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2024-06-05 21:28:26)
标签:

杂谈

分类: 尹氏村落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顶子之乡”石门楼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美丽乡村杉木坝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杉木坝村山顶云海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杉木坝“共同缔造”文化墙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杉木“村晚”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尹家大院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杉木桃园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杉木坝村种植基地一角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彩色公路沿线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杉木坝村的“赏善除陋榜”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开展陪十姊妹活动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村民正排练节目“草把龙”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杉木坝村位于恩施市龙凤镇西北部,距恩施城区25公里,距龙凤集镇9公里,由原杉木、新桥、七里沟三村合并组成。全村辖7个村名小组,867户,3052人,耕地面积2390亩。三杉公路贯穿全境至太阳河境内,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利。村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素有“顶子之乡”美称,是难得的“诗书之村”“科举之村”。201912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相传,清雍正年间尹、胡、王、褚等姓人氏从荆州迁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尹氏先祖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从湖北监利县迁到太阳河茅湖淌一带,选择杉木坝为定居之地落脚,开办学堂,从此求学和办学成为尹氏世代族人的追求。由于杉木坝前有笔架山,后有珞珈山(罗家山)地邻喻家河,是一块风水宝地,先后出了2个进士(尹克墨,尹家楣),42名举人,70余位秀才。1865年,尹克墨高中进士;1898年,尹克墨之次子尹家楣又中进士。尹氏“一门双进士,父子两翰林,还有42举人”在当地传为佳话。他们绝大部分人走上仕途的道路,在以往官员顶戴花翎,因此杉木坝得名顶子之乡,是武陵山区难得的“诗书之乡”、“科举之乡”。

轻纱般的薄雾,从杉木林里飘来,漫过屋旁挂满果实的葡萄园,漫过浮光跃金的菊花田,与屋舍上空的炊烟氤氲在一起,给村子涂上了迷离的色彩。青檐白墙的民居逐渐亮起灯盏。蜿蜒的村道旁、潺潺的溪流边,传来三三两两游客的嬉闹声。蝉噪、蛙鸣,各类秋虫的吟唱依旧热烈。杉木坝多山,多水,多美景。

一座座青瓦木门窗的老屋,一块块青石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恩施市龙凤镇杉木老街上。蝉鸣鸟语仿佛唤醒了散落在青山秀水中的50多处古建筑,古房、古巷、古道都在讲述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杉木坝集场有一条古街,两边木质结构的房屋鳞次栉比,石板路透露出古朴沧桑。文昌宫、天圣庙、古戏楼、尹家大院等建筑保存得十分完整,整个街道亭台楼阁,青砖黛瓦,楼宇林立,四米宽的石板街道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近年来,龙凤镇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积极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理念,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初步形成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同缔造新格局,全力建设城郊美丽“后花园”。杉木坝村实现了农旅、文旅融合大发展。以桃花为媒,连续两年举办的杉木“桃花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据统计,2023年“桃花节”共接待游客11586人次,实现综合经济收益200余万元,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 

杉木坝尹府大院

杉木坝尹府大院是恩施市文物保护单位,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坐落于鄂西南恩施州城北部龙凤镇杉木坝古街中段。历史上,杉木坝是川楚古道的驿站,是魏晋至明朝时期“施南”贸易、邮递、运输、防御的交通要道,这里贾商云集,生意兴隆。杉木坝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官府所重视,清代,恩施县令唐方耀巡视杉木坝后曾题诗“半沟流水几人家,杉木青青日欲斜,莫道空山春不到,一枝开遍隔墙花”。杉木坝古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文昌宫、天圣庙、古戏楼、尹家衙门等建筑保存得十分完整,整个街道亭台楼角,青砖黛瓦,楼宇林立,四米宽的石板街道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杉木坝素有“顶子之乡”盛名,在清同治、光绪两朝中,尹克墨、尹家楣两父子“一门双进士、父子两翰林”。尹府大院是一座唯一极具代表性的杉木坝古建筑群,也是杉木坝尹氏辉煌时期的代表之作。

