式固定,要求逻辑严密、代圣贤立言,要高端大气,考验生员的政论水平和执政理念。因为要求一律用毛笔书写,顺便也评定了生员的书法艺术水平。八股文评分受考官个人偏好影响,存在一定偶然性。
试帖诗:命题作诗,需符合格律且内容雅正,考验文学功底。
三、经济与文化门槛
长期投入的财力支撑,教育资源的差别,考生通常从幼年开始读书,需家庭支持私塾费用、聘请老师、书籍及笔墨开支,贫困家庭难以负担,可以说望尘莫及。
总之,秀才是科举的起点,秀才考试是古代读书人跨越阶层的重要一步,考中秀才需天赋、努力、经济支持与机遇并存,难度较高。虽然相比举人、进士容易许多,但是录取率对学子来说也是凤毛麟角,秀才的文凭因学科不同,不能简单地与现在的学历相比,他们的文史政论水平有些已达到或超过专家水平。
1870年左右,这时的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农民起义之后,社会安定了一点,我的爷爷应运而生。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小山村,他是弟兄六个的老小,家中不缺劳动力,虽然日子很穷,他还是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发小联合,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因为距离石横村12里路,那里的同姓大家人才济济,请来老师教书,但没有一个考上秀才。我爷爷和奶奶又生了六个儿子,各家的人口暴涨,身体条件好的爷爷们带着他们的儿子纷纷四处求生,到外村甚至外县去当长工、短工、作佃农。身体不好的爷爷奶奶们病的病亡的亡。其中有四个侄女舍给了我的奶奶,生存压力逼着爷爷下了关东,一去无回。我记事的时候,祖父母辈一无人存在,父辈男人只有伯父和五叔了。五叔识点字,但他不善言谈,伯父识字比五叔少,但善于言辞,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巧嘴”。每逢过年,我们这批孩子抢着去给各家贴对联,除了能赚点“口福”,同时还能得到五叔的赏赐—一挂20头的小爆仗。伯父绝对不放过对我们实行家教的好机会,大门门簪上的“耕读门第”寓意和床底下的一个旧板箱,藏着爷爷的“四书五经”和书写的文章,要在这时拿出来加以炫耀,但不等看清什么,便立即收回上锁保护。然后就不厌其烦地讲解爷爷去考秀才,把卷子卖给了邻村圣佛寺的一位学子,挣的钱刚好买了一块墓地,同时作为我家伙项的祭田,共二亩半地。小时候,听得津津有味。但后来接触到科举知识以后,我大胆怀疑伯父的话有夸大其词的一面,出生在小山庄的“山杠子”可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我现在认为,爷爷可能被人家聘了去,当人家的陪读,人家考上以后,支取的伴读费用。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故事的熏陶下,爷爷的子孙们,读书人一代高过一代,村里经常会有人说:“有学问的人大都出在你们这个门里了!”
【注释】
1. 游泮:指考中秀才,明清时童生经州县考试录取后入县学,称"入泮"
2. 改玉改步:典出《左传》,喻时局变迁
3. 奏刀砉然:语出《庄子·养生主》,喻执政清明
4. 学使:即提督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的官员
5. 凤凰鸣矣:化用《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年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