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古槐探源》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古槐探源》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4年08月01日
在《鲁西尹氏族谱》续修前后,接触到有关鲁西尹氏始迁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信息,大致有以下几种描述:吾始祖纲,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肥邑西北之蔡村。汶上伯用公世系族谱序:余尹氏始祖叔侄八人,自前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县尹壁村大槐树同迁于山左。肥城石横伯能公世系初修尹氏族谱序:吾先世晋人也,于明洪武年间,始祖伯能从叔父纲偕弟兄七人,由晋之洪洞迁肥,卜地分居,各立基业。平阴伯祥公世系族谱载:伯祥公,明洪武初年同叔父纲由山西洪洞苏堡庄迁居山东肥城再迁平阴......综上所述,吾尹氏始迁于山西洪洞县苏堡庄、尹壁村一带无疑。那么,这几个村的尹氏族现在发展如何呢?我们的家谱还能不能接续在一起呢?
带着这类疑问,自2003年起,我就踏上了探访之路。最早是在2003年盛夏,我去山西太原一家公司讨债,在回返的路上,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牵引:洪洞县——我们的老家什么模样?来山西一趟,应顺便看看。于是不由自主地改变路线,一路南下,长途汽车被七月的太阳炙烤的滚烫,已无心欣赏太行山脉的高原风光,虽然路过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但也未有引起多大兴趣,只是草草地游览了一下平遥古城。
到达洪洞县后,参拜洪洞县大槐树必不可少,我急切地进了纪念堂,心想疑惑一下子就会迎刃而解。进纪念堂要祭拜祖先,工作人员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尹氏牌位,我花30元钱请了一柱高香,顶礼膜拜。然后径直走进纪念堂文献室,得到的是没有其他任何历史资料可查。不觉心里一凉。我赶忙打听去苏堡庄、尹壁村的路线,说是大概离县城40里,我踌躇了,因为第二天的天气预报高温要达到37度,我恐热没敢去,而且本能地认为盛夏的高温有一定顽固性,再说一个人出外已好几天了。顺便到长途汽车站打听一下,有洪洞回山东的车次吗?一问真有,是去邯郸的。下午9点开车,双层卧铺大巴,头脑一热:“走”!车到邯郸不到4点,再住旅馆舍不得花这部分钱了,一辈子小气,就在车站周围马路上溜达。汽车在太行山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了大半个晚上,身体有点疲惫,忽而发现一立交铁桥,抓紧爬上去,在最高的台阶上,迎风坐了下来,等待车站的开门时间。回忆一天的行动,无头苍蝇般乱撞一阵,哭笑不得。第一次洪洞之游,就这样兴致勃勃而来,草草率率而归,不无遗憾!
2006年,我从《中华尹氏通志》上看到江西尹明耀先生关于这两个村的调查消息,说尹壁村有四个,分东西南中,已没有一户姓尹的,还说尹壁就是一块影壁,为遮住外姓的洞口(指窑洞口)而设。苏堡有姓尹的,户数不多。于是我查访到苏堡庄尹自红长途电话,予以核实,结果还是不甚明了,因为他那里自古没有按行辈起名的习惯,也没有任何文字性资料。家谱能否与洪洞县接续已十分不可能。我暗自思忖,早晚有一天,找一个不冷不热不风不雨的天气,再去洪洞县,一探究竟。从地图上看,肥城去洪洞相距才500多公里呢!
2011年9月,山东肥城水利地质公司,接到茌平县铝电厂招标电话,在山西交口新建工厂打水源井。这里有一段插曲。2009年茌平铝电厂来肥城建盐化工企业,既是与肥城打井队的结缘的开端。他们同时找来了泰安和肥城两家的工程师和打井队,我受肥城打井队之聘与泰安并肩战斗,测定井位与钻井施工各负其责。泰安出师不利,第一眼就没有打出水来,名师夜走麦城,自动撤离。这片区域过去难倒过不少找水名人,而定为“无水区”。1984年,正是我和队友的努力,经过严格的地质分析和电探,科学地选定井位,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用20几眼井的实际成果,摘掉了无水區帽子,而受到省地县三级科技进步奖奖励。茌平来这里搞项目,我帮助肥城打井队接受供水任务,指导打井,轻车熟路,厂区内一连七眼,井井成功。所以茌平对我们的技术一百个放心。几年后茌平又在山西建厂,肥城便成为‘特邀’,山西工地更是少不了我的参与。确定井位,处理技术事故,600多米超大超深深井,又是一连6眼,无一败笔。进度与质量不输当地省级公司。
工程期间,我一直在寻找着去洪洞县探访老家的机会。
