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孙光祀与(山东东平)尚庄》

(2024-11-13 07:22:27)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孙光祀与(山东东平尚庄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41107

注:此文编写主要参考《尚庄村志》,孙立华先生的《笔记》。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孙光祀与(山东东平)尚庄》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孙光祀与(山东东平)尚庄》

早在1988年,我在山东肥城市老城镇任职副镇长,党委书记孙业金带领我们几个乡镇企业负责人去他村观看一件历史文物。这件文物是嘉庆十四年(1809),嘉庆皇帝钦命通政使司山东学正帅承瀛,为尚庄孙氏十世孙祖羲妻陈氏,树立的一块牌匾,尺寸为175*80厘米,匾额为《守義延慈》四个行书大字。悬挂在一造型别致的古门楼上,当时只是感到这是一件古物,对于潜在的缘由没作认真思考。

2006年,我开始给我们老尹家续家谱,因后裔繁盛,涵盖鲁西二十多县市。第一项工作就是在熟读老家谱的基础上,迅速摸清尹氏里居,然后才能到各个村庄去发动热心文化人,承担起宣传造势、登门入户、造册登记的任务。当从老家谱的《里居志》上查到尚家庄时,因为这村离新城很近,当时为城边村,现已成为城中村。我立刻骑车进村,打听尹姓居住情况,结果这村没有尹姓。肥城就这一个尚庄,是谁给弄混了?回来我扒开山东省地图,到外县寻找珠絲蚂迹,在东平后屯真发现了尚庄,一打听这村原来有姓尹的,而且是大户人家,然而在解放前都迁到济南府了。

我第二次去尚庄,认真打听打听这个村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得到的信息:这个村从来没有姓尹的。在村里转悠着,我想起尚庄的那座古门楼上的牌匾,可是这次发现匾被摘掉了,门楼还在。于是细细观察了这座门楼,这门楼坐落在村中央,青砖布瓦,飞檐斗拱,四角起跷,龙吻含脊。建筑极为考究。匾去哪了?心里嘀咕着,可能是被文物贩子买走了或盗贼偷走了,不觉有点遗憾。因为早些时候,在曹庄尹氏进士府,试图找到点文物,好记录到家谱上,也是问来问去,两手空空,只是听到有位宗亲反映:几年前,村里一户老两口原来保存着乾隆朝,钦赐兄弟二进士的聖旨,在一个膝黑的夜深人静之时,被二位文物贩子花一百元买走了。埋怨与后悔之声一度被传开,因为村人曾经发现文物贩子的踪影,并企图把圣旨趁机借出来,转移一下贩子的视线,而遭到拒绝。时过夜半,明天再说,也就作罢,回家睡觉。岂不知,贩子躲在门外黑影里,迅速返回后,二话没说,扔下了100元钱,就拿走了,据说老两口曾出价50元。

2022年,我第二次补续《鲁西尹氏族谱》,又想根据网上的线索,能从滨州一文物收藏家手中,拍回二进士圣旨的几张照片也好,但经多方努力,人家一口咬定早卖了。心里阵阵哇凉!

去年,我搬到离尚庄很近的一处高层小区来住。我专注研究尹氏文化的同时,受到肥城一些历史文化学者们的薰陶,看到他们出版的《汶阳田文化》《肥城春秋》《岱南书院之考证》《左丘明文化》等等,我甚为感动,便如饥似渴,想脑补一下肥城的乡土历史。缕缕春风让我脑清目明,看后非常感慨,历史上我们肥城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左丘明,孔夫子十二贤冉子和有子,明朝一品大员肖太亨,二品大员李邦珍,七次弹劾严嵩父子的尹庭等等,只尹家一姓在明清时期就考取过六名进士。岂不知在这物欲横流的特殊年代,还有这么多人,在潜心挖掘、探究乡土历史文化。所以我也想不再局限于尹氏圈子,挖一挖与尚庄这块牌匾有关的故事,以飨读者。

