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双泉峪下庄西胡同

(2024-10-01 14:13:20)
分类: 尹氏作品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 双泉峪下庄西胡同

 

原创 琴心洗砚微平台 琴心洗砚 20240606  山东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双泉峪下庄西胡同


上一篇《儿时的双泉峪东南场》曾提到过西胡同,因为东南场与西胡同是近支,是从尹氏纲公十一世文字辈分家而来。在双泉峪下庄来说,接近于末支,倒数第二。西胡同长支刚见到二十世贻字辈,传续较慢。儿时西胡同坐落于下庄的西南角,相当于一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呈南北向和东西向,序字辈成家立业者有十二家,这十二家有的院套院,有的院连院,共设有七个大门,面向这条胡同,原胡同内曾有一户外姓,后来也把房子卖给了伯父家,全成了近门一大家,都是十一世祖文骆的后代。到祖父辈已有男性11人,到父辈已有男性17人,到我这一辈男孩达21人,女孩也在18人左右,人穷自然代距拉长,我没有见过祖父辈。胡同的父子两辈总人口,有60人之多。住房是清一色的干挿石平房人均4平米,床铺桌椅小家具,棉花车子织布机,囤瓮盆罐挨个放,牲口也要和人挤。论地亩人均山区薄地不到一亩,所以土改时家家都是响当当的贫下中农。这就是西胡同的特色!简而言之:地少人多院落狭窄,人穷房挤一团和气。注重读书追求学问,后世济济报效国门。

祖父母结婚后,一连生下 6 个儿子,名字分别为“考进翰林有才有艺”,盼望孩子们科考取士,才艺双全。祖辈坚持的是一条殷实的农家路子,虽然深愔诗书继世的道理,可是日子越来越难过,穷苦人家只能望而兴叹。6 个儿子除了老五(是我的五叔)能识几个字外,其余均不识字。考进翰林只不过望梅止渴而已。祖父弟兄 6 个,排行最小,曾祖父在给孩子们起名时满 怀脱贫的急切愿望,让他们“百柜净盛银圆”,是“柏”、 “桂”、“敬”、“成”、“寅”、“元”的谐音,祖父名列老六,“式”字辈,名字是“式元”。家里人多地少,祖父就有了上私塾、学经书的机会。考秀才时把自己的试卷倒卖给别人,买了十几亩地。那时的科考制度据说是非常严格的,一旦被官府发现,性命难保。究竟有没有空子可钻?我 有时也半信半疑。然而又有点相信。祖母活了 85 岁,是伯 父炫耀祖父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来源,祖母不会说谎吧。祖父结婚生子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念书的机会。6 个儿子 的吃穿成了大问题,祖母狠下心来,撵着祖父去“闯关东”。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祖父在关外当私塾先生,不久就病死了,一去便没有了回路。人财两空。若干年后,祖母派遣伯父和我的父亲要去东北长春起回祖父的骨尸,因没有盘缠,弟兄俩要着饭步行40多天找到祖父的墓地。如何返回呢?还是没钱。于是在那里给一家大户当长工,挣了点盘缠,决定乘火车返回,那时火车是日本鬼子经营的,据说日本人检查关内人特别严格,防备骨尸会给他们带来晦气。一旦发现,骨尸撒扬车外,人员被打被罚,撵出车外。他俩经过细密商议,做了两床新被子,包上骨尸,打成行李卷,背在身上,碰碰运气,岂不知还真的躲过一劫安全回家。返回后我父亲认为还是东北的钱好挣,又返回东北打工,据叔伯大哥讲,他挣回的钱給老伙巷(指弟兄分家前)买了9亩地。

六个祖父中,只有五祖父光棍。这时“后五院”把西胡同称为“前五院”。

大祖父、二祖父日子过得非常贫寒,其下一代的伯叔们则拖家带口常年要饭,或者是到外县外地给富裕人家当长工、打短工。三、四祖父都是英年早逝。“百柜净盛银圆”已经成为彻底的不可能。“前五院”的房子加起来不如“后五院”的一个院落大。就说我家,有南邻北舍,我家居中,三间东房、一间大门夹一两领草席大的小院,对面是一口 6 平方的小饭屋,东屋是主房,每间约等于8平米,整个院落呈一横躺着的“凸” 字形。我母亲埋怨我父亲一辈子,说自己一辈子没住过正堂屋,一直生活在阴间里。南邻一家缺一个东北角,北邻一家缺一个东南角,这三家合起来是一个南北狭长的长方形,加在一起四分地。这可是三个祖父的遗产呀!

