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桂德:国子监祭酒(山东日照)尹琳基考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隽桂德:国子监祭酒(山东日照)尹琳基考
隽桂德
當下書房 2024年07月02日
日照尹氏以夹仓尹氏为最盛,夹仓尹氏以尹琳基学识和官职最高。
尹琳基字琅若,又字竹轩,一八三八年生,为清朝末年日照著名的学者、书画家、古琴家、史志学家、教育家。
尹琳基之父尹汶瀗早年丧父,母亲无力供他上学,尹汶瀗即弃学经商。后家境日丰,但四十岁才生下尹琳基。尹琳基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七岁能诵诗,十岁能作诗,惜家藏书籍甚少,就借书夜读,因按时归还,所以有着良好的信誉,藏书家多愿借书给他看,他因此广泛阅读了四书五经等大量书籍。在府县考试中连连夺魁,十多岁考中庠生,咸丰九年考中了举人。咸丰十一年,贼人攻破夹仓镇,致使45名妇女、100余名男丁遇难。同治二年,还未考中进士的举人尹琳基,将此事写成奏折,呈奏朝廷,请求钦赐建节烈祠等。就在这一年的会试中,他就高中同治二年癸亥恩科进士,钦点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日照尹氏中最高学历者。
考取进士后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按照当时的制度,在外为官者需离职回家守丧三年,称丁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和参加应酬,许多人往往丁忧后绝意仕途,有想继续做官的,也需再次参加朝考或皇上钦赐才能任职。尹琳基丁忧前还在翰林院,没有实职,所以他守丧到期时,他的恩师单相国写信让他参加翰林院散馆的考试,以正式进入仕途。尹琳基以母老体弱为由,婉言谢绝了恩师的邀请。同治八年,尹琳基母亲去世,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尹琳基毅然参加了翰林院的散馆考试,结果以一等的优异成绩被朝廷录用,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衔,从此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尹琳基因为博览群书,学问淹贯,正直严谨,为官清廉,得到了皇上的器重。由于他的政绩突出,由编修升任国史馆协修,继任纂修,又升功臣馆总纂、文渊阁校理等重要职务,为编修国史、整理宫内文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官至国子监祭酒,成为大清国教育的栋梁之才。他历任湖南乡试副考官,陕西乡试主考官,两次担任会试同考官,多次主持乡试和会试,为国家选拔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尹琳基也是一位教育改革家,善于接纳教育新思潮。著名教育家严修一八九六年在《上尹琅若师》中曰"近来时局日异月新,泰西诸学,俱为当务之急",向恩师尹琳基提出自己革旧维新的思想,得到了尹琳基的赞同。
按清代制度,翰林具备了一定资格便可升入左右春坊,这叫开坊。开坊意味着政治声誉质的飞跃。当时,尹琳基在翰林中资历居第一,按理应当升入左右春坊,可他因直言得罪了同僚和上司,因此一直未能开坊。恰巧又有一位御史收集了一些他的生活琐事,参奏了他一本,这人叫郑溥元,字苓泉,同治四年乙丑进士,授编修,任御史,官至刑科掌印给事中,他是山东乐陵人,与尹琳基为老乡。其奏本内容是:刑科掌印给事中郑溥元跪奏,为词臣贪鄙苛刻纵酒滋事,请旨饬查明确,应行褫(chi)革驱逐回籍事,窃惟身登仕版,自应洁己自爱,方能无玷官箴,矧阆苑清华之地,受恩尤深,又安可不识检束?乃臣闻编修尹琳基通籍后告假回里,素有"土棍"之名,纵酒詈街,在制生子,曾经其族人揭控;散馆授职,与人交,凡事取巧,架词寻隙,酒后掀桌毁器,已有数次,惟受人唾辱则抱头鼠窜而去;又喜包揽闲事,虽与己毫无牵涉,而往往从中播唆;顺天候补县刘中瀚因其信口妄谈,曾欲殴之,经劝乃止。参奏的结果是二人被同时罢官,遣回原籍。此事件还被编成一个诙谐故事,叫做《青春作伴好还乡》,内容是:光绪中叶,山东有尹琅若编修琳基者,官词馆久,不开坊,悒悒弗自得,乃纵酒自遣,醉輒谩骂座客,以是与其乡人郑侍御溥元齟齬。郑遽摭尹阴事核奏之,人皆不直郑。旨下,尹、郑皆休致。是日,枢臣述旨既退,宝文靖公鋆语同列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句,可移赠尹、郑两君矣。
