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色记忆:《(湖南省蓝山县尹土生相关)一个铜盆的故事》

(2024-11-11 07:34:14)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红色记忆:《(湖南省蓝山县尹土生相关)一个铜盆的故事

 

湖南日报2020-11-19 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官方账号

讲述/尹满林 整理/雷统六

编者按:

86年前发生在蓝山县猴背村日本侨眷尹海斌家中“一只铜盆”的故事,被当地群众传唱。

今年9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后强调,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的讲话精神,近日湘赣两省正在探索红色旅游扶贫富民的创新路径模式,共同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变红色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

蓝山县猴背村地处湘赣边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要地。“一个铜盆”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个故事是军民鱼水情的缩影,也是“老百姓拥护红军,红军热爱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因此我们要不忘初心使命,认真讲好红色经典故事。

 红色记忆:《(湖南省蓝山县尹土生相关)一个铜盆的故事》


193411月中下旬,中央纵队和红一方面军8万余人长征过境蓝山。红军首长毛泽东、朱德随红军后勤部队于1117日到达蓝山县太平镇猴背村渡口。当时由于红军人数众多,国民党追兵又急,红军分别在詹家坊、上泉洞、猴背、新村等渡口坐着木船完成抢渡任务。

据现年93岁的尹满林老人讲,红军过境蓝山时,他已经7岁了。开始当地百姓误听国民党反对派散布的谣言,说红军是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军队。于是该村老百姓十分害怕,纷纷躲进对面大山——百叠岭中。当时一拨红军走后,另一拨红军又来。红军在猴背村陆陆续续过了33夜。因我父亲胆小不敢回家,而我母亲又担心家里的家畜饿坏,于是带着我偷偷回到家中。我们赶回村发现家里的东西一件都没有少,红军待老百姓好(十分)热情。

据尹老回忆,当时红军只睡到房子上,即使村中富人家有再好的床,红军也没有“鸠占鹊巢”上床去睡。当时,尹满林一家非常贫穷,没有钱,而且经济拮据,床上铺的是乱棉絮;但红军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就连喝一碗开水也要支付一个铜板。红军住在屋檐下,却把每家每户打扫得干干净净,帮助村民们做事。所以他没有看见一个红军上了老百姓家的床;红军也不进老百姓的私房,老百姓心里由衷地感受到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尹老说:“世上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我们村有一位出了名的老艄公名叫尹土生。尹土生为人忠厚老实,且能吃苦耐劳,经常披蓑戴笠,风里来雨里去,栉风沐雨,披星戴月,撑船虽辛苦,但尹土生为人豁达。

当地有句民谣说,“猴背府白色县,五擂击鼓金銮殿”,说的是猴背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当地的政治经济中心。红军来之前,尹土生长期守护着钟水河,经常站在竹船篷,撑着那杆长长的船篙,划着舟子,从两岸悠悠地划来划去。将过往客人送到对岸,以此赚取微薄的收入支撑起全家生存的苦难。

193411月中旬,红军长征过境蓝山,至今仍盛传着一个如歌如賦、娓娓动听关于红军首长送铜脸盆给艄公尹土生的故事。

尹满林回忆,“这个铜脸盆就是当年红军首长(毛泽东、朱德)送给日本侨眷尹海斌的爷爷尹土生的。当时钟水一带没有坝,猴背渡口长达数丈,河水深而急。两岸百姓甚至是宁远、邵阳的人要赶太平、塘村圩做生意都要坐船过猴背渡口。木船一次只能乘坐14-15人。当时红军几万人在此过了2-3天,红军将士就是由以尹土生为代表的艄公撑船将他们送到对岸的。毛泽东和朱德考虑到尹土生是一位老艄公,撑船有经验,于是将护送红军首长家属的任务交给尹土生。就这样尹土生连续坚持了33夜为红军首长的家属撑船,送过了一批又一批的红军首长家属。红军首长(毛泽东、朱德)为了感谢尹土生在护送红军中的贡献,将一只铜脸盆送给他作纪念。此脸盆虽然不大,却盛满着红军的真情,之后,尹土生一直将“铜脸盆”作为他们家的‘传家宝’保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县里面来我村调查,尹土生才将铜脸盆捐献给了当地政府。因此国家还奖励他一枚银子光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