杉木坝尹府大院,始建于清朝末年,由尹家光父辈所建,至今已逾百多年历史。大院沿街而建,依山傍水,前后三进,一进门庭三层,二进中堂为三层,后庭两层,逐级台升。后庭右侧偏院为戏楼和看台。整体建筑为木质结构,青砖黛瓦,院落天井,高堂楼角,夹壁悬廊,雕廊画柱,错落有致,古朴气派。解放前这里为尹家官府和恩施县第九区政府所在地,解放后改为恩施县龙凤镇地方政府所在地。2007年,尹氏六有堂尹成应从龙凤镇政府赎回。

赎回大院的宗旨,拯救保护杉木坝街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杉木坝尹氏唯一一座古建筑宝贵遗产,把它打造成杉木坝六有堂尹氏文化博物馆。用“读书耕田两件事,忠臣孝子一等人”育人家风,“朝廷置官吏,惠民其职也,官吏惠民,惟以便民为大”。为官为民理念和“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六有祖训来教育子孙后代,让良好的家风、学风、为官为民的崇高祖德世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将这里办成培养尹氏子孙后代的教育基地(现也为中南民族大学教学实验基地)。

尹成应用三年时间,花三百多万元对整栋大院维修,将后庭右侧戏楼危房拆除后,重新迁建金丝楠木古戏楼和三间金丝楠木古屋,用青石板铺成近200人的看台,并在民间收购尹氏大量流失的古代家具、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用具,以及名人为尹氏书写的匾牌、古书、字画、古钱币。维修后的尹府大院真实地再现了清末民(中华民国)初杉木坝尹氏家族历史上深厚而辉煌的人文历史、教育、生产、工作、生活原貌。门厅正门顶“尹府”两字闪亮耀眼,门厅一楼两侧房屋为古书、古钱币、日常用具展厅,二楼为古瓷器展厅;中庭正门门头赫然悬挂着“尹克墨、尹家楣父子进士第”匾牌,正厅为天地君亲师位礼拜堂,两旁房间为办公房,二楼为主人寝房,室内全实木雕花家具。后庭中堂为赡仰祭拜厅,着重介绍杉木坝尹氏名人名事、名著、墓碑,以及尹氏六有堂悠久的姓氏文化。厅中供奉着尹氏祖先,六有堂始祖的灵位,整齐地摆放着六有堂家谱,灵位两侧和两旁是尹氏六有堂祖训,特别是“一门二进士,父子两翰林”尹克墨、尹家楣生平、在朝廷和地方为官的主要功德,朝廷对两人加官晋爵的圣旨,以及子孙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所作的贡献。

尹克墨、尹家楣基本情况。

尹克墨:(1828-1915),名寿衡,谱名克墨,字梦泊,号翰楼,晚清名臣,16岁中秀才,34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中进士后先入清廷政刑部任提审厅事,后主讲陕甘宏道书院,以后先后任四川、眉州、茂州等直隶州知州。又供职泸州盐局。在眉州主政其间主修蟆颐堰、通济堰,并制定堰渠管理章程。眉州知府为墨翁建造遗爱祠,并刻“尹公德政碑”,朝廷授其中宪大夫、资政大夫,后又诰封为荣禄大夫 。他爱家乡,主纂《续施南府》志,并主张“方志不宜志天文,人物不重科名,艺文必确有可据,缺而不滥”。八十岁高龄时倡导并捐资修杉木坝至龙凤坝之间二十五华里的石板大道一条,在途中衣角坝浑水河上建五孔大桥一座,命名“幸福桥”。

尹克墨生育三子二女,多有建树。长子家诏为修选巡检,次子家楣中进士,入翰林院,三子家诏中贡生,曾任贵州直补道台,孙女尹荷清留学日本,为清末湖北省第一位留学日本的女学生,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旗帜设计者之一。

尹家楣:(1858-1907),字静承,号芷田,生于恩市龙凤镇杉木坝老街,尹克墨次子。31岁中举人,40岁中戊戌三甲进士,与父被人们称赞“一门双进士,父子翰林”。入朝任翰林编修,钦点工部主事,邮传部主事,旋加二品直隶,诰封荣禄大夫赠一品。其长子尹扶一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陆军少将。次子尹才一为中共地下党员,曾任中共满州省委成员,解放后在国家交通部、公路总局等部委任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