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华尹氏一家亲A
中华尹氏一家亲A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9,340
  • 关注人气:7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2025-02-06 07:33:08)
分类: 尹氏村落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

休城村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下辖乡村位于大坞镇东南部,济枣路南侧,共有耕地面积3860亩,人口4176人,1167户,17个生产组,全村现有党员110人,村两委干部9人。该村尹氏家族系江苏省丰县尹氏后裔。近年来,该村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切入点,狠抓各项廉政勤政措施的落实,实现了全村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2022该村突出党建引领,推行阳光议事,探索多元化增收,在“三资”清理、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土地流转方式三个模块上下功夫,逐渐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休城之路”。将之前村集体的企业和其它占地,规范重新签订合同4个,收回重新发包合同3个,集体占地、经济房占地30多户,集体增收20多万元。盘活闲置土地,对村东企业进行腾笼换鸟,新成立了新工匠等企业,带动本村村民就业160余人,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休城村获得了镇级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党组织、“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大坞镇先进单位”、“交通安全示范村”等文明称号。

 

 

冯君斌: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的来历

 

阿宝嘎历史  原创 · 2025-01-25

在滕州西北部,济枣路南侧,坐落着一个大的村落——休城。休城是个古村落,据村志记载:休城村建于战国时期,迄今二千三百余年,沿用休城为村名至今。

今天的休城有“休”之名却无“城”,但这丝毫遮挡不住它历史的悠久。休城在历史的出名应该与两件事密切相关:一是战国时期孟子曾“居休”;二是西汉时建立休国。“休城”一词出现应该与后者密切相关。

休城是个古村落,早在战国时期,或者更早的时间,“休”这个字就与这片土地密切相连,《孟子公孙丑下十四章》的一段记载:“孟子去齐,居休”。这里的“休”就是休城。“休”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在树荫下乘凉歇息。据此,我们认为那时“休”是休邑,应是古滕国(今西滕城)国王或者高级官员休沐、度假的地方。那时的休邑虽没有城墙,但应该建有类似国宾馆、度假村等一类的地方。孟子曾经是滕文公的座上客,“居休”是可能的。现存文公台碑廊的金朝大安三年(1211年)《休城村洪福院记》碑明确记载:“洪福院左有聚落居民,右连亚圣城迹”,可见距今八百多年前的金朝时,休城洪福寺一带还存有“亚圣城迹”,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孟子居休”实为不虚。

对于“孟子居休”,万历版《滕县志》的编者王元宾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休在邹南,岂孟子去齐径适梁、宋耶?”现代滕州民间学者多把这句话解读为王元宾对“孟子居休”这事持怀疑态度,是这样吗?我们认为这句话恰恰是对“孟子居休”的充分肯定。而且在肯定的同时,王元宾作了一个大胆而合理的猜想“休在邹南,岂孟子去齐,(居休)径适梁、宋耶?”这句话的意思是“休城在邹城的南边,“居休”难道是孟子离开齐国后到梁国、宋国去的道路经过休城吗?”

循着王元宾先生的思路,结合清康熙考据大家阎若璩的《孟子生卒年月考》、民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孟子游滕考》、现代学者程水金的《孟子游仕履历考》等文章,我们大致勾勒出这样一个故事轮廓:公元前313年前后,带着对齐伐燕的不满,深感自己“仁政”理想破灭的孟子离开了那个“顾左右而言他”的齐宣王回到了老家。此时,孟母早已去世,孟子在老家邹城(今峄山附近)短暂停留后,他开启了人生最后一次游历,这一次,他的目标是他曾经大力倡导“仁政”的滕、宋国等国。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次对“仁政”实施情况的“回头看”。60岁的孟子和弟子公孙丑一行从峄山一路向西,经古路口、洪山口、大坞,公元前312年的一个傍晚,他们下榻于休城(今休城洪福院一带)。在休城,孟子与公孙丑给我们留下一段“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久于齐,非我志也。”的对话。这时,老朋友滕文公已经故去,知音难觅,“居休”时的孟子应该是寂寞的。随后,一行经千佛阁、白了寺、滕城、薛城,孟子到达了宋国(时都城徐州)。在完成了第二次游历宋国后,回到老家的孟子著书立说,在最后的20多年里,再也没有出门游历。这个故事应该是可信的,但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从峄山到滕县,顺着今天104国道过来就是了,好像不需要经过休城,而且确有这样一个平行于104国道的古驿道。对此,我们认为:在迁滕州(今县城位置)前的战国时期,是有一条邹城-古路口-大坞-休城-滕城的古道,这条道路比后来的明清古驿道更早。即便是在2000年后的今天,这条道路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间到了西汉,古老的休城迎来了一个新朋友——休城候刘富。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载:孝景元年(公元前156年)楚元王子刘富封休侯,筑城建立休国(今休城),“休城”自此正式得名。道光《滕县志·阳城考》记,汉景帝元年,楚元王的儿子刘富,后又改封红侯(都今休城东北洪疃村),富的儿子刘辟疆,辟疆的儿子刘德,封阳城(今级索镇王晁村)作侯。刘德的儿子刘向,刘向的儿子刘歆。刘歆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为新朝时,被封红休侯。至封于歆,其后无继封的记载。从这些记载看,刘富及其后人在休城这个地方前后经营了近150年的时间,西汉一朝,休城迎来了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一段时期。绿林赤眉起义起义之后,休城候国不复存在,刘姓宗族淹没于民间,今天的休城刘姓村民居多,应是一个有力证明。王候的宫殿逐渐荒废,断垣荒草上随之建起了寺庙与学堂,今天的洪福寺与休城小学应是一个佐证。“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城垣早已模糊并了无踪迹,但“休城”之名却得以永远的留存下来。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刘向这个人物,可能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西汉文学家,著有《战国策》、《列女传》、《楚辞》、《山海经》等书。但你不一定知道,他曾创造过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震烁古今的词——“文化”。刘向是休城后人,从这个意义讲,“文化”的故乡在休城。

夕阳残照中,休城河口早已没有了古渡口的繁忙,千年流淌的河流早就没有了奔腾的喧嚣。“一桥飞架东西”,站在休城桥头,你仿佛感觉到历史与现在被紧密连接,历史并不遥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