尹琳基罢官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所致,他为官清正,以敢说敢做闻名于朝。同治年间,朝廷想修复圆明园,他与御史游百川上疏劝谏,痛陈此乃劳民伤财之举,他的名字再次轰动朝野。山东人陈国瑞将军冤死戍所,他数次上书,为陈申冤乞恩,要求朝廷为他立传,并在山东为立忠烈祠,并写了《陈将军归骨记》一书,记叙了此事件的详细经过,此书于光绪十五年出版。他是一位正直无私的清官,郑溥元参奏他的结果是自己也被同时罢官,可见他的参奏有诬陷的嫌疑,郑溥元捕风捉影,搜集的都是尹琳基生活作风方面的琐事,尹琳基并未犯下大错。尹琳基因长期不能开坊,以他耿直的性格,酗酒发牢骚甚至骂人,也在情理之中。如果确系诬陷,那么不可能被罢官。奏本中所说的"刘中瀚"是沂水人,御史刘中策长兄,官至三河知府,也是一位精明干练的清官。尹琳基与他有无矛盾,无法考证,但可以看得出刘中瀚对他的出语伤人很反感,甚至要揍他。由此可见尹琳基的性格之一斑。尹琳基在家乡的所作所为,怎么能被郑溥元查知呢?肯定是家乡人所透露,或者郑溥元串通日照某一与尹琳基有隙者,共同打击尹琳基。
尹琳基自幼酷爱书画、古琴,他罢官后,于光绪九年四月,去崂山太清宫,出资在太清宫的三宫殿东侧,建筑了一座宅院,名"翰林院",有十几间房子,其中有尹琳基藏书万卷,尹琳基自题匾额"东海餐霞",并日居其中,吟诗作画,读经书,阅道藏,顶礼膜拜,修身养性,并拜太清宫道长韩谦让为师,学习古琴。"翰林院"凝重华贵,将寺庙园林风格与江南邸宅园林风格有机结合。院中广植玉兰、棕榈、桂花、山茶、银杏、腊梅、银薇、木瓜、连翘、芍药、灯台花等。小小庭院,囊括南北园林风格,别具一格。尹琳基因慕东汉时期大经学家郑康成为人高洁,又见崂山的"康成书院"已成废墟,故在此建祠堂,供奉大司农郑康成。尹琳基之所以为郑玄建造祠堂,还可能是因为他想以郑玄为楷模,郑玄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郑玄为人仁德至上,朝野敬仰,不畏权贵,这一点与尹琳基是相同的,这或许是尹琳基的一种寄托吧。再者,郑玄又精通音律,善鼓琴瑟,这也是尹琳基要效法的。在尹琳基心目中,郑玄就是他崇拜的偶像。事实证明,尹琳基经过了艰苦的学习和修炼,晚年人品俱优,学识宏富,琴艺精绝,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已经成为一名郑玄式的名儒。
尹琳基在崂山五年,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墨迹。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麓大仙山巅,"白云洞"三个楷书大字即为尹琳基题写,字体出世的淡远之中,有别样的雄浑之势,喻雄浑于淡远之中,别具一种大境界。白云洞内原有陆润庠书尹琳基《白云洞观海市记》楷书八幅屏,惜被日寇焚毁。周至元编著的《崂山志》中尚载其原文:
白云洞观海市记
尹琳基
海市多在登州,昔人所记,大概时值春夏之交,天宇清明,东南风微作,而海市始见。或见重楼翠阜并市廛人物,幻境不一。市过,往往有雨。苏东坡于十月见之,然非常有也。
丙戌(1886)十月十三日,偕陈缙卿总戎,登崂山之白云洞,云庵道人导之游。策杖涉西峰,时天气晴燠,殊无重阳节候。望东海中,大小管岛、砏山、车轮岛,历历可指数。忽见车轮之西,涌出五六山,高卑不等。
余曰:"此何岛也?"道人曰:"彼处无岛,山居者习知之。"余曰:"然则其海市乎?"高坐凝眺,众山时分时合,络绎相亘。俄然东南突起一峰,崭然修削,若太华之三峰,上插云际。顷之,西南一带皆山,绵亘数十里,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肳然止,若奔若蹲,若斗若依。所谓衡山七十二峰,嵩阳三十六峰,悉于一览得之。又顷之,山南火光炯然,东西凡三处,皆大如日将出时,红云簸荡,霄汉通明,其光耀众山,又若夕阳之返照者。
李华《海赋》云:"阴火赥然",殆即此欤?已而,火光渐低渐白,化为一片沙碛。其旁烟树苍茫,城郭楼台,隐隐可睹。而西南数十里,众山皆平,沿山皆有村落,如见海岸民居然。盖自午至酉,历三时余,景像数变,俨同实境,非缥缈虚无可比。迄日暮乃灭。惜相距稍远,不能辨市廛人物耳。
是晚宿白云洞。黎明推窗望之,海雾迷漫,咫尺莫辨。须臾,微雨蒙蒙矣。
由此文可见尹琳基笔法之高超,文采之高雅。
尹琳基入崂山隐居时,其好友多来探望,海丰御史吴徇曾赠有长诗,其中有句曰:"嗟我齐年友,蓦地成隔绝。欢会几何时,挥泪难为别。簪缨岂萦情,生平重气节。"可见二人的友情非常深厚。光绪十三年(1887),尹琳基同科状元山东巡抚梁耀枢也来到崂山太清宫,题留匾额"经神垂范",盘桓多日后,邀尹琳基同归。尹琳基离开崂山,随梁耀枢而去。但崂山五年的生活,给他留下了诸多的人生感悟。后来他又受聘主讲赣榆书院,又受同科进士赵国华的邀请,参修《大清一统志》,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大清一统志》被迫停修,尹琳基返回日照,于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去世。据田润农老先生讲,尹琳基未留下遗物,其嫡孙尹钦源(尹晨源)现在还健在。