我骑车去尚庄,打听到《尚庄村志》二位编者孙立祥和孙立华。通过座谈和翻阅村志,没有弄清“守义延慈”匾背后的故事,在其孙氏家谱上,只是区区几字:“合学举荐陈氏节孝”,没有其他任何事迹描述。我认为,这不足以引起皇帝的钦赐,总觉有点骨感。倒是意外发现了一位平阴历史名人孙光祀,与尚庄的一些故事。但丝毫没有提到与牌匾的牵连。我带回村志反复揣摩,也没有扯上关系。主要障碍则是孙光祀离世100多年后,陈氏才得到赐匾的,好像时间拉的太长。我也接受了村志编者的说法。

今年,我通过转载与编写尹家的一些历史人物,我发现在民间曾经实行过的“举孝廉”“旌节孝”活动是非常稀少的,皇帝们想起来可能几十年,想不起来可能一两百年才搞一次这样的活动。如我们尹氏明清两朝近600年的历史,只有尹汝郊一人被钦赐“孝廉方正”,县志上、家谱上一大堆贞节烈女,只有一人得到过旌表,得以建立“节孝牌坊”。在尹肇爽任黄县教谕期间,因“旌表节孝之典久不举行”,该县不再等靠,“给以故节妇丁王氏等数百人同时得表扬牌。”足以说明一个平头百姓,受到皇帝旌表是多么艰难?!于是我大胆地把陈氏“守义延慈”匾与孙光祀扯到了一起。前几天我又一次进村找到孙立华老弟座谈,并带回村志深入探讨了孙光祀与尚庄的历史故事。进一步认为:陈氏得匾缘由与收养孙光祀直接相关,“合辙押韵”。

孙光祀何许人也?孙光祀(16141698),字溯玉,号怍庭。清代平阴孙官庄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选庶吉士,翌年授礼科给事中。历刑、兵、吏、户、礼五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翰林院提督四译馆,通政使司右通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正一品大员。前后任职20多年,惩贪剔弊,侃侃敢言。为官后迁至济南历城。著有《詹余轩集》八卷,入《四库全书》。任太常寺少卿时,上级考校译字生,惟有孙光祀最谨慎小心,还捐献俸银修葺馆署,很得馆生的拥护。康熙十八年(1679年)孙光祀告老回到家乡,正赶上灾荒,便拿出自己的粮食500多石,救济历城、长清、平阴、肥城的饥民。每日每户发给升余,持续4个多月,救济灾民千余人。以后,又遇灾荒年月,他两次捐谷赈济贫民。孙光祀在乡间的三十多年间,每年还散给贫穷的亲戚族人粮食三十多石,让他们维持生活。平阴城南的孙官庄,地处山区,当地百姓吃水困难。孙光祀出资凿井,凿10多丈深井出水。村中有一条山沟,交通不便,他又出资建起一座连接南北的石桥,以利百姓往来。至今,孙光祀出资凿的水井、建的石桥还在使用。

当年的孙光祀与肥城尚庄的瓜葛,至今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据村志记载,大约在1630年左右,孙光祀来尚庄,是在村边的一口枯井里被人发现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枯井里大喊小叫,惊动得乌鸦麻雀满天飞,自然也引起人们的警觉。施救者把他交给了村里的一位绅士,绅士发现这个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识文解字,谈吐不凡,于是将他收留,送往牛山书院并给与资助,让其攻读诗书。他在尚庄呆了多少时间,没有记载。这位绅士是谁?有真姓,没实名。我们推算孙氏于明初迁入肥城,历经260余年,传到十世。这时尚庄出了位秀才,名叫孙祖羲。《孙氏家谱》记载:祖羲,字绍伏,号宓亭,监生。妻周氏、陈氏。没有入仕记载,正好说明他就是村里的一名绅士。村里原来传言收留孙光祀的孙玉文,与家谱对证,其实就是孙祖羲。

