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井陉县微水镇罗庄村

分类: 尹氏村落 |
罗庄村座落于太行山东麓的绵河中下游西岸,属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微水镇辖区,与县城驻地微水隔河相望。村舍依山临水,地势坡缓岭阔,绵河大桥座倚村头,国道、省道绕村交错,是太行山区少有的鱼米之乡,井陉传统村落。罗庄村属井陉县城桥西区,307国道与205省道交汇处,东临省会石家庄市35公里,西距山西省阳泉市80公里,全村3020口人,863户,耕地面积2200亩,全村有康、张、王、尹四大姓氏,居民全部为汉族。村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养殖为辅,还有不同形式的副业。罗庄打铁火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10月,被河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河北省卫生村”。
一、悠久的历史与优越的环境
相传,隋代已有人在此居住。隋代瓦岗寨义军将领罗世义葬于此地,故取村名为罗家庄,后简化为罗庄。罗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中有500年以上的古槐树两棵,古井三眼,古碑、古匾额若干。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有:文昌阁、前老母庙、后老母庙、五道爷庙、山神爷庙各一座。还有康、王、张、尹古祠堂5座,古宅院若干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罗庄打铁火、罗庄庙会、点火杆、罗庄晋剧、罗庄武术、骑牛会、彩吊挂、罗庄水磨等项目。
罗庄村属山区丘陵地带,脉象呈南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河道背倚山岭,耕地多为坡形梯田。本村是临河寄居的村庄,东有发源于山西的绵蔓河,西是海拔不太高的横岭山坡。南北两端山岭突出,居民稀少而街道短浅,中间是开阔的洼形地势,居民稠密而街道狭长,整个村落呈船形状态。观察罗庄地形即可发现,此地倚山面水且有肥沃土地,非常宜人居住。以此推定,罗庄村是自然形成的村落。罗庄村倚居在绵蔓河边,与比罗马古道早100多年的“秦皇古驿道”隔河相望,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之战”、“庚子大捷”、“刘光才抗洋”等事件曾在这里发生,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华英烈网记载:尹计拴(1912-1941.9),男,河北省井陉县微水镇罗庄村人,抗日战争时期烈士,生前为本村武委会主任,1941年9月在河北井陉城内牺牲。其余资料不详。
二、厚重的传统民俗文化
罗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才俊历代辈出,素有“南头社火北头戏”的传统文化习俗。本村很早就有传统的山西梆子剧团,常演的剧目有《打金枝》、《牧羊圈》、《金水桥》、《斩皇袍》、《二进宫》、《拾玉镯》、《捡柴》等。解放后,罗庄剧团除了保留传统剧目外,还紧跟时代,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先后排演了现代戏《李玉巧》、《刘胡兰》等剧目,他们演遍了半个井陉县,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20世纪中期,罗庄晋剧团排演了一批现代戏,如《人欢马叫》、《好媳妇》、《争被子》、《王二小接闺女》、《双立志》等。1980年后,先后排演出《十八相送》、《港口驿》、《三进士》、《卷席筒》、《徐九经升官记》等剧目。这些剧目多次被调进县城演出,连续几年获得县里的奖励,罗庄晋剧团也被评为“优秀业余剧团”。2006年,罗庄村成立起全县第一个农民艺术团,并在县城消夏文化夜市上做了专场演出。演出的表演唱《走进罗庄文明村》、锣鼓快板《歌唱文明新罗庄》、舞蹈《金凤凰》和《爱我中华》等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2007年,罗庄农民艺术团在“全县文明生态村文艺表演擂台赛”中,获得了“擂主”的最高名次;罗庄的武术早在清代、民国年间就非常有名气,传说本村有几位师父曾在镖局干过,至今有“到了微水别动口,到了罗庄别动手”的俗语。罗庄武术又称白脸社火,表演时不画脸谱,身穿便装。表演套路主要有大刀对枪、单刀对枪、虎头钩对枪、双刀对枪、三节棍对枪、手铐对枪、白手夺大刀、拐子对枪、白手夺刀、小刀破枪、单刀对双刀、柺子对枪等。主要拳术有大红拳、小红拳、少林拳、八步架子、关喜拳、铐打等。罗庄武术队伍至今不断,每年春节期间到邻村过会演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还曾多次参加县里的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奖。
