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2024-01-29 18:59:39)
标签:

杂谈

分类: 尹氏村落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元代建筑关王庙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

坡街行政村位于文殊镇东北部,涌泉河支流南岸,村委会因驻坡街村得名,下辖坡街自然村。村民姓氏有郝、尹、赫连、孟、李、徐等。坡街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过去是鸠山、方山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商业集市和庙会远近闻名。坡街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坡街”。因为村子三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而村子就恰巧位于中间的平坦地带,犹如一个小小的盆地,外面的人进村,要走坡路。村子里的人出去,也要走坡路。村子里的人出出进进,都离不开坡,“坡街”也就名副其实,实至名归了。

历史演变

坡街村元代名坡下保;明代属玲珑都;清属义让里六甲;民国属文殊区,后改为文殊镇;1948年解放,属二区;1958年属三八人民公社;1961年设大队,属火龙区坡街公社;1968年属文殊公社;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文殊乡。

据《河南省禹州市地名志》载,相传明末郝姓建村,后成集市,因村被丘陵环围,村居坡下,初名坡下街,简称坡街。坡街村落呈正方形,东街与南北主街相交成T字形,砖木结构瓦房,鳞次栉比。

元代建筑关王庙

20世纪八十年代,坡街村因发现宋墓壁画和元代建筑关王庙再度闻名遐迩。关王庙位于禹州市文殊乡坡街村坡街学校,原为一组关帝庙建筑群,现仅剩大殿一座。该大殿位于高台之上,面阔三间,80.64平方米。进深三间,10.16米。硬山建筑,青砖砌墙,琉璃脊饰,灰瓦顶,平面减柱造。前檐四根,石柱中有一柱基仍保留早期的莲花式。前檐共有八朵斗拱,斗拱式样为外檐双下昂计心造转内檐偷心造五铺作。柱头铺作的打坐斗为方形,补间铺作为真昂。梁架由平梁、三椽袱、四包袱、剳¨、乳袱等组成。结点采用了蜀柱、驼峰,其上均置斗拱。平梁上置义手,椽方之间均用攀间斗拱。大殿的架梁、斗拱等结构和做法,绝大部分保留了元代建筑的特点。由于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坡街关王庙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魁”匾和“瑶池古雪”匾

在坡街村还清朝乾隆年间的两块古匾:“武魁”匾和“瑶池古雪”匾。这两块古匾的制作年代分别是公元1774年和公元1779年。从制作时间上推断,古匾距今已240年以上,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古匾的原始主人分别是尹元庆和其母尹李氏。据现藏主人回忆,该匾的原始主人,是其祖上。从“武魁”匾的内容可以断定,尹元庆曾是一名武举人。查阅民国《禹县志·科举表》,从中得到确凿的证据。志载:“尹元庆,(乾隆)甲午科武举人”,即公元1774年中武举。该匾保存时间较长,经历多次战乱,尤其在文革破四旧之后,仍能保存,尤显难能可贵。古匾的发现,对禹州科举考试制度的研究,禹州民俗文化的研究,以及禹州匾额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弓子锣舞

坡街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北面的涌泉河,世世代代滋润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因此这里的人们更崇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村里至今流传“绳李好置地,坡街好唱戏“、”坡街一敲锣,绳李跑的没一人”之说,一到春节,村子里耍龙灯、划旱船、跑竹马、扎彩门、摆龙盏、搭神棚、荡秋千等文娱活动的是应有尽有,热闹非凡。而在这众多文娱活动中,最热闹、最受群众欢迎的还是彩狮舞和弓子锣舞了。

弓子锣舞是坡街村铜器社首创,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第一代传承人王风章,于公元1708年创立了弓子锣舞,至1746年的孟志高,又先后经过八代传承人,到1963年出生的王振超已经是它的第十代传承人。表演配乐演奏主要使用大鼓、大铙、大锣、大钹、马锣(又叫弓子锣)、手钹、咣咣铙(大铙的缩小型)等乐器,依照曲谱演奏配乐表演。是一种集铜器演奏、舞狮及舞蹈表演相结合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是中原地区的稀有舞种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