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市尹庆祚:《话说尹家不乱》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话说尹家不乱》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5年03月16日


在鲁西广袤的大地上,以肥城为中心,波及四外,在当地张王李赵刘等众多姓氏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尹家不乱!”
果真如此吗?通过续修尹氏族谱,我跑遍了鲁西地区的济南、德州,聊城、荷泽、枣庄、济宁、泰安、莱芜八地市及其河南省的清丰、台前,等近三十个县市,绝大部分尹氏家族,都沿用着从十一世起排序的统一行辈:“文鸿肇式序,祚承燕逊贻,懋履源宸拱,嘉孚迪景祺”等共四十行辈。确确实实存在,尹家不乱!
尹家不乱的原因是什么?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个原因是:明朝洪武初年开始的对华北大平原的移民浪潮中,其中有一批裹胁着洪洞县的尹氏纲公和他的七个侄子(伯祥、伯能、伯从、伯用、伯刚、伯让、伯川)共叔侄八人,共同来到山东肥城黄河西之蔡村(现东阿县牛店镇蔡庄)。根据官府“亲父子爷俩也不能居住一地”的规定,除叔父纲公一人留居蔡村以外,七个侄子各卜居一地,便远去他乡。伯祥祖落脚于平阴;伯能祖落脚于石横;伯从柤定居于东阿尹坡;伯让祖定居于寿张;伯川祖远去郓城;伯用祖去了汶上;伯刚祖定居于新泰刘庄。他们背井离乡开疆土,安土重(zhong)迁建家园。
纲公坐地蔡村,娶席氏,生六子,(鹤、鹏、鳯、鸾、
、【乐鸟】),后裔分散于肥城、聊城、德州、济南、泰安、莱芜、宁阳、东平等地。这么一来纲公的七侄六子在600余年的繁延生息中,形成了十三大支系。这十三支人在吃够了不按行辈起名的苦头以后,遂于乾隆年间的十一世起统一行辈,因曹庄出了兄弟二进士尹文麒、尹文泽,族众商定,就从“文”字打头,编写了前面所说的二十行辈,后来又续了二十行辈:“毓兴法韶光,志学吉恒昌,道明声丕振,嗣令庆增祥”。各支系的共同参与,迅速跟进,按行辈起名之风席卷鲁西大地。
尹家不乱的第二个原因,尹姓移民的迅速崛起,在不少县市,特别在肥城、平阴、东阿、新泰、梁山、台前、鄄城、嘉祥一带发展成为巨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原驻地零星尹姓和后批移民中的尹姓公民向大族靠拢。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自然“隨行就市”,不愿甘当少数或者另类。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仍然存在着。在菏泽地区的牡丹区、曹县、东明一带,历史上有自己的一套行辈,在他们的家谱上明明白白标注着与鲁西大宗行辈对照表,在前些年续修家谱时,合族达成共识:要求“从二十四世起,一律使用鲁西纲公世系的四十行辈”。这一决定已载入当地家谱。
尹家不乱的第三个原因,就是鲁西尹氏叔侄八人世系从乾隆初期开始,一直坚持着续修家谱的优秀传统。如覆盖二十几个县市的纲公世系已有四次大修和两次小修(补遗),平阴伯祥祖世系、石横伯能祖世系、东阿伯从公世系、郓城鄄城伯川祖世系都是三次大修,汶上、嘉祥伯用祖世系六次大修,新泰伯刚祖世系已进行了七次大修等等。世系不紊,昭穆有序,条分缕析,相互认可,没有错乱争执。
尹家不乱的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同姓不通婚。我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三次主编纲公世系家谱,有大约8万人上谱。深深感觉到百年以前的人们家法高于一切,有谱名、大名、有字号,不会有人冒犯家规,行辈乱起。百年以来的社会大变革也基本上没有打破这一常规。极个别打破常规者,夫妻一般不错行辈。即便错了行辈者,大都遵循“近亲不灭远族”的规矩行事,绝不乱伦。
鉴于上述几条原因,这就自然形成了尹家行辈不乱的盖棺之说。在鲁西地区,同姓人一谋面,言必问行辈是啥?行辈一亮,立刻按照行辈高低喊出对方的称谓,已成为习惯。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些不按行辈乱起名现象,把一个家族非常严肃的问题交给了所谓的起名公司,尹氏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少干扰和挑战,实在令人不安。但可喜的是,家族文化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重视。我们捐资200多万元修建的鲁西尹氏宗词被东阿县政府公布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祠堂一年三度(春节、清明、十月一)的祭祖仪式亦被东阿县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坚信:慎终追远,民心归厚,是历史发展的正途。
2025年3月15日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年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