尹琳基的一生可分为童年日照、京都生涯、崂山隐居、晚年家居四个时期,他有着重要的学术成就。
1、首先他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改革家,他从政时期从事的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教育管理工作,他官至国子监祭酒,是清王朝最高教育机构的首脑人物。他与维新派严修等人密切交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多次主持举人和进士的选拔,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对清王朝教育贡献颇著。
2、他工于编纂与考据,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和史志学家,这不仅因为他从小就博览群书,还在于他入京后,得以博览皇室秘籍,他任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总纂、文渊阁校理等重要职务,主持编修国史、整理宫内文献,参修《大清一统志》、考证《日照县志》,为国史方志的考证、编纂、整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他书画俱佳。他的楷法宗欧阳率更令,结体严谨,如珠圆玉润,秀逸可人,颇富金石气息,这与他广泛阅览宫廷书帖碑板密切相关。他所题的"白云洞"、"东海餐霞"等匾额,雄浑淡远,大气磅礴,意境高深。他的书法作品存世极罕,得者宝之。他工于绘画,善画山水、人物、竹石等,其作品世人难得一见。
4、他是一位著名的古琴家,从小就喜弹古琴,罢官后又拜著名琴师韩谦让为师,专心学习古琴。韩谦让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有名的古琴演奏家,他演奏的《山丹花》和《东海吟》神奇迷离,技法高绝。尹琳基经过拜师学艺和艰苦练习,技艺大进,成为远近闻名的古琴家。
5、他工诗文辞赋。据日照尹氏族谱记载,尹琳基一生著述有十几种,有记载的有《焚余笔记》、《楚南乘轺笔记》、《秦轺日记》、《陈将军归骨记》、《日下见闻录》、《日照旧志考证》等,多为他从政时期的著作,他在崂山、日照老家的著作不知所终。他写的《白云洞观海市记》就是一篇文质俱美的散文。
6、他还精通佛经、道教,他罢官后在崂山精研佛经与道教理论,并以此加强自身的修养。他所建造的"翰林院"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他为乡人请赏,为陈将军鸣冤,其气节,其善心,日月可鉴。
注释:赵国华(1838—1894),字菁衫,河北丰润人。同治二年进士,官至山东沂州知府。工诗古文词,娴六法,工绘画,《清画家诗史》有传。工诗,有《青草堂集》。
【崂山人物】尹琳基
尹琳基 字琅若,清日照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祭酒,因直言被罢官。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到崂山太清宫,拜道士韩谦让为师,出资在太清宫建筑住宅院落1处,名“翰林院”,自题匾额“东海餐霞”。因深感东汉时期大经学家郑玄(字康成)为人高洁,又见崂山的“康成书院”已成废墟,故在此建祠堂,供奉郑康成。
尹琳基在太清宫每日焚香顶礼,清斋静素,阅道藏,览丹经子集,修身养性。楷书题写白云洞洞额,并撰有《观海市记》。同科状元、山东巡抚梁耀枢,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游崂山太清宫,盘桓多日,题留匾额“经神垂范”,遂邀尹琳基同去。尹琳基入崂隐居之时,其好友海丰御史吴徇曾赠有长诗,其中有句为:“嗟我齐年友,蓦地成隔绝。欢会几何时,挥泪难为别。簪缨岂萦情,生平重气节。”
影响中国的日照人(陆)
尹琳基(1838-1899),字琅若,又字竹轩,日照市东港区奎山街道人。1862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继任国史馆纂修、功臣馆总纂等职。他为官清正,敢说敢做。同治年间,朝廷议论修复圆明园,他上疏劝谏,痛陈此乃劳民伤财之举。将军陈国瑞冤死,他数次上书,为陈申冤乞恩。因与权贵不合,被参而罢官返乡,盖屋数间,藏书万卷,作画度日。其著述主要有《焚余笔记》《楚南乘轺笔记》《秦轺日记》等。