国庆节期间,工地停电,我租了一辆轿车赶往洪洞。虽说天气不大好是阴天,最近的天气一直时晴时阴,就像小孩子的脸,三天两天一场雨,有时一天几场雨。老天把上半年缺的雨,在进入九月以来基本上全补上了。因为是抽空,不下雨就好。到了半路,老天还是没留面子,又下起淅沥小雨。驱车三个多小时,径直去了苏堡庄。我找到了宗亲尹自红,据他讲这个村始建于春秋列国,现在是苏堡镇政府所在地,庄北面有点小土丘,平原还是多于丘陵。离县城不足30华里,全村5000余人,以务农为主。尹姓居民不足20户,但是属于该村十大原始老户---“师史尹曹刘,左尚郭李候”之一,排在师、史二姓之后列第三位。师姓是当地历史名人师旷的后代,在当地师姓后裔颇多。(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宫廷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当地没有家谱,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而且宗族没有统一行辈,人名乱起。当问到尹壁村的情况,他说苏堡与尹壁村地邻,已没有尹姓,可能西尹壁还有一两户。
因为中午一点多都没有吃饭,特别是出租车司机还在大街上等着,天还下着小雨,我匆忙返回县城。中午饭自然简单,刀削面一碗。山东人吃不惯山西菜,对他们的菜我用四个字描述,叫做‘酸腻辣咸’,面食为首肯,名吃刀削面,我却百吃不厌。午饭后我立马去《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查找尹壁村的情况。接待我的是一位年轻的师姓小伙子,我说明来意后,他说我就是尹壁村的,据我了解,至少东、中、南三个尹壁村没有姓尹的,西尹壁村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我问,她为什么叫尹壁呢 ?师同志顺手拿出一本书,他迅速地翻到尹壁村。
书中记载着四个尹壁村的情况:东、西、中呈东西向展开,距苏堡村2.5公里,属丘陵地区。与苏堡庄是地邻。相传,尹壁始建于春秋时期,师姓人较多,曾用名为师村。清康熙年间,洞河发水淹没良田,农民筑坝防水,把水分开逼其改道。为了纪念这一工程,改名为“引逼”村。后来,尹姓户大人多,掌了村权,改名为尹壁。解放后,为了便于领导,将村子分为四个尹壁。看其书名《洪洞村名来历》。
对尹壁村的名字由来,及其尹姓户大人多的说法我深信不疑,但是时间仅仅过去了三四百年,尹姓却人去楼空,心中顿生疑惑。难道他们在后来的多次移民中,步先祖之后尘到四外八省去屯田了,而且尹姓全走?与掌了村权的说法相矛盾。还有:这四个自然村,各不相连,说走都走说绝都绝了?我认为,在明初的移民浪潮中大批移民不容置疑。明朝定鼎以后,移民的勃勃生机,也大大带动了商业活动的日益繁荣。到了清朝,晋商发展为极盛,他们把东海的食盐大批贩运到山西及其以西的中国西部地区,把山西的其他商品再运来山东。从至今坐落在聊城古运河畔的山陕会馆,显现的当年晋商的豪华与气派,更不难想象出当年山东沿途珍珠链般的歇脚点、马车店和货运中转中心等。我猜想,山东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淳朴敦厚的风土人情,牵动着双方老乡、宗亲相聚的热切期盼,来山东至少吃盐方便(山西人口重)。多方面原因,加快了晋人迁鲁的脚步。目前的全国尹姓排第90来位,山东最多,既是明证。
我看过江苏丰县的尹氏族谱,这个县有三四万名尹姓居民,始迁祖也是从苏堡镇迁出的,而且把肥城的纲公排列在同迁的七个兄妹之中。那本书我没有来得及细看,但从侧面证实了一个问题,苏堡的建村时间在早,尹壁是从苏堡繁衍而来,因为从苏堡位置看,她正处于县城往东诸县的一条主要交通要道上,现在是一个5000人的大自然村。师、尹同属当地大姓、古姓,两姓一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在河北、山西个别地方存在师、尹一家的传说有一定道理。
尹姓何时迁来此地?苏堡尹姓的发展曾经是排在师、史之后的第三大古姓,历史凿凿,另外我还注意到,在平阴县的尹氏族谱上还有一条信息说他们的始迁祖伯祥公在苏堡是一十三代。《中华尹氏通志》所述,唐朝宰相天水思贞公后裔,向山西太原等地迁徙的历史,尹氏在洪洞居住的历史无法猜测,暂不妄评。
一天之内探访了苏堡庄和大槐树祭祖园,时间着实紧张。为了赶回工地摸了一个多小时的黑路,虽然没再下雨,天还是似阴非晴。我感到没虚此行。苏堡和尹壁是尹氏早期聚居地之一,就在洪洞县大槐树旁边,受移民潮的影响不容小觑。可以认为,这就是我们鲁西尹氏的老家,是正宗的源头。当然,我没有时间认认真真地看看这里的山山水水,没有更多的接触接触尹姓宗亲,尚有蜻蜓点水之嫌。但是毕竟过去了600多年,没有其他什么文字资料可查阅,只靠口传,目前只能如此。洪洞移民已经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它的发掘和研究可能是祖祖孙孙千秋万代的事情。正像是在壶口看到的那流淌不尽的滚滚黄河,奔流不止,永不停歇。
“要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歌遥唱了几百年,还会指导着一些试图找到老家的人们,傻傻地既往下去!
2024年8月重新整理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年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