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做官不做官,问问石横尹尧天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做官不做官,问问石横尹尧天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4年06月24日 山西
“做官不做官,要问石横尹尧天”,这是流传在肥城旧社会的一句顺口溜衍变而来的俗语。这个俗语,话中有话,话外有音,一方面是说尹尧天这个人在世时,确实有一种呼风唤雨的气势,给社会留下了相当的影响,去世后发展成为家族势力强大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在旁门外姓中广为流传,可能是因为羡慕嫉妒恨。其实真正认识尧天这两个字的也只限于当时的家里人。外面的人大多是以讹传讹,“尧天”变成了“要天”,当我们懂事的时候,老人们给我们讲“要天”的故事有声有色。说是“人家本事大,要天天也应,呼地地也灵,是给石横尹家送的外号。”本世纪初,退休后,我发动尹家续家谱,到了石横村,看到他们的老家谱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尧天”是真有其人!家谱上有他的《墓志铭》,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开始探讨“做官不做官,要问石横尹尧天”这个俗语的来由。
明朝洪武初年在官府组织的大移民运动中,从洪洞县来了尹姓叔侄8人,一叔七侄,首先落脚于黄河西的蔡庄,那时这里归肥城县管辖。根据官府规定:亲父子爷们也不许居住一地,因此各择地而居,叔父尹纲则留在了当地。其中有两个侄子,一个叫伯能,一个叫伯用,结伙来到石横村西,距石横一公里的寨山头村,肯定是奔石横村而来,没法一步到位。石横这可是个古村落,古到什么程度,传言可能起源于周朝。不用说这里人杰地灵,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肥城西部镇市巨区,士商农佃,旅寓杂处千余家人,多有殷富。四外筑有坚实的石砌城墙,扼守肥城的咽喉,保卫着村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伯能、伯用在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决定向石横进军,同样要求不能居住一地。伯能定居石横,伯用则远走他乡去了汶上。
伯能公后裔,经过近二百年的打拚,到了明末清初,转眼又到康乾盛世。尹氏后人在石横崭露头角,首推尧天之祖父大本公,《肥城县志.人物志》载:“尹大本,字体乾,康熙中岁贡,遵例考职未仕。母哭父失明,大本日侍左右,能顺其志。兄死,视遗子如己子。每冬至必制棉衣捐粥米以施贫者。宗族乡党被其德甚重,虽倾囊不惜也。康熙四十二年大饥,有张姓者聚众为虐,大本出资财募乡壮以御之。卒擒其首,送官绳法,余党遂散。”大本公的政治、经济实力已窥见一斑。
尧天之父行铎,字醒斯,由贡生补湖北应山县知县。下车伊始,捐廉俸倡修孔庙,宏扬儒教。继而平反冤狱,民感激涕零。下令凡差役病民均不再完税,民皆称青天知县。然而却在任上因细故罢官归橐,致仕回藉。应山县民立生祠祀之。乾隆帝于三十六年再次东巡时,复降职予衔,无意仕进未受。回乡后与其兄共建汇河衡魚桥,方便行旅。乾隆三十九年病故。死后,翰林院编修周永年为其书写墓志。入祀乡贤祠。
再看其子鸿璐,“字德圃,性沉潜,笃于学,经史外复治兵书。清乾嘉之际,由贡生授江西崇义县知县,再知直隶涞水县,俱以干能施惠政,民感德之。继调邯郸县,值白莲教起义,羽檄交驰,境内骚动。鸿璐募义勇丁壮备战守城,民赖以安。是年农业欠收,遂请求上级,给两月粮办粥厂赈济,活饥民無数。捐廉俸建邯郸书院,课业诸生,文风日盛。待荐升之际,丁父母艰,归田后未复出。县志载名臣循吏传志。”写到这里,尧天的身世已略知大概,那就说说尧天吧。
尧天,谱名永祀,生于1735年,卒于1800年。伯能公世系十二世孙,文字辈。祖父大本开始发迹,已称为巨家。父辈发家进入快车道,老弟兄分家时不计多寡,仅分到十亩地,父亲躬行俭约扩至百余顷,赠送诸任所逾十万金,用于办公费用和恤民赈灾。尧天,例贡生。以子职应赠文林郎。尧天,美男子,大帅哥。乾隆甲午科解元(乡试苐一名)赵东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曰:“君美丰,姿翩翩,饶逸致,然气刚果而量浑涵,临利害不为威惕,或稍侵侮之,亦置弗校,虽臧获失意,未尝轻呵责也。家方多难父母亡故,君偕仲弟(候选洲同),季弟(武庠),即便是远宗,居丧亦克尽礼至。老兄弟欣欣,友爱逾平昔。平生笃于故旧,坐客既常满,岁时伏腊,更召集朋好欢叙。贫穷者求之辄应,遂解衣典质莫之恤,戚党中有临终讬孤者,君慨然任之,引其子来家延师教读,十数年无倦心。”