百年后,合学举陈氏为节孝,钦赐学宪帅承灜为陈氏立《守義延慈》匾。节孝是贞节与孝顺,贞节是指女子对丈夫从一而终,年轻女子只要一过门,有时是只要订了婚,男子夭亡,也不能改嫁。孝顺则是指儿媳精心奉养公婆,顺乎公婆的心意。说明陈氏过门孙家后不久,祖羲去世,陈氏年轻守寡,收养光祀相依为命,百般呵护。陈氏对待公婆百依百顺,深受公婆的夸奖和族人的赞许。光祀在成名之后,对陈氏报恩有加,并告诫子孙,莫忘肥城尚庄,莫忘陈氏老祖。在光祀死后的100余年,遇到了皇帝下令“旌节孝”的难得机会,光祀的后人和地方官府,经多次举荐,逐级审查合格后,钦赐陈氏《守義延慈》匾,守义延慈包涵:坚守道义,又广施慈爱的深刻意义。用以表彰陈氏不但自己守节取义,而且施爱于养子光祀和正妻子女的高风亮节,光祀又晋升为国家栋梁之才,母以子贵。虽为养母养子,她视若己出。引起光祀家人和尚庄村民和族人的强烈反响。

我再强调一遍,事迹在前,旌表在后,顺理成章。相隔年数已不是判断事物联系的障碍?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地方的“举孝廉”“旌节孝”活动,是少之又少,极其罕见的。往往是在新皇帝即位或者皇帝大婚时才有可能。如我尹氏五世祖尹东鲁之妻陶孺人,15岁进尹家门,19岁守寡,在丈夫病危咽气之前,当着丈夫的面,用菜刀割去自己的耳朵,毁容见志,让丈夫放心,永不改嫁,从此闭门谢客,上事白发婆母,下扯三岁婴儿,最终把儿子培养成名秀才。老太太盖棺定论后,万历四十二年三月初一日,经合学生员冯明时等二百余人及合邑绅民史永淳等五千余人保举。四十四年正月十五日复经合学生员董振民等二百余人保举,天启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又经合学生员白玉柱等二百余人保举。署师、邑侯、府道、按院俱准申详,这么显赫的事迹,多达五千人的不懈努力,还用了12年时间,咨部奏请准旌。翻翻自己的家谱就可以看出,在旧社会孝女节妇比比皆是,有几个得到过皇帝的旌表?说是凤毛麟角,一点都不为过分。

孙光祀为何来到尚庄?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一会。

首先捋一捋他的家世:

孙光祀祖父名孙珫(15511604),字玉耳,初号淇阳,再号湛明,生于明嘉靖辛亥,卒于万历甲辰,享年54岁。目前能见到的孙珫资料,主要是于慎行为他写的《碑铭》。于慎行(15451608),平阴县人,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与孙珫“邑居相邻,平生称莫逆交”。

《碑铭》记载,孙珫 “生而颖异,书过目辄成诵。恒危坐正襟,识者知其大器。”年甫十余,父母辞世,家无遗产,成了孤儿,靠姑母接济维持。但仍好学不辍,万历癸酉(1573)举于乡,他中了举人以后,没有满足,也没有急于去谋求官职,继续刻苦攻读。”

七年之后的万历庚辰(1580),孙珫中了进士。这时的他年不满三十,属少年新进。因会试名列前茅(第十二名。据朱鼎延《象明孙公墓志铭》),授官,被委以重任,出任钱塘(今杭州)令。钱塘,历史名城,省会重地,“台司星临其上,什九在途,什一在署。”在任七年,颇有惠政:“蠲烦苛、崇实政、调停里甲,勒为永利,邑人藉以休息。均田议起,部使者属公,躬履亩而度之,不旬日竣,翕然称平均。”

父亲振图,字龙友,号象明。明崇祯庚午举人。赠光禄大夫,御赐葬祭。崇祀乡贤,事载邑志。配赵氏,同邑进士、山西榆林兵备道、参政云翔公女;管氏,寿张处士科公女,俱赠一品夫人。子二:敬祀、光祀。茔在官庄。

长兄敬祀,字接甫,号寅三,邑廪生。以诗文书法名当时。配孟氏,东阿县别驾应徵公女;刘氏,东阿庠生笾公女;尹氏,肥城曹庄知州尹东周公女,副室高氏,无嗣。

光祀祖父进士,父亲举人,哥哥秀才,家境肯定富饶,光祀只身一人跑出来,绝不会是外出讨饭。但突然地家境变故往往不可避免,我们试分析一下:

