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关村保管员”和他(北京海淀尹世昌)的海淀情缘

(2025-02-03 07:46:23)
分类: 尹氏资讯

“中关村保管员”和他(北京海淀尹世昌)的海淀情缘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2024-09-11 北京

自中关村村史馆建馆以来,“中关村保管员”尹世昌陆续为村史馆捐赠了带有“中关村”字样展品457件,展品种类以书报档案、票证为主,看着自己收藏了大半辈的“宝贝”有了新家,尹世昌倍感欣慰。827日,尹世昌向海淀融媒记者讲述了他收藏与海淀、与中关村有关物品的点滴故事。

 “中关村保管员”和他(北京海淀尹世昌)的海淀情缘


他工作在海淀,曾经生活在中关村,他喜欢收藏明信片、旧报纸、节目单、老照片……退休后,他在各种收藏物中追忆中关村曾经的山山水水、街街巷巷,并向身边朋友、亲友讲述中关村科技文化、创新人才的故事。他,就是被大家亲切称为“中关村收藏家”的离休干部尹世昌。

“我不是收藏家,就是‘保管员’,部分藏品我于两个月前捐赠给了中关村村史馆……”827日,记者在海淀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多功能厅内见到了93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尹世昌,他正在向参加“情系中关村”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的观众们介绍着自己的收藏品。

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眉宇之间尽显豁达,这是记者看到尹老的第一印象。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尹老打开随身携带的背包,拿出一些资料,和记者一起回忆起了他和中关村的故事……

缘起兴趣爱好

“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攒糖纸、收集画报。”谈起自己爱收藏的习惯,他说这就是源于小时候的习惯,1931年出生于宣武门琉璃厂的他,1949年成为新华书店的店员,由此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书店工作,随后在海淀区从事文化旅游工作,让他有更多机会见证这片土地如何开新篇、换新颜。

聊天中,尹老告诉记者,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觉得在海淀待了这么多年,接触海淀的东西这么多,自己既然喜欢收藏,为什么不把和有关海淀的东西慢慢收集起来呢。很快,他开始着手收集工作,从邮品、火花、门券到节目单、明信片等,在收集平凡无奇的物品中,他留住了记忆,找到了快乐。1992年从北京市海淀区文化文物局离休后,尹老更是一门心思开始收集工作,不管是一张报纸还是一个节目单,他都如视珍宝。

聊着聊着,尹老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都是他这些年捐赠物品的清单,其中和中关村有关的他都一一标识出来了。

“为什么和中关村有关的都标识出来了?”面对记者的疑惑,尹老解释说,在中关村一街住了几十年,那里的一草一木,每一栋楼、每一条路,他都非常熟悉。而且他也是从带有“中关村”字样的东西开始收集,如带“中关村”字样的信封,带“中关村”标志的物件等。

“当时看起来可能没有任何价值。但若干年之后,一件件薄薄的小纸片就串连成了一段历史,就能把记忆留给后人。”尹老意味深长地说。

明信片里寄语中关村

“为什么这些名家愿意回复我?因为大家都有‘中关村情结’。”尹老告诉记者,为了丰富藏品的内容,那些年他向驻区的部分中科院院士、学者、教育家、艺术家、企业家发去邀请明信片,期望他们能在百忙中为“中关村”题签、留言。在尹世昌看来,这些人或工作在中关村、或生活在中关村,都是对中关村有感情和期待的人。

“你看,这是王选院士2003年在我寄去的明信片上的回复,这是他对中关村的殷切期待啊。”说着,尹老把记者带到了多功能厅他捐赠的物品展示处。在展示处,记者还看到了“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给尹老回复的明信片上写着:“智慧创造财富硅谷与中关村新世纪比翼齐飞”,落款时间为2004410日。

在展示台前,记者细数了下,有上百张社会各界人士给尹老回复的明信片。正当记者看得入迷时,尹老的话语将记者的思绪再次拉回了现场:“这里还有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艺术家田华等人回复的明信片,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每一封明信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尹老指着文学理论家冯友兰的女儿冯宗璞的回信说,那封明信片是一年之后寄回来的,上面还写明了为什么迟来。

“因为她出国了。没想到回国后还给我寄回来,感恩。”尹老说,这些明信片都异常珍贵。现在捐献给中关村村史馆,就是希望后人以后走进村史馆,在明信片上看到前人对中关村的寄语,能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把“记忆”留给后人

一件旧物,可以珍藏一个年代;一张照片,可以定格一段时光。在尹老捐赠的物品中,记者看到除了明信片,还有报纸等,所有的收藏品都是尹老一物一纸慢慢攒起来的。据介绍,自中关村村史馆建馆以来,尹老陆续为村史馆捐赠展品457件,展品种类以书报档案、票证为主,其中明信片有126张,中关村电脑节展品127件,以及信封、书报、剪报和书法家题字等。

“每一件都见证了中关村的蓬勃发展和中关村人的拼搏创新。这些收藏了几十年的老物件都带有岁月的痕迹,不仅丰富了村史馆的馆藏,也为我们讲好中关村故事提供了更多素材和灵感。”中关村村史馆负责人张奕表示。

“离休后在家里没事,我就把这些东西翻出来重新整理一下,回顾当年,还是会有很深的感触。”尹老告诉记者,他年纪大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这些“宝贝”,现在能为他们找到新的“家”,他也安心了。

时间不语却见证了所有。这些年,尹老先后开了《尹世昌文化藏品展》《可爱的海淀》《情系中关村》三次个人藏品展,且已将部分藏品捐赠给博物馆、海淀区档案馆等地,把“中关村记忆”留给后人。许多年后,世人可以跟随这些物品,来一场时光穿越之旅。

“海淀就是海纳百川,淀积千里。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老海淀人,还是来自祖国各地的新海淀人,都在这里孜孜不倦地创新创业创造。自主创新是中关村、是海淀区不变的旋律,希望我收集的这些物品能成为时间的印记。”分别前,尹老说。 (实习记者 向文娟 /)

举报/反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