祖母一人拉扯6个孩子,课子教孙,勤俭持家,六叔早亡,四叔成家后病故,四婶改嫁。父亲弟兄 4 人成家立业,到解放前已购置土地 40 亩,当然大部分为山坡地。自己有了单犋牲口耕地耙地。在我们村已属于小暴发户,但按人口平均,土改时还都是贫农。在我印象里,伯父一直是我们那个上下两个小庄的红白事理事;五叔因为念过书,成了村里的明白人,谁家婚丧嫁娶都免不了找他查皇历看日子,还是小有名气的厨师,过年时给家家户户写对联,当过解放前的小乡长。三叔是耕地种地的行家里手,也是在 50 多岁的年纪于刚要解放时病故,我父亲过世最早,当时我只有3岁。

父辈普遍结婚较晚。伯父大我伯母与我三叔大我三婶都是 17 岁,五叔与五婶相差最小,大了 7 岁;我父亲比我母亲大了整整 24 岁,是一个属相。东院的一个大叔常说:“你们院里的男人都怕婆子。”后院的人也说:“你们院里都是丑媳妇。”这话一点不假,一个寡妇拉着六个小子,还照顾着4位幼小失怙或出外扛活没法带走的的侄女,日子穷得叮当响。谁家忍心把自家的孩子嫁给这样一个家庭来受累受苦呢?!祖母的心酸我们已无从知晓。大男人娶小媳妇,来之不易,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着凉,娇惯有余,疼爱有加,男人哪有欺压女人的心思?婆母更没有折辱儿媳的资本。一家人团结和睦,邻里宾客相待,我在家20年,从没有看到或听见各家各院有争扯打闹的行为。在 1956 年合作化之前,每逢清明节、十月一、春节,这几家子 20 多口人还凑在一起吃伙饭。直到今天,西胡同还延续着这样一种祥和的习惯,多家的男人们在春节和中秋节凑在一起饮酒狂欢、啦家常,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团结家庭,引来无数的羡慕眼光。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每逢过年,伯父就打开他精心保存的一个布面板箱,让我们这些小弟兄看看祖父念过的四书五经和用蝇头小楷书写的文章,满满一大箱。他拿着让我 们看两眼,不让任何人动手。主要是用来教育我们要懂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我还清楚记得伯父家堂屋里过年时才得以悬挂的那幅中堂,上联是“忠厚传家远”,下联是 “诗书继世长”。他还经常给我们解释每年贴在大门上的对联,门簪上为什么总是“耕读门第”四个字的缘由;用以证明他有关祖父的传说真实可靠。伯父的教诲没有白费,我们亲叔伯弟兄六个,排行老大哥京祚上过私塾,有点文化,刚刚解放的时候,有位革命大叔曾带他一起去公干,他看着几家的弟弟妹妹都太小,地里活没有人干,没有舍得跟他走。合作化后他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一直干了30多年。退休以后,被县里评为“肥城市德高望重千名老人”;二哥城祚是村里的第一个初中生、中专生,人民教师;三哥府祚是村小学的校长兼老师;四哥是县祚,初中毕业后去服兵役,复原后到特钢厂当工班长。第五是我,庆祚,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老六会祚,农中毕业后一直在村里当干部,民兵连长、村主任。都是清廉的共产党员,都是带头的老先进。会祚还被评为《肥城市千户好邻居》肥城市《好婆婆》《好媳妇》都出于其门下。姐姐行有村里的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妇女主任等。弟兄们的子孙辈,包括外孙辈,大学教授,中科院高工,省政府公务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大本生就有十几位。在修建“鲁西尹氏宗祠”的善事活动中,本院捐款23千元,占全村总捐款数额的一半。

过去的西胡同人多事杂,挤挤歪歪。当今的西胡同因为小户并大户,为出入方便而改向,只剩一个大门朝胡同,但院内也人去房空。胡同内无人走动,杂草荒芜,每次回家都是远远地瞅上几眼,脚下已无法深入一步。

 

20246

 山东肥城市尹庆祚:双泉峪下庄西胡同


作者简介

尹庆祚,19451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原山东师范学院)毕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 1970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加入共产党。毕业后一直在县直机关工作,退休时任国土局主任科员。五十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都廉洁奉公、任劳任怨。退休后专注研究族史文化,发起续修《鲁西尹氏族谱》,修建鲁西尹氏宗祠,圈建尹氏始祖坟墓,参与编写《中华尹氏通志》,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研究尹氏文化40余年,搜集和编写了大量族史材料。曾受邀参加香港尹氏宗亲会成立50周年庆典。被中华尹氏宗亲总会和理事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还被山东省东方少昊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尹氏文化研究会授予《最美修谱人》称号、得到《功勋人物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