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尹承伟:《渑池的“杏”福密码》

分类: 尹氏作品 |
河南洛阳尹承伟:《渑池的“杏”福密码》
西部文明播报2021-08-16
作者尹承伟,洛阳市杂文学会执行会长。
渑池是一座非著名的著名城市。非著名的原因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渑池的渑字该怎么发音;著名的原因就太多了,历史上诸多的风云变幻在此上演,别的不说,单单“仰韶”这个词就足以让渑池彪炳史册。

202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渑池人是幸福的,既见证了100年来的考古史,同时见证了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2021年又是成立100周年,刘少奇同志《论员的修养》的起草和首讲地就在渑池。
渑池还有另一种“杏”福,那就是仰韶大杏。豫西人把杏说成“hèng”,仰韶大杏就是仰韶大hèng。名不虚传,仰韶大杏确实大得豪横,有多大?有鸡蛋那么大,放在手心如元宝一般沉甸甸的。1985年,在全省32个大杏品种鉴评中,仰韶大杏获得第一名,2011年,仰韶大杏荣获地理标志产品称号。仰韶大杏质地软嫩,色泽金黄,甜度高于普通杏,成熟后,核肉分离,轻轻摇晃有响声,像是从心里说我最“杏”福。
的确,仰韶大杏是幸福的。当我走进渑池果园乡李村的杏园时,我看到在阳光的照耀下,仰韶大杏已经泛起片片红晕,我看到杏农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看到紧张忙碌的生产线,我确信仰韶大杏是幸福的。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助于仰韶大杏的生长,又大又甜就是仰韶大杏对渑池这片沃土的回报。
杏农告诉我,这片果园里还有500年的杏树。
哦?那不是明朝的杏树吗?
是的。
明朝的杏树还活着吗?
是的。
还能结果吗?
能。
我禁不住想尝尝这500年前的古树结出的大杏是什么味道,可惜因为尚未成熟而无缘品尝。杏农告诉我,这古树结出来的杏形状和其它树一样,个头小一些,但是特别甜,比别的树甜得多。
正在我略感遗憾之时,杏农有些神秘地对我说:好几年前,这些老杏树差点死了。我大吃一惊。
什么?为什么差点死了?
得了一种怪病,一直治不好,也查不出病因。
杏农接着说:那几年,老杏树蔫了,不结果,偶尔结几个小果子也早早就落了。专家们从土壤、施肥、病虫害等多方面找原因想办法,都不见效,眼瞅着老杏树一天天快不行了,专家们无奈叹息,或许是这些老杏树的寿限到了吧,毕竟好几百岁了。
那后来呢?
后来,不知不觉就好了,专家们说是因为空气质量好了。
我恍然大悟,空气质量好了,那不就是生态环境好了吗?原来老杏树起死回生的密码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非要二者择其一的话,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一场蓝天保卫战既保卫了蓝天,也保卫了老杏树,更保卫了蓝天下千千万万的生命健康。渑池果园乡的老杏树是亲身经历者,是直接受益者,他用自己的“病历”记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如今,仰韶大杏种植面积达4万亩,年产大杏100万公斤。年复一年,每当杏花盛开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渑池赏花,杏熟时节,仰韶大杏从渑池走向全国各地。人们在惊叹仰韶大杏会说话的同时,不要忘了老杏树身上蕴藏的“杏”福密码,不要忘了蓝天保卫战,不要忘了生态文明建设,不要忘了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
如果你有幸尝到500年老杏树结下的果子,你一定能感受到非同寻常的甜蜜,那是老杏树发自内心的幸福。(本文配图摄影均来自《河南思客》资料图片库)
来源:教育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