从外表看,他为风流士,往骨头里看,为豪侠雄,往心里看,则为长厚君子也。一生坎壈,宦学两无,直到晚年乃勤于课孙,晓夜与师友为父亲被罢官,未受覃恩为欠,欲请封荣亲和儿子的升迁谒选而破家财、忙奔波。终年66岁。到此,我们就大致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官宦世家的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一表人才,风姿潇洒,气宇轩昂,扶贫济弱,慨然救弧,好朋好友,不仗势欺人,谦虚谨慎,礼待下人。有登高一呼的资本,有应者云从的威严,又有侠肝义胆之豪气,但不事张扬。做善事不吝资财,一身正气,风流倜傥,谦谦君子,开明士绅也。
尧天生卒横跨乾隆朝,正是“康乾盛世”的巅峰时期,国强家盛,万国朝贡,国泰民安,农商并举,库满廪实,人口剧增。中国说第二,没有那个国家说第一。县城边上的肥城尹氏纲公后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兄弟二人尹文麒、尹文泽,连中进士,继明朝尹庭首中进士的又一声炸雷。纲公与伯能公两世系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在以后的二百年间耕读传世,比学赶帮,砥砺前行。至清朝末年,纲祖后裔序长公,伯能祖后裔汇赢公、东峰公先后考中进士。这时的肥城,进士、举人,贡生,科第连连,人才辈出,曹庄一门三进士,石横兄弟三知县。四进四出的敢与山西乔家大院媲美的尹家大院后北楼、进士第、拔贡府、天宫院等庄园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占地一十三亩的尹氏祠堂坐落于村中央,庄严肃穆。石横还是远近有名的拳术基地,所谓“抢不扎石横,镖不打铜城。”尹家拳也占有一席之地,单满清一朝武进士1名,武举8名,武秀才不计其数。
肥城革命发起人李文甫曾撰文:“尹、朱、李三家分不开,是封建势力的孪生子,他们的势力从县、区,一直到乡长,都受也们的影响。到肥城来的每个新县长,如不去拜访他们,这个县长在肥城就当不成。”
试举下列几例:
乾隆著名的清官、肥城知县牛思凝,撰《敕封安人尹母高太安人六秩荣寿序》云:“莅职以来.,常竞竞以不克胜民社任为惧。以故凡饮射读法,与邑绅士接,辄留心物色,冀得二贤豪,聆其绪言以为治理助。而器宇品望,持重端凝,卓然不牵流俗者,则尹子宣铎、行铎其人也。”
民国时期,前肥城县知事,掖县人曹宗翰,撰《通奉大夫二品衔候选道聘卿尹公墓表》云:“石(横)故隶高余社,繁剧地也。社长往往难其选,众知公(尹式琢,字聘卿)负时望,咸愿借重。十余年,地方安谧,讼争不兴,皆公力也。……余莅肥,一见如旧相识。凡有咨询,无不藉诚献纳。又与吕君品山兴办教育森林,卓著奇效。余以捐资兴学,呈请优奖,教育部颁给“敬教劝学扁额。”其子尹芾村与曹宗翰“为莫逆交,相知最稔”。“忆迩时荷公劻襄,得免陨越”。就是在做肥城知县的时候,得到尹芾村的帮助,才得以顺利履职施政。
民国十四年,下一任诸城李秉超署理肥城县知事,撰《清附生仁甫尹君墓表》明言:“岁癸亥(1923)七月,余奉令摄肥城县掾,初抵署即有连呼余字,表示其欢迎之状,若不禁手舞足蹈者。及熟视,则尹君芾村。曩在北平之旧相识,现管理全县之财政者也。握手言欢,欣幸无极。余在肥幸告无罪于地方者,得君臂助之力为多也。”
上述几例足以说明,由于尹家实力的不断扩大,尹氏不光左右了石横局势,肥城政协编写的《鼎立肥城的尹、李、朱三大家》按语指出:“肥城这块土地上鼎立的封建势力代表尹、李、朱三大家,他们凭借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左右肥城的局势,肥城的历任县令须与他们谋合,方能相安无事……”基石稳定后,自然压制住一些不安定因素,县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尧天虽然早已作古,但当时“做官不做官,问问石横尹尧天”的顺口俗语却流传了200多年。光阴荏苒,时代在变,尹氏文化的优秀基因永远流传!
2024年夏至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年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