【崂山建筑】崂山的别墅
在崂山腹地也有别墅,如尹琅若别墅就建在在太清宫,今其室人犹称之为翰林院。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觉得陌生,说起白云洞大家都很熟悉。白云洞额刻有“白云洞”三字, ,字体雄浑,很有气势,即为此人所题。说起来,也是为崂山做出了贡献。
尹琳基,字琅若,号竹轩,山东日照人。同治二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继任国史馆纂修、功臣馆总纂、文渊阁校理等职。
尹为官清正,敢说敢做。同治年间,朝廷议论修复圆明园,他上疏劝谏,痛陈此乃劳民伤财之举。山东将军陈国瑞冤死,他数次上书,为陈申冤乞恩。被参罢官回乡后隐居太清宫,以书画度日。其著述有《焚余笔记》《楚南乘轺笔记》《秦轺日记》《日下见闻录》等。尹琳基书画俱佳,作品流传至今。
【日照记忆•历史文化名人篇】清代翰林尹琳基
尹琳基,字琅若,又字竹轩。日照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夹仓村人,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卒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9年)。
尹琳基幼年聪明伶俐,七、八岁时便能背诵许多古文,十岁就能作诗,十多岁就考上秀才,1859年又中举人,1862年高中二甲五十名进士,年仅26岁,被点翰林,成翰林院的庶吉士。
尹琳基入翰林院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按礼制返乡给父亲守了三年的孝。恩师单相国曾写信让他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但他觉得母亲年老体弱,应该有人照顾,就婉言谢绝了恩师的好意。母亲去世后,尹琳基到北京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以一等的优异成绩被朝廷授与编修职衔。出仕后,尹琳基因学识渊博,为官严谨,再加上在历次考核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深得朝廷器重,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本衙门撰文、功臣馆总纂、文渊阁校理等要职,为整理朝廷的文献做了大量工作。尹琳基入翰林院散馆后,多次参加或主持乡试、会试,选拔人才非常注重学识、人品,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良才。
尹琳基一生为政之余,勤于著述。据《日照尹氏族谱》记载,他一生写了十几种著作,主要有《焚余笔记》《楚南乘轺笔记》《秦轺日记》《日下见闻录》《日照旧志考证》等。
夹
夹仓位于奎山街道驻地东南6.5 千米处,由夹仓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行政村组成。北部是小古镇,西部是东长河村、费家村,西南与涛雒镇刘家湾村接壤,东部为傅疃河入海口。全村面积6.13平方千米。隶属于东港区奎山街道。
夹仓建村始于元代末年。夹仓曾是日照八大海口之一,古以水汊为“夹”,储粮为“仓”而得名。在明清两代,夹仓镇是日照县城南部行政、经济、文化中心,是日照四大古镇之一。夹仓不但历史悠久,且因处海口而商业发达,素有日照“城南巨镇”之称。
相传,夹仓繁盛自“佟公义集”而始。佟公即清康熙三十二年日照县知事佟国赞。他为发展经济在夹仓设集,下令凡在此经商者,一律免于税收,立时万商云集,远者苏、沪、晋、陕,近者泰、沂、胶、莱,商贾纷至沓来。为此,人们专立“佟公义集”碑纪念之。
夹仓古城墙遗址
几年时间,夹仓街商铺林立,有西油坊、和盛油坊、春和油坊,又有万康酱园、森源酱园的京冬菜,产品销售到上海等地。棋盘街是夹仓商业的集中点,也是夹仓老字号的聚集地,有春生、春和、春祥、和盛、和茂、和记、和祥、和祥永、同顺和、同顺堂、同祥、同仕堂、同生、同聚等近百老字号云集夹仓街。
夹仓自古人才荟萃,勇武圩长尹兆禄、同治进士尹琳基、清末诗人郭殿镐、清代将军王步衢、烈士尹仲岩等名人均出自夹仓;夹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域内有夹仓遗址、夹仓古城遗迹、古代民居、古墓碑等遗存。
《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日照古镇名村》之 夹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