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尹润生--著名古墨专家、古墨鉴藏家、原文化部文物出版社编辑(北京市人)

(2024-08-29 17:50:47)
分类: 尹氏名人

尹润生--著名古墨专家、古墨鉴藏家、原文化部文物出版社编辑(北京市人)

尹润生--著名古墨专家、古墨鉴藏家、原文化部文物出版社编辑(北京市人)

尹润生--著名古墨专家、古墨鉴藏家、原文化部文物出版社编辑(北京市人)

尹润生--著名古墨专家、古墨鉴藏家、原文化部文物出版社编辑(北京市人)


尹润生--著名古墨专家、古墨鉴藏家、原文化部文物出版社编辑(北京市人)

尹润生(19081982),男,姓博尔济吉特氏,原名培昌,号竹移主人,北京市人,出生在蒙古族世家、书香之家,著名古墨专家,古墨鉴藏家,原文化部文物出版社编辑。工书,精鉴赏。夫人张颖昭是大画家徐燕荪的门生,擅画工笔人物。他幼承家教,勤奋好学。1930年毕业于北平私立财政商业专科学校,在世界编译馆任会计员。1939年著有《北京典当业概况》一书。在北平沦陷期间,日寇文化特务、古董商大肆抢掠中华古物,古墨亦在觊觎之内,尹先生得知后,心急如焚,劝告厂肆及文物商贩,以民族利益文化为重,抵制日人诱惑,自己更是不惜代价,举债变产,重金抢救,免劫流失域外,表现出一个中国文人的气节。新中国成立后,所蓄珍品大部捐献给国家,1964年又捐献瓷器资料2件,所捐珍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内。1954年出席文化部古墨等文物鉴定会后,将古墨鉴赏、研究作为本职,后调入文化部文物出版社任编辑,又奉命致力于整理故宫博物院藏墨。收藏之外,潜心研究,五十年代曾与叶恭绰、张子高、张絅伯合编《四家藏墨图录》, 并将所藏古墨捐给国家,今天《四家藏墨图录》,已成为后人鉴赏研究古墨的圭臬。1970年代后期,奉命整理故宫博物院藏墨,编写了《故宫藏墨目录》,同时奔走于多家博物馆帮助鉴定馆藏古墨,为弘扬中华墨文化鞠躬尽瘁。1982年在撰写《墨林史话》时,他积劳成疾,心力衰竭,他倒在了满是文稿的书案上,享年75岁。在他临终的前一天,安徽省博物馆正准备去日本开文房四宝展览会。石谷风先生在病榻旁与尹润生商讨墨品展出的细则问题,尹润生用微弱的气力,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提供了最后的意见。2008年,在时隔26年后,尹润生的遗作《尹润生墨苑鉴藏录》问世,这是尹润生长女尹雨立女士怀着对父亲的厚爱,对中华墨文化的敬畏,历时多年含辛茹苦整理完成的,它既了却了尹先生的夙愿,也使广大墨文化爱好者得以了解一代藏墨大家的心路历程,成为古墨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撰写发表《漫谈我国古代的制墨具》等文章多篇。

人物生平

尹润生一生与墨有着不解之缘。初为夫人张颖昭作画寻觅佳墨,常奔走于琉璃厂,勤恳物色,无间寒暑,后竟至爱不忍释,除仔细研究善书、善画之墨质的不同外,更对墨的原料、年款、铭文、图案、工匠、产地、装潢、真伪等一一加以考证、辨识,被同好喻作“墨痴”。

1951年尹润生着手著述《尹润生墨苑鉴藏录》,他认为“墨散书存是所慰也”。全书收录了他所收藏鉴定过的明代、清代古墨四百七十一目,共计八百四十四笏(有的一目中含多笏)。分别记述了墨的形式、款识、重量,还记述了他鉴定的依据,有关掌故,墨的属制者及墨工小传,收藏过程以及鉴赏的经验。他为每笏墨做的拓片,更直观地再现了墨的全貌。从中,可以看到他一生孜孜追求的价值,因为他鉴藏、记录的墨宝,每一笏都是我国璀璨文化艺术的明珠。这些墨宝,原作为祭祀、刑罚、文化用品而出现,后随文化的传播而发展,又作为礼品、贡品、纪念品、艺术品。墨有“百年如石,一点如漆”的品质,足以反映古代制墨的高超技术。同时,墨纳雕刻、绘画、诗词、宗教、天文、地理、历史、耕织、商业于一身,内涵丰富!

20世纪5060年代,尹润生与叶恭绰、张子高、张絅伯多位墨收藏家、朋友每月聚会两三次,以谈墨为内容,赏奇析疑,除观察实物外,更参考前人有关资料、墨谱拓片,精研细斟,各抒己见,相互敬重。四人计划以各家明代墨中珍品合作编著《四家藏墨图录》,书出版后,即将书中所列墨宝献给国家,然后再出版第二册,依次捐献。书编成后,叶恭绰作序,指出:“墨为吾国特产,且关于文化日用者极钜。自五代宋元明以来,良工辈出,各以品质体制相竞。高者至等黄金。其制作之精,又于美术工艺中独树一帜。”关于出版此书,他又写道:“复旦光华,百废具举,近且议及文房用品之中兴,而故物罕存成规莫睹。吾与诸友,偶敦夙好,搜集有年,剖璞披沙,精英斯现。值有谈玄之会,戏附墨家者流,爰应时需,出供讨究,遂各选其胜,合印斯编,名曰四家藏墨图录。四家者:湖北张子高,浙江张絅伯,北京尹润生,广东叶遐菴也。”1956年,《四家藏墨图录》在极为和谐的气氛中得以完成出版,原版为宣纸线装,印数不足500册。1964年,四家将一批明墨捐献故宫博物院,足见四人之志同道合。

