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尹氏璋甫公后裔《明清人物》

分类: 尹氏渊源记事 |
山东省临朐县尹氏璋甫公后裔《明清人物》
璋甫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辈育英贤。明清时代既有文官武将,又有名士贤良,惜资料匮乏,难以圆满,仅将摘录的《临朐县旧志》及族人提供的有关资料汇集于篇(璋甫族尹氏族谱曾载,略有补充)。
尹谐临朐县狮子口村人,字龙峰,明万历间岁贡,操行端洁,非义不取。尝自灌园蔬,有行客道渴乞饮,既去,遗一囊。谐启视,得白金五十两,乃坚坐以待。顷之,客仓皇至,即与之。客感甚,愿以半为谢。谐拒不纳,里党益重之。性敏断,妙于语言,邑中有疑狱不决,县令每就谐延访,多一言解其事。然畏慎,罕谒官府,非公事不至城邑。选济阳县教谕,课士以身示范,士习为之一变,群推服焉。
尹三省临朐县磨砚池村人,明万历间岁贡,性笃孝,丁父艰泣血丧明,服阕未久,目复自愈,时以为诚孝所感,有司举纯孝旌其间。事母尤竭力,母九十余,高年,目不能视,每食必亲调而进之。家贫,已食藜而母极滋味,寒暑昼夜,罔不在侧。学使者王某复旌赏之。为人慷慨,乐以财赈人。万历四十三年邑大饥,罄资以赈,乡里存活者甚众。后官湖广枣阳县教谕,告归卒。
尹良辅明万历临朐县狮子口村人,狷介自守之士也。澹泊寡营,惟以教诲后进为乐。于家开义塾,不索修脯。旧志称其大有功于后进,成就者百余人。良辅三子皆庠生,长子为县佐,有贤声而不详其名字事迹。
尹尚志字如甫,邑西尹家桥人,读书不求仕进,性孤介,硁硁自守,为童子师,授章句,人多目为迂,咸敬惮之。崇祯甲申流贼陷京师,土寇大起,青属尤甚。尚志闻变,患志怒置,辄以死自期,会盗魁孟尚信入县境大肆焚戮,里人皆相率奔避。寇将入尚志所居,或劝尚志引去,矢不可,流涕曰:"事变至此,去将安之?今日是我死日也。"家人竟挽之行,乃给妻彭氏率家人先逸,己即踵至,度家人去远,遂肩户自焚死。寇定,有司上其事,旌恤如例,邻里共建"烈士祠",祀之,收其遗骸为冢墓,到羊豕祭奠,会葬者几千人。
尹献谟临朐县狮子人,清顺治间拔贡生。幼负大志,笃学力行,连试乡举不利,归而授学于弟侄,皆成佳士,选浙江开化县丞,各台廉其才干,檄署开化县事,洁己爱民,兴利除弊,以疾卒官。时论惜其未竟厥绪云。
尹鸿谟临朐县狮子口人,清顺治庠生,康熙志称之为狷介之士。方矩阔步,严于执己。言行务合古人,舌耕紫薇观数十年,足迹不履公庭,不入尘市。
尹所遴临朐县东磨砚池人,清康熙间岁贡。康熙间知县屠寿征续修《县志》,悉出所遴手。其序凡例云:于山水最为详核,虽一丘一壑,僻处荒隅必表著之,秩官、人物淘汰务严,必有造于地方,有裨于风教,始登诸简。自谓本诸《昌国躲煌》及诸《家乘》,而邑人谭凝德采访则谓其于西乡之山川、古迹、人物,多有采访未周者,其人物如侯之屏修东镇庙助菜,刘洋助瓦,亦列《义士传》,似于宽滥。既称采诸《家乘》矣,而傅国祖、父互舛。张、王诸家,邑之大族,有传者且数十人,亦不著其世次,遂使览者无从推究,至体例之芜杂,今已详辩之凡例中,且其文笔涉俚,多所遗略,无可考证。然嘉靖志既不可得,官书私乘又复无征。而代远年湮,犹幸孤存此帙,使康熙以上事迹粗存,亦有藉于纂辑,故著其得失,使后得以沿溯焉。
尹文柏临朐县狮子口人,字繳功,清雍正监生,好施与,勇于向义,学署、义仓诸役皆捐资倡之。
尹廷相字仲伊,号莘野,临朐县宣教坊人。后徙马陵社徐家圈。清乾隆三十年(乙酉)中举人,三十一年(丙戌)中进士,授福建省长乐县知县。性笃孝。父文礼,业农,目不识丁。然喜近文士。常延邑中耆宿使与廷相游。廷相奉命唯谨。父卒,廷相始得显贵,为请封诰,勒诸墓碑,用表视死如生之意。
居官以廉介自持。解任时囊素一空,并无长物。著有《莘野居士稿》,脍炙人口。尹可成字一融,清乾隆青州前黄马村人。自幼聪敏好学,见识过人,一生好棋,方圆颇有名气。少时便步入仕途,官至山东巡抚佐辅。公二子,长子克和,次子克信。
尹秀生清嘉庆临朐县邱家庄人。少壮时连荐不第,年届大耋犹矍铄能文,应嘉庆庚申乡试,钦赐举人。辛酉钦赐国子监司业(从四品)。为官清正,晚归故里。嘉庆十八年(1813),敕建"升平人瑞"坊,坊坐落在邱家庄村东大街,三门石基砖柱,坊顶为"山"字形,宽6米,高6米,石匾正面书"圣旨",御赐"升平人瑞"四字,坊两边竖立旗杆各一。享年128岁。
尹克和字介三,青州前黄马村人,清道光监元。出身书香门第。青州府任督办期间,廉洁秉公,心系民众,曾多次为百姓状告横霸与不法官员,深受乡里敬重。
尹澄今安丘市官庄人,清道光年间任候补营千总,例授武略骑尉(正六品)。
尹源今安丘市官庄人,清道光年间圣府守卫百户,例封昭武都尉(正四品)。
尹其枋今安丘市官庄人,清道光年间授户部主事(正六品),诰授奉直大夫(从五品)。
尹邦梅字调甫,临朐县上五井人。清太学生,举乡饮大宾,乐善好施。光绪十五年岁大饥,出所积仓谷以赈村民。又创建义塾,延师教贫寒子弟。兴废举坠,历次倡修庙宇、桥梁、道路,睦邻息争,惟恐不力。今去世已久,乡人犹称颂不置焉。