光祀所处的时代,正是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在经历了200多年以后,气数已尽。1563年,皇位传到第14任皇帝朱翊钧之手,即明神宗,年号万历。1572年—1620年在位。十岁即位,初年由张居正执政,改革政治,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理黄河,国势渐强。亲政后,竟有20年不上朝,大事营建,挥霍无度。万历二十四年(1596)起,派遣宦官到各地任矿监、税监,搜括无厌,激起人民反抗。至万历十四年(1606)的“明缅战争”和万历四十七年的与努尔哈赤的  “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

1620年—1621年,两年换了三任皇帝,此后朝政更加紊乱,人心惶惶,不几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分别率领农民起义,明朝腹背受敌。在兵荒马乱之际,社会动荡,匪寇四起,光祀家庭可能遭到不测,家人四散逃命。也许,光祀年龄正好在十几岁的叛逆期,为了家庭的琐事,不知天高地厚地为所欲为,与家人闹了矛盾,也可能是惹了点小灾祸,为避险躲灾,云游七八十里,天黑看不清路,失脚掉到井里,也算是他福大命大,捡回一条命。也许是劫匪作案,在强索赎金无望之时,把他投入井内,一跑了之;或者是仇人的报复,又不想实施真的杀害,扔入枯井,泄泄私愤而已…但对于名望家庭来说,这都属于家丑,“家丑不可外扬!”孙祖羲秀才和陈氏自然帮助光祀将真情隐瞒。

光祀在尚庄不会太久,家人的多方寻找,加上自己的思念家乡,回到优厚的家庭和自己的刻苦攻读,最终出人头地。

尚庄的施救之恩,当涌泉相报。他在任期间,于皇帝面前谎报灾情,说山东泰安州肥城县尚庄村居住在河边的沙丘之上,常年受溜河大风和洪水河沙的浸害,全村48顷地颗粒不收,请皇上恩准免去该村的皇粮国税。孙光祀一品大员,皇帝近臣,其才华和处事能力备受皇帝青睐,皇帝闻后当即恩准。另传:康熙帝听奏后,立即派钦差跟隨孙光祀来实地调查。孙知道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一路上惶恐不已。也是蒼天有眼,命不该绝。至肥城日落天黑,钦差夜宿旅店。是夜,狂风大作 暴雨如注,康王河泛滥。尚庄48顷土地被水淹沙盖。钦差回朝据实上报,遂下旨免除尚庄48顷地的皇粮国税。据说这优待享受了几百年。

他坐官时,曾经送自己的画像挂于尚庄,以示纪念。还引发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巧山村一同宗大户修建了一处非常豪华的大宅院。南北长160米,东西宽92米,总面积14720平米,折合占地22亩。其建筑规格仿造于北京某王府样式,三宅六院七十二角门,美其名曰:“贵和堂”。

据传肥城来一新县令,外出巡视,经随从介绍这名财主的深宅大院,也想探个究竟,说不定迂到大官,也可套个近乎,攀个高枝。结果一打听,主人并非什么显贵,而是一名土财主,顿生犯上嫌疑,准备登门问罪。事前,该院大管家到尚庄借来孙光祀画象挂于正厅,并安排下人把厅前院落放置几十口大缸,都装满水,并堵塞好院落卸雨口。县令来到正厅见此挂像,不容分说,立马下跪叩首,退一步,一叩首。出得厅来,下人们一举打破水缸,院内积水一尺有余,县令每每叩首,便水花四溅,弄得像个落汤鸡。县令被如此羞辱,回府后自然把隨从杖打一顿,为自已解恼。

孙光祀与肥城结下不解之缘。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为肥城孙氏撰写《创修孙氏族谱碑志铭》;載于《肥城县志》的《肥城大石铺创建玉帝阁记》,亦是出于光祀之手。他告老还乡后,正遇大灾之年,拿出粮食500石,救济名单中不忘肥城灾民。孙庄孙氏祠堂的大门联:“兵部大司马,天下都招头”就是为纪念孙光祀所题写。