尹润生之女尹雨立

我是看着父亲的墨长大的,在他的熏陶下,我喜欢这些“宝贝”,知道它们的珍贵。这些年,我竭尽全力为编辑出版父亲的著作工作着。编纂过程中,我曾因为涉足一个新的领域而胆怯、踌躇,但编辑过程,亦即我的学习过程,每做一遍修改、校对,对于墨文化、对于父亲毕生的痴迷和为之付出的心血,就多了一层体会,也便充满了信心。(博尔济吉特·雨立)

故宫博物院“景仁榜”之捐献名录记载:

尹润生

北京人。已故,享年75岁。著名古墨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所蓄珍品大部捐献给国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内。收藏之外,潜心研究,五十年代曾与叶恭绰、张子高、张絅伯合编《四家藏墨图录》,晚年又著成《墨林史话》一书,成为古墨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1964年,尹润生先生捐献瓷器资料2件。

《尹润生墨苑鉴藏录》

尹润生著 尹雨立整理

紫禁城出版社

开本:787×1092 1/16 426

文字:280千字图:271

出版时间:20086

书号:ISBN 978-7-80047-681-5

定价:75.00元(全二册)

  本书为“大家研究与鉴定”丛书之一。“大家研究与鉴定”是一套旨在推介与故宫博物院有着深厚情缘的一代文物大师们不朽之作的系列书。

  本书为作者遗作。作者尹润生乃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古墨鉴藏家之一,朋辈同行称其“见闻最广,赏鉴极精”(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常“得其一言以为准绳”(石继昌《春明旧事》)。20世纪50年代尹润生先生曾奉命为故宫博物院藏墨作鉴定;一生收藏之珍品也大部分或捐献,或经辗转而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本书收入其过眼明清古墨471目,共计844锭。作者从古墨的外观、质地、年代、流传、制墨者、收藏者等多方面一一加以鉴考。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墨林史话》相比,《墨林史话》侧重于古墨知识的介绍,而本书则纯为古墨文物的考辨。为方便读者,本书将《墨林史话》中有关古墨知识的篇章作为附录收入,并将书中墨铭出现的人物、作者引征的墨论书目汇总于后,将极大地裨益业者。

 

墨苑大家尹润生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13

  瑞雪初霁的午后,阳光暖暖的。再次捧读焜耀艺林的《墨林史话》,依然感到受益良多,20多年前走上蓄墨之路,正是缘于这本书。作者尹润生先生,我国著名古墨鉴藏家,一位慈祥睿敏的文化学者。

  尹老爱墨、识墨,始于爱妻绘事所为,夫人张颖昭擅长丹青,常为绘画无佳墨为憾,尹先生伉俪情殷,因而奔走厂肆,汲汲寻觅,无间寒暑。开始时,但求实用,不事他求,既而访求,兴致转浓,对于墨的质料、形状、年代、款识、铭文、图案、产地、工匠、装潢、真伪等,研究对比,以求异同,过眼既多,经验日富,除了观察实物以外,更参考前人和时贤的有关资料,墨谱拓片,精研细斟,条分缕析,积之日久,遂成专家。一墨在手,立刻就能识别真伪,区分其流派,明确其时代,评定其优劣,不但在朋辈同好中推为行家里手,就连厂肆人对之奉若神明,得其一言以为准绳。

  值得称道的是,在北平沦陷期间,日寇文化特务、古董商大肆抢掠中华古物,古墨亦在觊觎之内,尹先生得知后,心急如焚,劝告厂肆及文物商贩,以民族利益文化为重,抵制日人诱惑,自己更是不惜代价,举债变产,重金抢救,免劫流失域外,表现出一个中国文人的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尹先生如鱼得水,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抢救了一大批濒临散佚的古墨,或捐或让与国家。1954年应国家文物局长郑振铎之邀,出席文化部文物鉴定会,遂将古墨研究作为历史使命。之后,他与叶恭绰、张子高、张絅伯一起合编《四家藏墨图录》,并将所藏古墨捐给国家。今天《四家藏墨图录》,已成为后人鉴赏研究古墨的圭臬。

  1970年代后期,尹先生奉命整理故宫博物院藏墨,编写了《故宫藏墨目录》,同时奔走于多家博物馆帮助鉴定馆藏古墨,为弘扬中华墨文化鞠躬尽瘁。1982年在撰写《墨林史话》时,他倒在了满是文稿的书案上。

  2008年,在时隔26年后,尹先生的遗作《尹润生墨苑鉴藏录》问世,这是尹先生长女尹雨立女士怀着对父亲的厚爱,对中华墨文化的敬畏,历时多年含辛茹苦整理完成的,它既了却了尹先生的夙愿,也使广大墨文化爱好者得以了解一代藏墨大家的心路历程。

余无缘先生门墙,但幸有先生书相伴。今年是先生仙逝30周年纪念日,遥望京城,思绪万千,耳畔响起了李商隐的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