正月十九是罗庄传统文化庙会,友好村文武花会聚集罗庄,先沿街分若干场地表演,最后到火杆场做谢场表演。届时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表演的节目多达四五十拨儿,一直演到日暮西山。晚上举行盛大的焰火晚会,主打项目是“打铁火”和“点火杆”。点火杆是罗庄村传统的烟火艺术,在广场上竖一根十几米的高杆,把提前连好各色烟花炮竹的木排架悬挂上去,即形成高达威武的火杆(这里的火专指各种烟花爆竹)。高高的火杆尖上有个纸扎仙鹤,嘴衔绣球,晚上点燃后还有“下蛋”的美景,俗称“仙鹤下蛋”。火杆中间有神位龛一个,供奉着天地神。此时,广场上摆满了供品,点满了香烛,全村人都来上香叩拜,祈求全家平安生活幸福。白天,文艺队伍演出完毕时,都要施礼参拜。晚八时,开始燃放烟火,先要进行“打铁火”表演,其次是各种花炮燃放,最后才点燃火杆。届时。火树银花,绚丽多姿,行人驻足相观,留连忘返,这种民俗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三、独具特色的打铁火艺术
罗庄打铁火始创于300多年前。尹氏老艺人15岁到山西给一家铸锅作坊当童工,在劳作期间常把废铁水倾倒山下,发现铁水碰到灌木丛上火花四溅非常好看好玩。后来,他把熔化铁水的技艺带回罗庄,同伙伴们研究出“棍舀棒打”的表演技艺,每年正月十九组织人们打铁火玩儿,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久而久之,打铁火演变成罗庄庙会必不可少的烟火艺术。
罗庄打铁火大致分为“炼火”和“打火”两个操作步骤。第一步是砌造炼铁炉,把生铁熔化成铁水;第二步是把炼好的铁水锅子夹出来,一人用挖有小坑的湿柳木棍(俗称操火棍)舀起铁水,另一人用打火棒猛击其棍,铁水受震冲撒到用树枝编制的碰火架上,瞬间喷金溅玉火花飞扬,灿烂多姿美不胜收。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高炉、鼓风机熔化铁水,大幅度缩短了“炼火”过程。但“打火”程序丝毫没变,“棍舀棒打”技艺至今沿用。
罗庄打铁火源于民间作坊,兴于乡村庙会,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古老的文化韵味。为了祈求过程平安,打火者须前一个月不进“月房”、“孝房”。打铁火过程分为“开门火”、“许愿火”、“平安火”三阶段。“开门火”寓意着天人合一的礼数;“许愿火”是有人祈寿求福施舍善款,许诺一定数量的私家火;“平安火”即是大众之火,没有定数,打完为止。
罗庄打铁火凝聚着祖先们追求幸福的虔诚,寄托着乡亲们祈福禳灾的愿望。人们借铁火的“红”、“火”、“热”比拟自己的生活,企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家业发得“热热闹闹”。因此,在当地流传着“看看打铁火,一年日子火”、“受受铁火烤,年年疾病少”乡风俗语
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淡化了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打铁火艺术面临着断代绝迹的危机。罗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关怀下,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全面恢复了罗庄打铁火艺术。2013年罗庄打铁火被正式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央电视台7套、10套节目组,于2014年春节拍摄了专题片并播出。
四、加强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五年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罗庄村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前的绵河水源不断减少,村里的旧宅院拆除了很多,古井废弃,寺庙坍塌村周边建起了新民居,罗庄古村落濒临绝迹的危机。党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古村落的保护工作,积极建立传统古村落保护机制,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古村落保护小组。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古村落保护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合理设计。近年来,先后对全村的古石碑、石刻、匾额、族谱等进了搜集整理,修缮了文昌阁、前老母庙、后老母庙、山神爷庙以及多个古旧宅院,全面恢复了罗庄打铁火、罗庄彩吊挂和罗庄武术等传统艺术。
目前,保护小组制订了五年保护规划。1、加大保护古村落力度,对古井、古街、古道进一步保护修缮。2、编纂出版以古村落为主要内容的《罗庄村志》。3、筹划恢复村北“清凉寺”。4、对村南的文昌阁进一步保护修缮。5、恢复村中三眼古井面貌。6、恢复罗庄晋剧团的演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