写到这里,余兴未尽,还想给《守义延慈》匾增加点分量。是否还与另外一条传言有关。肥城坊间曾经流传:“不忠不孝诸阁老,贪生怕死孙光祀”,网上流传:孙光祀“足智多谋结皇亲” 。我把它合二为一,改成:“贪生怕死孙光祀,足智多谋结皇亲”.使故事情节更加贴题:

孙光祀为官时,在济南市泉城路中段,建造了府第,冠名“司马府”,司马府所在的小巷,又叫做“皇亲巷”。“皇亲巷”缘于孙光祀的足智多谋,结下皇亲。

传说康熙6岁登基后,只要不上朝,每天就在宫中和脾气相投的妹妹一起玩耍。有一天,孝庄皇太后在御花园同康熙、公主玩得很愉快,太后逗康熙,问他长大后找不找媳妇,康熙回答说要找。孝庄皇太后进一步问他要什么样的,康熙便对太后说要娶公主。孝庄皇太后很生气地批评说:“玄烨,你是皇帝,怎能信口开河乱说呢?”可这位小皇帝却执拗地对太后强调,就是要娶妹妹。那时皇帝是金口玉言,一开口便是圣旨,谁敢不听?这位公主赶忙跪下“谢主龙恩”。孝庄皇太后本想狠狠教训一下康熙,但考虑到这是御花园,没有外人听见,又念康熙虽贵为皇帝,但在自己面前还是个孩子,不懂婚丧嫁娶之事,等他长大后懂礼义廉耻就好了。可谁知,在康熙到了结婚年龄时,太后王公大臣都忙着给他选皇后,康熙却都一律不答应。孝庄皇太后问康熙缘由,才知道他还是要坚持娶妹妹当皇后。太后讲了一通道理教育康熙,但仍不能改变他的初衷。无奈,太后想让文武百官劝说皇帝,于是就出招让康熙,问问文武百官,娶妹妹为皇后使得使不得。按照太后旨意,康熙真的询问起了文武大臣,许多大臣认为皇帝与亲姊妹结婚有违伦理道德,使不得,结果一个个被杀。当询问到孙光祀时,他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回答“使不得,也使得”,模棱两可的话。皇帝问此话怎讲?孙光祀回答:按论理道德,娶公主做皇后使不得。但让公主认我作义父,由我发嫁送娶就使得。皇帝认为孙司马言之有理,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便吩咐下面照办。事后,由皇帝贴身太监带公主秘密出宫,来到济南司马府上,按照礼仪,认作孙光祀为义父。礼毕,孙光祀以亲生女儿的礼俗置办嫁妆,筹办礼品,后请山东巡抚,名正言顺地把公主当成孙侍郎之女,送往时宜宫。后来传说公主因得病猝死半路。可孙光祀却成为“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因此司马府所处的小巷也成为“皇亲巷”了。

传言归传言,我认为孙光祀真有其事的话,他不可能在他的司马府办这事,俗话说:“墙泥百层还透风”,何尝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府,天上突降义女,府内人多嘴杂,耳目繁多,如果再把帮助皇帝乱伦之事被人挖出,有损大司马的光辉形象。这事放到他老家孙官庄也不合适,因为老家的人知根知底。我认为只有放在尚庄陈氏家里陪送最为保险,孙光祀反哺尚庄的行动,及其尚庄人对孙光祀的崇拜,他与陈氏的关系在尚庄顺理成章,无论说成是亲女、养女或义女都不会受到任何怀疑,尚庄村小人少。当然不管在何处办,孙光祀结皇亲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八卦一下,百年之后,陈氏的故事越传越广,嘉庆如果了解到孙光祀当年曾与他爷爷结为皇亲,并有陈氏的参与,油然而生敬慕之情。钦赐《守义延慈》匾,也名正言顺。

“守义延慈”匾没有丢失,现在保存在肥城市文化馆。孙光祀与尚庄,这段不大为外村外姓人所知的历史,应该载入肥城历史史册。

 

2024.11.1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孙光祀与(山东东平)尚庄》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