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访谈
(河北石家庄)尹朝显:为了理想,我们一手钢枪,一手药箱
石家庄老干部 2024年05月21日河北
专题访谈
人物简介:尹朝显,90岁,石家庄市中医院原纪检委副书记,1989年1月离休。

走进尹朝显家,在客厅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张个人黑白照片,上面标注“49.10.1”。“1949年国庆节那天,我和战友们每人照了一张照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非常有纪念意义。”尹老指着墙上的照片说。
尹朝显,15岁参加革命,一手钢枪,一手药箱,和无数解放军战士一样,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召唤紧密相连,诠释了战地军医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小小年纪上战场,只为报国卫家乡。尹朝显回忆说,当年,像他一样年纪参军的人很多,有的甚至比他还小。他参加过解放太原、西安、兰州、成都等地的救护任务。回忆起当年的战斗和救援经历,他的眼中闪着泪光。
“战士们什么伤都有,有的头被打掉半边,有的身体被炸掉一半,有的两条腿被炸没了,有的胳膊被炸飞了,还有的肠子被炸出来了……各种各样的伤情,让人心痛。”尹朝显边说边擦拭着眼角的泪水。他回忆道,参军没多久,他就参加了解放太原战役。整场战役历时6个多月,是解放战争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当时,战地医院建在小山村的民房里,药品十分紧缺,仅有盐水、碘伏、红药水、绷带等最基本的医药用品,我们只能给战士们进行简单的包扎,之后受伤的战士们再被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或老乡家治疗。他和众多战地军医、卫生员一样,与时间赛跑、与敌人博弈。“由于战事多、伤员多,我们常常在夜里抬着担架,搜寻受伤的战士,收集他们的遗体。有时,遇到敌人发射照明弹,我们急忙找掩体,甚至趴在战友们冰冷的遗体上。我们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抢救伤员,但仍有很多战友没来得及救治就牺牲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战士们有幸躲过了枪林弹雨,却难逃缺医少药这一关。”尹朝显哽咽着说。
白衣为甲,向战而行。在部队里,每个人都是兵。“虽然我们不能冲锋陷阵,但在战场上生存即战斗力。战地医院的医护人员,肩负着军人和医护双重使命。”尹朝显说,无战事时,他们或行军、或站岗放哨、或看护病人。有一次,在行军途中,遇到敌部的几个散兵,医护人员随即进入战斗状态。经过紧张交战,敌军缴械投降后医护人员继续行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尹朝显随部队开赴东北安达,接收救治第一批从朝鲜战场返回的伤员。“还没来得及穿上厚棉衣,战士们就上了战场,冻掉了耳朵、鼻子,冻伤了手脚,还有很多战友永远地留在了朝鲜。”此时,17岁的尹朝显因医术过硬,升至排级干部。1959年,他又参加了西藏平叛。当时,部队卫生所被叛乱分子包围,他指挥医护人员排兵布阵,之后单枪匹马冲出包围圈,打败了叛乱分子,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入党。
1978年,尹朝显转业到石家庄市中医院,曾任纪检委副书记,先后协助省、市医疗卫生系统创办了“中医学徒班”和“西学中培训班”多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当时急需的中医专业人才。
时至今日,尹朝显仍深切感受到,参加中国革命是他一生的幸运和幸福。身为一名老军医、老党员,他时常回忆起战斗的岁月,思念牺牲的战友,甚至做梦也和他们一起征战沙场、欢呼胜利。
采访最后,尹朝显动情地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今昔对比,国家的发展变化太大了。等国庆节的时候,我想再去拍一张照片,告诉离去的战友们:如今,你们的理想都实现了,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你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市中医院老干部科协助采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